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

2022年历史剧中除了仙侠、穿越题材外,罗晋、奚美娟、黄志忠等人主演的《天下长河》是难得的好作品。

这部历史大剧,不管是演员的演技,还是剧本的质量,看起来是明显用了心的。尤其是罗晋演的康熙,实在是出色。

整个剧没有出现那种看似牛逼实际上则常尴尬的场面,很难得。比如陈道明演的《康熙王朝》,被夸烂了的“康熙怒斥群臣”那场戏,我每一次看都无比的尴尬,都是千年的妖精,你给我玩什么村委会的戏码呢。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1)

“------他们烂了,朕心要碎了!祖宗把江山交到朕的手里,却搞成了这个样子,朕是痛心疾首,朕有罪于国家,愧对祖宗,愧对天地,朕恨不得自己罢免了自己!”

这实在不应该是在历史剧中出现的话。

相比《雍正王朝》里面的唐国强,陈道明的演出水平差了好几条街,怎么说呢?你不能拿党校讲师的台词来充当大清奴隶主的觉悟。

《天下长河》里的康熙,就不这样,该腹黑就腹黑,能出卖就出卖,相当耐看。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2)

剧名叫《天下长河》,着墨最重的当然应该是治理黄河的群臣,但是出彩的地方却又很多。有些人物第一次在荧幕上出现,塑造的相当丰满。比如高士奇一角。

《康熙王朝》中出现过周培公,其实二月河书中,高士奇是个出现频率很高的人物,在电视剧改编中,明珠、李光地的很多情节都从高士奇处得来。

这次《天下长河》中出现高士奇,也算对二月河创作的再引用了。

电视剧中高士奇应对康熙,弄得跟君臣斗的桥段一样,挺有趣。考较读书一节让人看得相当过瘾。

康熙得到高士奇之后,知道高士奇博览群书,一次提及军中医书,以为高士奇未曾涉猎,哪知道高士奇原原本本给康熙上了一课。康熙感叹: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3)

并且拍着轿子栏问: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4)

高士奇答: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5)

康熙竟不以为怒,高士奇顺着杆爬,自吹自擂道: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6)

康熙还起了少年争强好胜的心: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7)

高士奇居然不示弱: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8)

这场戏让观众看了真舒服,可惜了这对君臣,不管是智商还是情商,都让人叫好,可是历史上根本不存在。

高士奇,高儋人,确实是康熙朝的人物,以多智诙谐,精擅书画著称。自康熙十四年(1675年),为康熙皇帝无意中认识,授内阁中书,每日伴驾,几乎成了康熙皇帝的大书童(皇帝当时21岁,高士奇30岁),极得皇帝信任。

高士奇以聪明、识时务著称,绝不会出现电视剧里和皇帝争胜负的事情。康熙皇帝自诩为一代明主,那是以智力和体力两方面都自视极高的人。

康熙曾“帝恃武,一日突横推五骖,俱倒,帝有得色;------曾命五侍卫前后拥帝,帝忽起,五人皆扑地”。

康熙皇帝年轻时候酷爱打猎,祸害了不少野生动物,这是拿身边的驾辕马和随身侍卫试试身手,果然勇武天下无双。

据姚念慈先生《康熙盛世与帝王心术》论载,康熙帝倒是非常喜欢西方算学,西方传教士曾经称赞过,但是他学习这方面的学问的动机值得讨论。

比如他评论梅文鼎研究古代数学的书:天下也就是朕知道这种学问了吧。用我们小老百姓的理解,他的意思其实就是:我会,你们(大臣们)都不会。

圣学渊深,莫测其涯。康熙、乾隆两代皇帝最愿意臣子们这样评价他们肚子里的那点下货。

高士奇为皇帝随身秘书,主要功能:“讲书释疑,评析书画”,用现在的话来讲,他其实就是弄臣出身,纪晓岚一样的角色。

《天下长河》中有他奉旨查看两江总督贪污受贿的情节,那是编剧开了脑洞的胡闹。

就是说上面提到的康熙考较高士奇是否真的读书广博,这种戏还是有趣的。高士奇毕竟不是两脚书橱,在得知皇帝对西方算学感兴趣之后,赶紧去琉璃厂书肆用功。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9)

电视剧很细心,高士奇看书恶补,也没有忘了拿了个油纸包了个烧饼边看书、边吃,有细节,好评。

只是高士奇在读书方面对康熙是真诚无隐的,没有上面的强不知以为知,冒充大学问的桥段。

康熙帝亲口肯定过高士奇对自己读书的帮助:

“得士奇,始知学问门径。初见士奇得古人诗文,一览即知其时代,心以为异。未几,朕亦能之。士奇无战阵功而朕待之厚,以其裨朕学问者大也。”

看来,高士奇是没有将读书秘诀隐瞒,确实传授给了康熙皇帝。

电视剧中的高士奇为了能成为帝师,耍小伎俩,收买一些小太监,向他们询问皇帝整日里都在看什么书,先去提前用功看穿,等到皇帝问起书中的有关内容,高士奇便能对答如流,显示出自己的博学,获得皇帝赞誉。

清人笔记中倒有高士奇隐瞒皇帝藏古董的事,但刺探皇帝读书这件事,高士奇不会做。为啥?因为高知道,这是大忌。

那么电视剧中高士奇这件事情的原型是谁呢?看过二月河《落霞三部曲》的都知道,这件事情编剧移花接木,将乾隆朝的事情挪到了康熙帝的身上。这说的是乾隆帝与于敏中。

于敏中是状元出身,为乾隆帝看重,进了中枢,却钻刺打点太监,刺探皇上平时读书目录,自己按书单子用功,以便君臣奏对就这皇上的话头说,显得自己博学多才。

就是《天下长河》里高士奇的路数,高士奇也是借助内侍临时抱佛脚,才屡屡让康熙惊叹。

只不过,后来事情暴露,乾隆拿了一张生僻字去考较于敏中:

“你去军机处,把方才旨意传给军机大臣,这纸上的字,是朕读古书捡看出来的,朕既读不出来,也不知道意思。于敏中是饱学宿儒,纪昀既不在,就请他注音,标出字意,朕就在这里立等。”

于敏中注释不出来,于是原形毕露。

而康熙用的是英文。

高士奇真实结局(天下长河里的高士奇)(10)

看这本书的封面是《elementa》,居然是本化学书,呵呵呵。高士奇能不懵逼么。

为什么说强加给高士奇的这个桥段是作死?或者说,康熙为什么如此愤怒?这就要说到帝王最怕的是什么了。

是欺骗。

所谓“事君无隐”,你对皇帝存了一份玩弄的心思,你这是欺君之罪,妥妥的找死啊。

乾隆从此恶了于敏中。

二月河的《乾隆王朝》中,有另一出,乾隆发配纪晓岚说了一番话,乾隆自己的口述,相当于君王自白了,也足以说明君臣相处之道———万不可有游戏的心思:

“纪昀的罪,在于与朕不能同心。”乾隆说道,“他学术好,-----但他自恃才高,弄小权谋玩小心眼,不是纯臣------有一点小聪明朕并不厌他,如果把朕当无知小儿,朕岂能容他!曹操杀杨修,朕幼时读及这段史实,常常为二人扼腕痛惜,历练阅世之后才明白,自也有不得不杀的隐情,像曹操那样文武全材的雄豪之主,岂是杨修玩弄得的?聪明过头反被聪明误,要严加惩戒!”

看到了么?伴君如伴虎啊。

康熙如果真的和高士奇比较学问,高士奇告饶还来不及,真会也不能全抖搂出来啊,哪敢没大没小的说:臣也想输皇上一次———这种吹牛逼的话。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