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

我们现在常说半斤八两,其实这是一个意思,古代的八两也就是现在的半斤,古代16两为一斤,这不是随便定的,有一定的哲理。

传说我们的先人观察到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再加上旁边的福、禄、寿三星,正好是十六星。北斗七星主亡、南斗六星主生,福、禄、寿三星分别主一个人一生的福、禄、寿。他们在天上看着人的一切。所以说:人在做,神在看。

据说做买卖的人,如果称东西,短斤少两,都要受到惩罚。卖东西少给人一两,福星就减少这个人的福;少给二两,禄星就给这个人减禄;要少给三两,寿星就给这个人减寿。这也是古人的一种诚信的思想。

至于筷子为什们是7寸6分,更好理解了,代表着人的七情六欲,七情六欲,七情是指喜、怒、忧、思、悲、恐、惊[。六欲是指人的眼、耳、鼻、舌、身、意的生理需求或愿望。

古人的小小的一杆秤,和一双筷子,都有着极其深的哲理和为人处世之道,代表着我们先祖的智慧!

关于秦朝制定斤两的十六进位制,还有个传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负责制定度量衡标准的是丞相李斯。李斯很顺利地制定了钱币、长度等方面的标准,但在重量方面没了主意,他实在想不出到底要把多少两定为一斤才比较好,于是向秦始皇请示。秦始皇写下了四个字的批示:“天下公平”,算是给出了制定的标准,但并没有确切的数目。李斯为了避免以后在实行中出问题而遭到罪责,决定把“天下公平”这四个字的笔画数作为标准,于是定出了一斤等于十六两。谁知这一标准在此后两千多年一直被沿用。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史考 我国自古以来的长度、面积、容积、体积、重量等度量单位,大部分是十进制的,唯有重量单位很特别,我国的市斤原来竟然是十六进制的,即十六两为一斤,这种情况在中国一直持续到上个世纪后叶,现在可能在有些地方还在使用十六两一所的老式称。难道中华民族早就采用了最先进的基于二进制的十六进制? 中华文明属于农耕文明,带有显著的农本位特色。据文献记载,中国古代以十粒粟米并排的长度为一寸,也就是说,最小长度单位——分是以米粒的宽度为标准的。行不择路据此推测,重量单位可能也是以米为确定最小单位的,可能以充填成年人一口的米粒重量计作一两。因为,成年人口腔的容积基本上相差不多,这样在一时没有标准计量单位的情况下,很容易确定一个临时性的重量单位。古时候的称实质是天秤,所以“两”字的古文很像两只天秤的称盘。简易天秤很容易做出来。这样,当用成年人口容的米粒确定了“一两”的重量之后,就可以利用简易天秤确定另一个“一两”,如此反复,就可以确定“二两”、“四两”、“八两”、“十六两”……。这样确定的“十六两”米大致相当于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因此就把“十六两”定为一斤。这可能是中国古代斤两之间为十六进制的原因。对照一下就可以明白,如果先定一个成年人一天的口粮为一斤,若把这样的一斤像长度单位那样采取十进制,就必须把一斤十等分,很不容易做到。再对照一下古文记载,中国古代的重量单位的进位制十分混杂,除十六进制外,还有四进制、十二进制、二十四进制等,唯独少见整十、整五的进制,可能都与天秤这种称量工具有关。因为,称量一次可以确定两个“一两”,再称一次就可以得到三个“一两”或两个“一两”和一个“二两”,再重复就很容易得到四、十二、十六、二十四等重量单位。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1)

简言以概之:

16两为1斤即为:半斤八两。

筷子长7寸6分寓意:七情六欲。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2)

从秦始皇制定统一度量衡,到新中国成立之初,我国一直沿用一斤十六两的计量方法。

南宋数学家杨辉在他的《日用算法》(1262年)中编造了 “斤价求两价” 的歌诀: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3)

“一求,隔位六二五;二求,退位一二五;三求,一八七五记;四求,改曰二十五;五求,三一二五是;六求,两价三七五;七求,四三七五置;八求,转身变做五.” 意思就是一两等于0.0625斤,二两等于0.125斤……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4)

到了元朝,伟大数学家朱世杰的《算学启蒙》(1299年)书中,推进成下列的十五句:

“一退六二五,二留一二五,三留一八七五,四留二五,五留三一二五,六留三七五,七留四三七五,八留单五,九留五六二五,十留六二五,十一留六八七五,十二留七五,十三留八一二五,十四留八七五,十五留九三七五.”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5)

那时十六两秤叫十六金星秤,是由北斗七星、南斗六星加福禄寿三星组成十六两的秤星,告诫做买卖的人要诚实信用,不欺不瞒;否则,短一两无福、少二两少禄、缺三两折寿。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6)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内,度量衡变动很多,又需要根据当时一斤等于多少克来换算,请查看《历代度量衡简表》.如:秦代至西汉1斤相当于258.24克,隋代初期1斤相当于668.19克,隋末1斤相当于222.73克等。

另外,根据1975年湖南湘潭出土的嘉佑铜则,自记重一百斤,实重64公斤.那么每斤相当于640克(《历代度量衡简表》的标准是596.82克),跟汉代258.24克相去甚远.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7)

1959年开始 一斤等于十两:

1959年6月25曰国务院发布《关于统一计量制度的命令》,确定米制为中国基本计量单位,在全国推广使用,保留市制,“市制原定十六两为一斤,因为折算麻烦,应当一律改为十两为一斤.” 中药计量仍袭旧制不变。

从1979年1月1曰起,中药计量单位也改用了米制,用 “克、毫克、升、毫升” ,不用 “两、钱、分” 等。

“钱”换算为“克” ,近代以来普遍采用的换算方式是:500克(1斤)÷16(旧制十六两为一斤)÷10(旧制十钱为一两)=3.125克(1钱),一些中医院校教材中也是这样的算的(此换算方法实际上并不正确)。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8)

古代量制历经多次变革,明代以后才大体稳定,变化较小,一斤基本在595克左右。

直至1929年推行计量改革,将旧制595克一斤改为500克一市斤。

还应特别指出,1929年和 1959年的改制中,均将中药计量作为例外对待,仍袭旧制不变。

这样,从明代到1979年,钱换算为克的正确公式应为595÷16÷10,1钱约等于 3.72克(3.71875克)。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9)

典故:半斤八两

【解释】: 八两:即半斤。一个半斤,一个八两。比喻彼此不相上下,实力相当。

我国秦朝以前,各国的钱币和度量衡的单位都不统一,各国商贾和百姓之间的交易并不方便。秦朝统一六国后,秦始皇下令统一度量衡,由李斯负责起草文件。当时度量的标准已经基本确定,惟独这“衡”还拿不定主意,于是去请教始皇帝。秦始皇于是提笔写下“天下公平”四个大字。

李斯拿了四个大字百思不得其解。为防止皇帝怪罪,于是干脆把这四个字笔画一加,就成了“衡”的单位,一斤等于十六两,那么半斤就是八两,正好相等。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10)

再来说说筷子:

现在中国人使用的筷子,标准长度是七寸六分(约为22至24厘米左右),这其中是有含义的,代表人有七情六欲,以示与动物有本质的不同。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11)

当然,并不是筷子产生那天起,就有了这个标准长度。从出土的古代筷子来看,春秋两汉间出土的各种筷箸,长度一般较短,多在17至18厘米之间。唐代出土的银箸,一般长度较长,最长者达33.1厘米。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12)

有些人很羡慕西方人用刀叉吃饭,觉得这种姿势和仪态有品位。但学了之后也只是偶尔用用。在日常生活中餐餐都用刀叉的中国人,想必都是奇葩。

刀叉是冶金术成熟以后才有的用具。而冶金术是十五世纪才发明的,在广泛应用于日常生活中之前,西方人其实是用手吃饭。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13)

相比之下,筷子的文明史显然长得多。

关键是,筷子是两根,称呼却是一双。在餐厅里呼唤服务生"拿一双筷子吧",那肯定是中国人;如果说"拿两根筷子吧",那一定是外国人。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14)

为什么明明是两根筷子,却叫一双筷子呢?这里面有太极和阴阳的理念。太极是一,阴阳是二;一就是二,二就是一;一中含二,合二为一。这是中国人的哲学,西方人不懂。 筷子在使用的时候,讲究配合和协调。一根动,一根不动,才能夹得稳。两根都动,或者两根都不动,就夹不住。这是中国的阴阳原理,也有西方力学的杠杆原理。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15)

筷子还有点穴、按摩和刮痧的作用。旧时人们走江湖,身上只要有一双筷子,有什么毛病都能自己搞掂。即便忘了带,随手掰根树枝或芦苇,折断了,在石头上磨一磨,在水里洗一洗,也能用。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16)

中国文明和西方文明都从神话发源。西方后来人神分家了,做事靠科学,做人靠宗教。中国没有。中国什么都合在一起:何仙姑、铁拐李、吕洞宾、孙悟空、猪八戒这些神仙也是人,他们就在茫茫人海中;中国人的理想和现实、灵魂与肉体也是合二为一的,每天用的筷子里面就有信仰,举手投足都是理念。这是一种通达和智慧。

两小儿辩日足以看出古代人的智慧(从常言半斤对八两)(17)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