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土土的作品(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

9月16日,由延安市曲艺馆报送的陕北说书《看大桥》一举夺得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节目奖,这是自1976年延安市曲艺馆建馆以来首次获得这一殊荣。

“《看大桥》挖掘韩起祥的思想情感,他是一个盲艺人,他对共产党的情怀难以用语言表达。”

用群众语言、写真实故事、表真情实感,13分钟的节目时间彰显为民情怀。

“他的创作就是用一种笨办法,四个靠,靠听,靠问,靠摸,靠亲身体验。”

“闭门造车不行,好高骛远更不行,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

歌颂盲人“三弦战士”韩起祥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不朽艺术生命。

“我爱,我太爱陕北说书了,这个节目我会一直演下去的。”

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一起聆听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奖作品《看大桥》背后的故事……

主持人:听众朋友大家好,我是主持人杨萌萌,您刚才听到的是陕北说书《看大桥》的精彩片段。9月16日,由延安市曲艺馆报送的陕北说书《看大桥》荣获中国曲艺最高奖——牡丹奖节目奖,这是自1976年延安市曲艺馆建馆以来首次获得这一殊荣。中国曲艺牡丹奖是由中国文联、中国曲协每两年举办一次的国家级曲艺最高奖,《看大桥》能够得此殊荣,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延安市文化专业领域唯一的一个国家级最高奖项,是延安人民向即将召开党的二十大献上的一份厚礼!

土土土的作品(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1)

《看大桥》这部作品歌颂了盲人“三弦战士”——韩起祥不畏艰险、勇于实践的不朽艺术生命,凸显了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精品力作的主题,是一部紧贴时代、紧跟人民的优秀作品,对于保护和传承陕北说书艺术,进一步繁荣延安文艺创作意义重大。

那《看大桥》从前期的筹划构思、剧本创作、到编排呈现,经历了怎样的曲折历程?又凝聚了整个创作团队背后怎样的心血付出?今天我们就为大家一一揭晓。首先为大家介绍坐在我对面的《看大桥》导演、韩起祥老人的女儿、陕西省曲协主席韩应莲。韩老师,你好!

韩应莲: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韩老师旁边的这位是这部作品的主演,国家一级演员曹伯炎,又是我们节目的老朋友。曹老师,你好!

曹伯炎:主持人好,大家好。

坐在我旁边的这位是延安市曲艺馆馆长张小宁。张馆长,你好!

张小宁:主持人好,听众朋友大家好。

主持人:另外还有这部作品的创作者,中国曲协曲艺创作委员会秘书长、国家一级编剧暴玉喜老师,由于他远在山西,不能来到节目现场。我们首先电话连线暴老师,请他聊一聊这一剧之本是如何创作出来的?

主持人:暴老师您好,这个题材吸引您的点是什么?灵感又来源于哪?

暴玉喜:去年7月20日—25日,我参加中国曲协组织的“深入生活 扎根人民”主题实践采风活动。我们从梁家河知青旧居到鲁迅艺术学院,当我实地走进延安曲艺馆展厅时, 被誉为“三弦战士”民间盲艺人韩起祥老前辈的故事深深打动我。1959年10月,延安延河大桥落成剪彩,他要写一部关于延河大桥的作品作为献礼节目,向革命圣地延安表达自己的敬仰。但他只能摸到桥面而看不到桥下,于是他就让儿子用绳子把他绑紧,吊在桥下面,用手亲自去摸大桥的构造,最终写出脍炙人口的陕北说书《看大桥》。老先生的亲身实践不正是和我们这次主题切合吗?一下子触动了我的创作欲望。韩老的身体力行树起了曲艺人的风骨和标杆,应成为新时代曲艺人学习的榜样。我们应该像老先生一样体验生活,心生敬畏,敬畏生活,敬畏人民。

主持人:就是因为这个故事深深打动了您。

暴玉喜:对,所以带着按捺不住的感动,我连夜采访了韩起祥的女儿——陕西省曲协主席韩应莲,韩主席对父亲的深情讲述,让我更加深层认识到韩起祥老前辈的执着与坚守,感悟中国曲协组织的活动对创作精品的重要作用,随之,我又实地到延河大桥,很快写出真人真事真情的陕北说书《看大桥》。

主持人:您根据韩起祥先生的故事新编了这部同名曲艺作品《看大桥》。确实,要想写出一部打动人心的作品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儿,您有着丰富的创作经历,您的作品也是屡获大奖,那么,您认为如何才能创作出一个好的作品?关键点在哪里?

暴玉喜:韩起祥老先生是一个盲人,他的创作的第一个特点就是靠听,听新生事物,听好人好事,再一个就是靠摸,不管他写什么东西,有形的东西都要亲自去摸,翻山越岭,丈量梯田,如果不去摸,写不出“层层梯田是社会主义的莲花蓬”。

我认为,优秀的文艺作品首先以深刻的主题和生动的故事情节,向社会传递正能量。精品不是一蹴而就的,是深入生活的磨砺,是长期潜心的打造。生活是创作的源泉,只有深入生活才能找到创作的灵感。只有把创作的根基深深扎根于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才能挖掘生活中鲜活的语言、生动的故事和丰富的思想情感。

土土土的作品(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2)

主持人:相较于韩起祥老先生的《看大桥》,您新编的《看大桥》更注重展现哪方面?有什么不同和亮点?

暴玉喜:韩起祥老先生一生坎坷曲折,饱经沧桑,他切身感受旧中国受到的苦难,更加感受新中国当家做主的自豪。他的作品中难俺他的一腔情怀,共产党是中国的大救星,从对共产党的热爱是深深刻在心底的,要报答共产党的救命之恩,就要写出真实的故事和真实的情感。我的《看大桥》,主要挖掘韩起祥的思想情感,他是一个盲艺人,他对共产党的情怀难以用语言表达,我在创作中注重情感的挖掘,用心去体悟,用情去感染,把老人家坚定的人民性和对党的无限忠诚尽量去表达。所以,我注重人物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他是如何摸得,如何去感受的。得出深接地气有生命,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突出生活是创作的源泉,闭门造车不行,好高骛远更不行,只有深入生活,才能创作出思想精深、艺术精湛、制作精良的好作品。

主持人:最是真情动人心,听您能的讲述我的脑海里也出现了这样一幅画面。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上强调,生活就是人民,人民就是生活,这为广大文艺工作者指明了方向,提出了要求,今年是毛泽东同志《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发表80周年,在您看来,新时代的文艺工作者应该如何传承讲话精神,更好地服务党和人民?走好新时代的文艺长征路?

暴玉喜:我非常荣幸,在人民大会堂亲自聆听在第十一次全国文代会上的重要讲话,所以当时我的心情非常激动。的殷殷嘱托明确指出了文艺创作的坐标和方向,标注了艺术的交汇点,这个点就是生活和人民的交叉点,这个点就是上接天线,下接地气的重心点,这个点就是打造精品的制高点。我们一定要牢记的重要讲话,坚守人民立场,深入人民生活,饱含人民情怀,回应人民之呼,满足大众需求,创作才不偏离方向,不脱离群众。

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是曲艺创作的法宝。无论何时何地,都要牢记“老百姓是天,老百姓是地,老百姓是根,老百姓是魂”。时刻把党和人民装在心中,俯下身子“接地气”,扎进群众“写真情”,甘于吃苦,甘于奉献,永远为百姓写作,向人民汇报,努力创作出书写人民伟大实践、体现时代进步要求、有正能量、有感染力,能够温润心灵、启迪心智的优秀作品,走好新时期的文艺长征路。

主持人:您正在收听到的是“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奖作品《看大桥》背后的故事。

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有着悠久的历史。为了打造好《看大桥》这部作品,市文旅局特邀韩起祥的女儿、陕西省曲协主席韩应莲担任导演。已经65周岁的韩应莲为了编排好这部作品,克服身体多病腿脚不灵便等困难,不辞劳苦地坚持言传身教,现场示范,手把手地指导演员们以韩起祥的风范风格进行表演。

土土土的作品(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3)

主持人:韩老师,知道《看大桥》获得国家大奖这个好消息,您的心情肯定和别人不一样?

韩应莲:那肯定,又高兴、又激动,又感动,我非常的感动,在这个节目剧本儿出来以后,暴主席给我发过来,我们商量之后,决定让曲艺馆来承担这个演出,因为延安曲艺馆,全国只有这么一个,当年可以说是因为我爸而成立的这个曲艺馆。我爸,以前他是中曲协的驻会副主席,为了传承、发展陕北说书,他放弃了大都市的舒适生活,那会儿让我们全家搬到北京去,他不去。用他的话说金仡佬银仡佬,我就是放不下陕北这个土仡佬。

所以说他为了发展传承陕北说书,不忘初心,把这个根就扎在了陕北说书这个土仡佬里搞创作,上山下乡。我记着,我小的时候,我一年四季很少见到父亲在家里边儿待,他常年就在基层,在群众中间,和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他的创作基地就在河庄平杨老庄,他就加入那个村的社员,在那个村,他生活了十几个年头,《大翻身记》就是他和王宗元在杨老庄搞出来的,他也是深深热爱咱们延安这片土地。

主持人:当您看到这个新编的《看大桥》,当时心情应该很复杂吧?

韩应莲:我感觉特别好,点抓的好,而且暴主席,他的唱词那些细节特别感人,我看到这个作品之后,就非常感动。

主持人:对,我知道,您除了担任导演之外,还参与了曲子的创作。

韩应莲:这个音乐也是我担任的,首先这个作品要音乐,演员才能唱记词。白天在馆里边儿和曹伯炎老师,我给他唱,他把谱子往住记,这个唱腔适不适合这个剧情,适不适合这个唱词,能不能把作者的情感、意图表现出来?在这短短的13分钟的节目里,我用了14种唱腔,这个就是我全部用原汁原味儿我父亲的唱腔。因为陕北说书这几年大家听到的都是大同小异的唱腔,所以我就想把老父亲的精华的东西传承下来,另外一个我就想让观众、让专家评委听了看大桥之后,马上感觉眼前一亮,原来陕北说书还有这么多的唱腔,感觉非常的新颖,两天的时间内,我们就把音乐做出来了,哪怕一个眼神,一个动作,我们都是经过反反复复的打磨,经过大家的共同努力,我们最终获得了中国曲艺牡丹奖节目奖,非常兴奋。

主持人:现在提起您的父亲,印象最深的是什么?

韩应莲:我爸他的单位是中国曲协,他在延安是没有单位,但是他常年可以说深扎在延安陕北这片土地,我记得我上初中时,党的九大开幕,那会儿睡到半夜醒来,就听到父亲在唱。一晚上他就编出来庆祝党的九大开幕的说书,第二天,他一早就一个人拿着凳子走街串巷,就在延安城里边儿,宣传党的九大的方针政策,紧接着,第二天他就下到农村,下到基层,把党的九大精神就传递到群众的心里边儿。这就是曲艺轻骑兵的作用,来得非常快。陕北说书的创作语言比较朴实,接地气,它发生的故事也是老百姓身边发生的事,老百姓就到现在对陕北说书都是非常的喜爱。因为他是盲人,他的创作就是用一种笨办法,四个靠,靠听,靠问,靠摸,靠亲身体验。

主持人:您的父亲韩起祥老先生被誉为“三弦战士”民间盲艺人,是不是在父亲的影响下,您才一直从事陕北说书的传承推广工作?

韩应莲:我父亲对我的影响得特别非常大,对我们的要求也是非常严的,不光是在艺术上,从各个方面对我们的要求都是比较严格的,经常对我们说,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韩起祥,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我们全家,咱不能忘本,所以我们在生活上都是比较节俭的,

我父亲其实为传承发展陕北说书,他与狼搏斗过,崖畔上掉下去过,也被狗咬过,遇到了好多好多的困难。作为一个盲人来说,七八十年代交通不是太方便,翻山走,下乡背着三弦,拄着拐杖,提着创作箱,就在这种条件下,他一直按照毛主席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走下去,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一生创作570多个作品,他所走的路,他的脚,走遍了陕北的沟沟岔岔,山山峁峁,作为我们来说一定要向父辈学习,学习他们这种精神,对艺术的一丝不苟、执着。

主持人:您正在收听到的是“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奖作品《看大桥》背后的故事。

今年60岁的曹伯炎,是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省级代表性传承人、国家一级演员,在《看大桥》中扮演韩起祥,今年已经是他第五次冲刺牡丹奖,作为一名演员,在退休的这一年获得牡丹奖,对他来说有着特殊的意义。

土土土的作品(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4)

主持人:曹老师,当您知道自己要扮演韩起祥老先生冲刺牡丹奖,内心更多的是忐忑还是欣喜?

曹伯炎:在我一接到剧本,去年2021年的11月15日决定让我上这个戏,这个节目,我是喜忧交加,喜的是我又一次又能参加全国的牡丹奖大赛,因为作为一个曲艺演员,能参加牡丹奖大赛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不是谁想参加就参加,我曾经参加过四次,尽管前面成绩不是很好,都是提名奖,入围奖都还是挂上名的,没获奖,还是自己演得不好,唱的不好,所以这次又有这样一个机会,我今年也退休了,如果获不得牡丹奖,我心里就觉得不甘心。节目演好要吃很大的苦,喜忧各半,忧的是演这个节目,是演韩起祥,是演我心中的偶像,我的榜样,那我必须就是要从他的一点一滴都要了解,都要认认真真的揣摩,并且韩老先生他的形象高大、演技高超,所以,你说万一我演砸了,这就是我担忧的地方。

主持人:扮演韩老儿,他的女儿又是导演,您的压力肯定很大吧?

曹伯炎:压力非常大,韩起祥老先生是人民的艺术家,他是德艺双馨的楷模,也是我学习的好榜样,也是我的偶像。能扮演韩起祥老先生,说一辈子书,这是我的荣幸。我们曾经在三弦战士韩起祥里边儿有两句词儿,是这样唱的:“一代宗师铁鞋踏破黄土地,曲坛泰斗金嗓唱彻碧云天,”这是对韩老的总结,我在韩起祥老先生诞辰100周年的时候,我给他上过一次坟,他的坟碑两边就写的这两句诗,所以说扮演韩起祥老先生,我的压力是非常大的,要演好韩起祥,这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儿,这也是一个了不起的人物,相当于在我们曲艺界是一个伟人,所以我的压力很大。

主持人:在您看来韩起祥老先生那个年代的唱法和现在的唱法本质上有什么区别吗?

曹伯炎:韩老先生陕北说书的唱法跟我们现在的唱法完全不一样,他很有特点,就要从一招一式跟韩应莲老师学习,因为她是传人,她是国家级代表性传承人,吃透这个剧本儿,还要把人物给掌握了。韩老的陕北说书跟我们现在截然不同,你们听见是一样,但是它的起伏很大,咬字比别人重,你比如说:“我摸出了几个石柱,几个孔,摸出了几架石梁,几道缝,摸出了汗水流了多少桶,摸出了老街摸掉了多少层”,我最后一个字咬字非常重,但是在我们以前的说书上,一是我们可能刻画的不太深刻,敷衍了事的过去了,这也是以前没获奖的原因,这一次我们就有意识的把陕北方言强调,这是他的特点。

主持人:在暴老师新编的《看大桥》中,哪一段让您印象深刻?

曹伯炎:是他让儿子把他吊下去摸桥底,儿子不愿意说你这么大年纪了,掉下去很危险,他唱了一段;“儿子呀,我把三弦当武器,就是文艺战线一个兵,刚来就打退堂鼓,对不起三弦战士这个名,你用井绳把我来绑定,绑几个死疙瘩,把我吊在桥下面,才能把桥底来摸清”,他总而言之,是要亲自摸一摸,一生创作几百部书,靠听靠问,就是深入实际,深入生活,扎根人民,才能创作出沾泥土带露珠,冒热气的时代精品。

主持人:的确,一个好的剧本可以激发演员的创作欲望和激情,给他充分的创作空间。

曹伯炎:2010年开始参加牡丹奖,以前实力不够也没有打造,从2010年的第六届牡丹奖开始,我那时候就开始扮演韩起祥,一直到今年最终拿下这个牡丹奖的节目奖,这太来之不易了,我们在迎回奖杯奖证的时候,我们一块儿吃饭的时候,我就掉泪了,我是激动的泪,我觉着太不容易了,60了,从事了大半辈子的说书,作为我来说,陕北说书不是最终,没有结束,我还要带徒弟,自己还要不断充电、不断学习。

主持人:对您来说,这的确是对这么多年来艺术实践的一个重要肯定。

曹伯炎:这个奖太不容易了,其他人没有感受,我最有感受,可能以后再不参加大赛了,我会继续学习。对我来说,只是说我奋斗了一辈子,我达到了国家专业的最顶级水平,对我的艺术是一个定位,我在1997年就拿到了全国群星奖的金奖。时隔25年,我今年拿到的是牡丹奖的最高奖。

主持人:看来陕北说书对您来说,的确是有着安身立命的意义,您热爱它!

曹伯炎:我爱它,我太爱陕北说书了,我很感动,韩应莲传来韩起祥老师的原版我用音符把它一字一句记出来,然后我在唱的录出音,他们再学,就从唱段上是这样说的,从每一个动作,比如说韩起祥老先生用一拃一拃摸出来的生命结晶,两个一拃一拃唱的是不一样的,确实是摸出来的,所以说从唱的时候就要想象的来,老汉是个盲人,老先生是盲人,吊到底下怎么摸这个桥,马上泪水就会掉下来。

主持人:对您的认可和肯定。

曹伯炎:从内心低调不了,高兴!这个节目我会一直演下去的。

主持人:传承创新发展民间曲艺,要靠年轻一代的曲艺工作者,对于他们,您想说些什么?

曹伯炎:要向韩老学习,学艺先学做人,韩老形象为什么能这么高大,大家这样羡慕他,他不光艺高,而且他做人品格非常高,艺术无止境,认认真真,扎扎实实,刻苦钻研,再接再厉,再创佳绩。深入基层、扎根人民,实实在在的把群众喜闻乐见的节目带到群众中去,我们的节目都是反映人民群众生活的节目,宣传党的方针政策的节目,必须是从人民中来到人民中去。

主持人:正在收听到的是“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第十二届中国曲艺牡丹奖获奖作品《看大桥》背后的故事。

为了冲刺牡丹奖,在延安市文化旅游局的直接领导下,成立了冲击牡丹奖领导小组,明确分工,挂图作战,各个环节上的每一个人都铆足了劲,志在必得。延安市曲艺馆专门邀请了中国曲协陕北说书艺委会秘书长李晓春担任策划,邀请中国曲协副主席、天津市曲艺家协会主席籍薇对演员进行多次线上、线下指导。

土土土的作品(好作品哪个不是土里生)(5)

主持人:张馆长,冲刺牡丹奖,这统筹服务工作是事无巨细,这一路走来,您的感触应该最深。

张小宁:为了冲击牡丹奖,我们延安市曲艺馆从2010年以来,先后创编了《三弦弹进杨家岭》《三弦战士韩起祥》《情系寿峰山》《争书记》4部说书作品,3次获牡丹奖提名奖、1次获入围奖,这次终于夺得牡丹节目奖,这一切,归功于上级主管部门的全力支持,归功于全体干部职工多年的不懈努力,更归功于全市人民群众对我们寄予的厚望和热爱。为了打磨好这部作品、进一步提高作品质量,我们从2022年春节开始,就带领《看大桥》先后参加了延安文化惠民进社区、下基层采风演出活动等数十场演练,发现问题,立即调整修改。正是多次的实践磨炼,才使《看大桥》一步步成为一部思想性、艺术性、创新性于一体的好作品。

主持人:繁荣发展延安的曲艺事业主要靠你们这支专业队伍,可谓是任重道远、责任重大。作为领头人,你们还有什么想法和规划?

张小宁:要始终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始终以韩起祥为榜样,始终以宣传党的方针政策为己任,扎根基层,服务百姓,把更多更好的作品奉献给人民、奉献给社会。同时,我们作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陕北说书的责任保护单位,一定不能忘记肩负的历史责任,坚持紧密团结陕北广大说书艺人,继续搜集整理陕北说书,继续当好陕北说书艺人的娘家人,高举“延安乌兰牧骑”的旗帜,为全面创新、展示、宣传陕北说书奉献出我们曲艺工作者的一切!

主持人:曲艺的灵魂就是为民,曲艺的宗旨就是服务。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不断走进群众火热的生活,走上基层百姓的舞台,把创作的根脉深深地扎在社会生活和人民群众之中,让我们的曲艺作品始终能够紧贴生活、紧扣社会、紧跟人民,确保作品用的是群众语言、写的是真实故事、表达的是真情实感,真正让曲艺起到宣传群众、教育群众、服务群众的作用。希望在之后的中国曲艺牡丹奖评选中,延安能取得更多更好的成绩。感谢几位老师精彩的分享,今天的节目就到这,我们下期再见!

转载:延安综合广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