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生三年你打算如何度过(成熟的研究生要向成功的导师学习)

记得在博士后在站期间,我们同一批入站的不同专业方向的几人在一起闲聊。

有人忽然提出一个问题:“为什么我的合作导师基本不发朋友圈?你们导师是不是也是这种情况?”

研究生三年你打算如何度过(成熟的研究生要向成功的导师学习)(1)

经他这么一说,我们也纷纷打开手机查看,发现确实是这样,导师们似乎没发朋友圈的习惯或者爱好。

有一位博士后的解析,我认为相当到位:“别说是优秀成熟的博士生导师了,现在哪怕是个刚刚带硕士的‘青椒’级导师,都不怎么发朋友圈了。人家都在忙着自我增值,哪还有空发一些没营养的朋友圈!”

这让我想起了我的博士导师,有一次,我在微信上问她:“导师,为什么很久没见您发动态了。”

直到当天晚上她才回复我:“最近实在太忙了,昨天刚从北京开会回来,又要处理几项快到期的课题,还要作为答辩组长,忙着博士生毕业论文答辩的事,忙完都大半夜了,真的没空看手机。”

优秀的人都忙着越来越优秀,而有一部分目标不明、无所事事的人,却只能每天盯着手机关注别人的生活。

其实,我接触过的许多优秀的导师,他们都不怎么发朋友圈,即使发了,也是一些关于学科领域重大发现或进展的资讯,很少看到关于个人生活动态的信息。

有的研究生会说:那肯定是导师们喜欢摆架子、装低调。

事实真的是这样吗?

优秀导师之所以不喜欢发朋友圈,我总结为以下四点原因。

01 精简好友,减少无用社交

曾经和我住同一宿舍的博士同学,微信好友加的满满的,既有自己的导师、同学,也有一些学术期刊的编辑,又有学术会议上认识的名家大咖们,甚至还有很多与实验室与业务关系的经销商。

我调侃道:“你这人脉那是相当丰富,简直堪比微商啊!”

我这位同学无奈地摇摇头:“别看朋友圈人多,真正交心的没有几个。自从加了好友之后,绝大多数人甚至连一句都没说过。”

我博士导师也曾说过:作为研究生,要经常发表论文、参加各类学术会议。为了今后的发展而积累人脉资源,自然会加很多好友,但是很多时候你会发现,这反而成了累赘。

原因很简单,当你发一条朋友圈,会有无数个人给你点赞和留言,那么,为了保持“友谊”而互动,你就要回复,那得浪费很多时间。

另外,有时候有人想找你帮忙,比如说加入课题、论文挂名、推销实验试剂等,但你并不想理会这些事情。这时候,你如果发个朋友圈,那就是暴露自己。

所以,导师干脆就不发了,慢慢淡出无关人员的视线。

在学术圈,人脉是很重要,发表论文需要编辑,学术会议需要名师,等等,但是,能够真正维系人脉关系的,并不是靠一个微信号、一条朋友圈,而是你自身真正的实力。

只有自己有足够的科研能力后,你若盛开花香自来。

所以,当你在删除了没必要的好友之后,你整个人都会轻松,能有更多的时间去享受更好的学习和生活。

研究生三年你打算如何度过(成熟的研究生要向成功的导师学习)(2)

学会了放弃“无用的社交”,开始为自己而活。

我们曾以为,朋友圈就是小小的社交圈。成功了有人祝贺你,难过了有人安慰你,但是慢慢的越来越觉得,朋友圈就是“炫耀生活”的地方。

闲暇的时候翻开朋友圈,发现清一色都是“朋友们”在“晒”自己过得有多好。

当研究生不再沉浸于朋友圈的“社交”后,减少无用社交,把更多的时间用在自我提升上,这样得来的人脉才是最有用的。

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学会了放弃“无用的社交”,开始为自己而活,明白了无需在朋友圈“取悦”他人,讨好他人,亦或是炫耀自己。

所以,导师不发朋友圈,有时候也是为了避免麻烦,给自己的工作、生活做减法。

02 避免“导师效应”,防止产生误会

在娱乐圈中,存在所谓的“明星效应”,一些明星或网红去过的餐厅,都会有无数粉丝追捧跟风去打卡。

在研究生们学习和生活的圈子中,同样也有与之类似的“导师效应”。成熟的研究生不仅要埋头苦干,还要学会抬头看路,关注导师的一举一动,也要有向上管理的能力。

这也导致很多研究生因为过分关注导师,而产生不必要的“装忙”行为。

我在读硕士时就经历过一次,导师在周五晚上十点多发了一条朋友圈:“又是烦心的一天,什么事都不省心,课题还没完成,心累!”

我们实验室的研究生群里瞬间就炸锅了。

师兄:“导师发的朋友圈什么意思,他是不是故意发给我们看的?”

师姐:“难道是在提醒我们周末要加班?分别是在考验我们的自觉性!”

师弟:“导师套路太深了,周末没了,周末大家老老实实待在实验室吧!”

然而,周六导师根本就没来实验室,一位师兄发了朋友圈说:“又是被迫加班的一天。”

导师直接打来电话问:“你们周末怎么全在实验室?周一组会我说了让你们周末好好休息,下周有硬仗要打,谁让你们周六就加班的?”

导师这才知道,自己的一条朋友圈引发了学生们的无数的猜想。之后,导师就没有发过关于情绪发泄的朋友圈了。

03 防止懒惰,自我增值

有人说,朋友圈真是个奇怪的地方,爱发朋友圈的是什么人?

一般是喜欢活在虚拟世界里,营造一种伪精致吸引别人的注意,或者是平时太闲只能刷刷朋友圈解闷。

现代人越来越像是“活在”朋友圈,拍照一分钟,修图两小时,看到满屏的点赞就满心雀跃,然后再花大量的时间去回味、回复评论,恨不能在朋友圈引起轰动……

曾几何时,我们作为研究生,渴望别人的关注,渴望存在感:

晒录取通知书,晒图书馆看书,晒实验室器材,晒第一篇发表的论文,晒凌晨一点的大学校园……

喜欢晒这些的研究生,大体分为两种:一种是自信确实,到处刷存在感满足自己的虚荣心。另一种是学习、工作不求上进,容易陷入“即时愉悦”的懒惰。

但是,优秀的导师不喜欢发朋友圈,甚至对别人的点赞都没有了,这是为什么呢?

也许,正如杨绛先生曾说过的那句话一样:“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无关。”

成功的导师们不在意那些虚伪的迎合,刷朋友圈的功夫,他们还有一堆的正事要处理,一个接一个的会议要开。

优秀的人不发朋友圈,就是防止自己掉入懒惰的黑洞,省出时间可以做更多有意义的事情。

04 防止过分“炫耀”而引火烧身

前段时间,学术圈中最引人关注的,莫过于“北大网红教授陈春花博士学位造假”事件。

回顾陈春花事件始末,你会发现这是一场多方参与、不断发酵的网络舆情。

起初,有人通过演绎陈春花和华为、任正非的关系,获得了流量和利益;随后,华为一纸声明把陈春花推向舆论的风口浪尖。

研究生三年你打算如何度过(成熟的研究生要向成功的导师学习)(3)

当陈春花的学历疑点被更多网友质疑和深究,事件已经发展到2.0版本,北京大学、南京大学、复旦大学等高校被卷入舆论场。

而事情的起源,还是来自于陈春花个人微信公众号“春暖花开”的个炫耀。

从2016年6月1日到现在,春暖花开从未断更,“每日花语”栏目天天更新一条陈春花的语录,截至今年8月10日,已经更新了2247期。

2017年1月17日,公众号发表了一篇陈春花的随笔文章,名为《与任正非先生:围炉日话(十五则完整精华版)》,文章后来被各路营销号、自媒体演绎,成为五年后这次事件的导火索。

“令我惊奇的是,任先生竟亲自开车带我们过去……坐在任先生亲自驾驶的车上,更加钦佩任先生。”

其实,自从华为“成功”后,华为公司每年都要接待众多的来访者,从政府官员到企业老板,从各路专家到各界学者,从记者到网红……访客络绎不绝。

对华为和任正非而言,陈春花教授可能也只是无数到华为公司拜访的人士之一,什么“华为军师、教导任正非”之类的信息,根本就是无稽之谈。

但归根到底,引发此次事件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在于陈为了流量而“发朋友圈”!

有一位知乎网友对此事件写了一首打油诗,其中一句可谓是切中要害:“若是教授很低调,可能至今不知道!”

所以,保持低调、慎发朋友圈,也是一位成熟且成功导师的基本原则。

写在最后

其实,不仅仅是成功的导师发朋友圈少,作为普通的研究生,我们也要学会克制。

你可以适当的在朋友圈表现学习的成绩、生活的美好,迎来关注和点赞。

但是我们要时刻记得,学习与生活是自己的,不要太在意别人的评价,也不要过度沉浸表面的美好。

多花点时间学习、阅读自我提升。

当你足够优秀的时候,自然会有人记得你。

朋友圈刷出来的存在感是一时的,你的能力才是对自己最重要、最持久的“赞”!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