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

在多数人眼中,母爱是琐碎的,表现在无数的唠叨中,让人感动也让人心烦;

而父爱却是含蓄的,但常常让人无法忽视。

天下的父亲大都不善言辞、不懂表达,但只要有需要,他会放下所有事情出现在我们的身边,为我们遮风挡雨。相比于母爱的细腻,父爱更多的是一份责任。

今天是父亲节,我们给大家推荐八本有关父亲的书,一个个舐犊情深的父爱故事,相信总有一本可以让你体会到些许无言的父爱。

《聆听父亲》

作者:张大春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1)

《聆听父亲》是张大春回忆父亲的散文。由于年迈的父亲意外摔倒,张大春于父亲生命进入末期的时候,开始给还未出生的孩子说故事,说的正是自己的父亲,以及从父辈那里听来的家族历史。

这是一部在时代变迁中触摸个人血脉的故事,让读者见到有血有肉的“历史”,也是“小说工匠”张大春的性情之作,还是张大春小说创作的精神源泉。作者以个人的家族史来抢救家族记忆,以文化溯源的方式拯救文化凋敝的意图,在书中表现得很明显。

原文摘录:

回忆能使回忆者当下的现实显得不再那么沉重,也使逝去的现实显得轻盈许多。无论多么深的挫折、刺痛和伤害,在留待回忆重述的时候,都会使那消逝在时间里的当下失去一点点重量。

《爸爸,我们去哪儿?》

作者:[法] 让-路易·傅尼叶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2)

让-路易·傅尼叶(Jean-Louis Fournier)大学时修习古典文学,本应成为严肃学者的他,后来却成了法国知名作家及电视剧编导。他曾获得多项国际艺术电影大奖,从1992年起,傅尼叶开始文字创作,作品逾二十部,包含散文、小说、剧本,他幽默诙谐的笔法,令众多法国读者为之着迷。

虽然经常受邀上媒体谈论作品,但关于自己的两个孩子,一直是傅尼叶避言谈起的话题。直到他七十岁,也就是2008年,他才出版《爸爸,我们去哪儿?》,首度写出身为两个残障儿父亲的心声。他说:“过去不提,不是因为怕丢脸、怕被人用异样眼光看待,而是无法面对说了之后难以承受的痛楚。”

《爸爸,我们去哪儿?》一出版,立即在法国引起热烈的回响,在销售量和排行榜上都创下耀眼的佳绩。傅尼叶的句句文字抚慰了许多读者,不仅仅只是同为残障儿的父母,更告诉大家即使有再痛苦的遭遇,还是能够有勇气地笑着活下去。有评论家说:或许上帝不曾善待傅尼叶的孩子,但这部作品之于傅尼叶,甚至所有的读者,都是我们面对生命困境时最好的礼物。

原文摘录:

爸爸,我们去哪儿?我们上高速公路,逆行。我们去阿拉斯加逗熊玩,然后被熊吞掉。我们去采蘑菇,专采毒鹅膏菇,回来摊个香喷喷的鸡蛋饼。我们去游泳池,从高台上往没有水的池子里跳。我们去海边,我们去圣米歇尔山。

《致父亲:天才卡夫卡成长的怕与爱》

作者:[奥地利] 弗朗茨·卡夫卡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3)

孩子与父母之间玩的是一场教育游戏和成长游戏。游戏的规则是由父母先行确定的,在玩的过程中,孩子先是遵守规则,继而质疑规则、躲避规则,最终挑战规则。这个过程的渐变事实上发生在每一个家庭之中。摆在我们面前的这封信,牵涉事关现代家庭关系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在信中,卡夫卡将自己在成长过程中所受父亲的精神压抑和盘托出,对个性成长、身份认同、家庭游戏、角色转换、教育方式与教育结果之间的关系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和反思,是解读现代家庭关系的经典文本。

原文摘录:

这位坚强的人一般总是耸耸肩膀,带着那么点轻蔑,他看待那些多愁善感的人,看他们如何强烈地期待着能够证明自己的能力,期望他们自身、他们内心最深处的实质能得到家庭的承认,换来家庭的信赖和坦诚相待,然而却由于家里无人理解他们而精神崩溃。

《爸爸爱喜禾》

作者:蔡春猪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4)

当蔡春猪把《给儿子的一封信》贴到博客里,几乎是在一夜之间,这封信被浏览数十万次,被感动转发及评论数万条。而小蔡以“爸爸爱喜禾”为名的微博粉丝也在短期内狂增十倍以上。在儿子喜禾被确诊为“自闭症”之后,小蔡在微博中以自强不残、爱开玩笑的喜禾爸爸形象,用诙谐幽默的语言和戏剧性的细节场景,小心翼翼地绕开了悲剧的漩涡,展现出来的是笑中带泪的乐观和对生活的热爱。

本书正文分为两部分,“英雄句短•父亲篇”收录了小蔡在得知儿子患自闭症后的感受,特别是他从无法接受现实到勇敢承担的内心转变过程;“一个父亲的猜想•喜禾篇”以关键词的形式模拟儿子喜禾的语言看亲人、看家庭、看世界,角度独特,令人忍俊不禁的同时折射出特殊家庭的特殊关系。

原文摘录:

是喜禾让我明白,我们生活在一个快动作的世界里。从一出生开始,我们就直奔年老而去,那么快地会说话走路,那么快地知道活着的目的,那么快地知道死亡不可避免。喜禾呈现的是另一种生命的状态,就像一块石头,今天看是这样明天看还是这样。每一块石头,生命是以亿万年计算,它们不需要快。

《梁启超家书》

作者:梁启超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5)

本书选摘了1898—1928年间梁启超写给子女的上百封书信,信中梁启超“笔端饱含感情”,没有严厉的呵斥,也不做居高临下的姿态,而是喷薄而出的慈父之爱。这种爱完全是一位父亲情感的宣泄,赤裸奔放、情真意切。在孩子们面前,梁启超既是一位父亲,又是一位导师,还是一个知心朋友。他注重孩子的身心健康,让他们全面发展,同他们谈人生理想,国家大事,婚姻感情。他这种趣味式陪伴式的教育理念,对当下父母的家庭教育,仍有弥足珍贵的借鉴意义。

原文摘录:

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汝生平处境太顺,小挫折正磨炼德性之好机会,况在国内多预备一年,即以学业论,亦本未尝有损失耶。凡自己造过的“业”,无论为善为恶,自己总要受“报”,一斤报一斤,一两报一两,丝毫不能躲闪,而且善和恶是不准抵消的。人之生也,与忧患俱来,知其无可奈何,而安之若命。

《父亲》

作者:梁晓声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6)

《父亲》用朴素真挚的文字记录了梁晓声与自己父亲之间真实发生的故事。展现出中国式父亲深沉的爱,和一个传统家庭的精神世界,写出了亲情中很多不愿被提起的话题。我们总是希望父亲改掉自己的缺点,却很少思考他们为何会如此观念落后、思想狭隘,对此梁晓声在书中给出了自己的答案,每一位父亲和孩子都能从中看见自己的影子,并从彼此的视角重新审视人生。

原文摘录:

父亲就是不肯唉声叹气。

这大概是父亲的“命”所决定的吧?真很不幸!我替父亲感到不幸,也替全家感到不幸。但父亲发脾气的时候,我却非常能谅解他,甚至同情他。一个人对自己的“命”是没办法的,别人对这个人的“命”也是没办法的。何况我们天天在“吃”父亲,难道还不允许天天被我们“吃”的人对我们发点脾气吗?

《妞妞:一个父亲的札记》

作者:周国平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7)

一个父亲守着他注定要夭折的孩子,这个场景虽异乎寻常,却令人心碎地发生了。妞妞——那个不幸而又幸福的女孩,在来到这个陌生的世界五百六十二天后,带着对生命的依恋和渴望,带着父母的疼爱和绝望,匆匆地走了。

妞妞出生后不久即被诊断患有绝症,带着这绝症极可爱也极可怜地度过了短促的一生。在本书中,至情至性的周国平写下了女儿妞妞的可爱和可怜,真实地记录了他和妻子在死亡阴影笼罩下抚育女儿的爱哀交加的心境,以及他在摇篮旁兼墓畔的思考。这是人世间一个美丽而悲惨的故事,但其中贯穿着与每个人有关的两个重要人生主题,就是珍惜亲情和承担苦难。

原文摘录:

在未曾有你时,我曾经问自己:有孩子和没有孩子,孰利孰弊?每一回我都答道:各有利弊。这答案总是抽象的,因为那个尚不存在的孩子是抽象的。而自从有了你,事情变得具体而明确:有你是多么好,没有你简直不可思议。你的活生生的存在已经和我的生命融为一体,成为我不可或缺的呼吸和脉搏。现在,我又没有了你。人们劝我:再生一个吧。我无动于衷,仿佛又重新面临从前那个抽象的选择。对于我来说,有没有孩子并不重要,重要的是必须有你,不能没有你,而你却永远不会死而复生了。

《父与子全集》

作者:[德] 埃·奥·卜劳恩 绘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8)

1934年12月,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夜的德国,到处充满了火药味,正是在这样的一个背景下,一套取材于日常生活反映父子间感情的漫画作品开始在《柏林画报》上连载,它的幽默温情犹如一片人性的绿洲,拂过万千民众的心,这便是德国漫画大师埃·奥·卜劳恩的传世名作《父与子》。

作品中一个个生动幽默的小故事都是来自漫画家在生活中的真实感受,《父与子》实际上是卜劳恩与儿子克里斯蒂安的真实写照,一幅幅小巧精湛的画面闪烁着智慧之光,无言地流泻出纯真的赤子之情与融融的天伦之乐,永远地震撼着人们的心灵。

原文摘录: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9)

爱人与孩子之间的感人故事(主题荐书父亲与孩子的平凡小事)(10)

我们总在时间中慢慢成长

才会懂得如何体会到爱

我们是如此,父亲也是如此

在父亲节这一日

与他唠唠以往的家常

勇敢地向父亲诉说爱吧!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