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文常用副词及含义归类(文言基础知识语气副词)

副词

用来修饰动词、形容词或其他副词,表示范围、时间、否定、语气、程度、情态等,在句中通常作状语,这种词叫副词。和其他虚词相比,副词数量最多。而且,一个副词常有几种不同的意义和用法:有的既表示程度、又表示语气,有的既表示语气、又表示时间,有的在同一个句子里兼有几种不同的作用。所以同一个副词,有人说是语气副词,有人说是程度或别的什么副词。下边我们把文言的副词分为几组加以讨论。讨论的重点是:古代常用、而现代不用,或者古今都常用、但含义和用法有所不同的。

(四)语气副词

“其、岂、宁、庸、曾、一、一何、得无、无乃、或、庶、殆”等,这些副词的主要作用是表示反问、祈使、强调、推测等语气,一般称之为“语气副词”。

文言文常用副词及含义归类(文言基础知识语气副词)(1)

1.其

“其”用作副词,位置有时在句首,有时在句中。“其”表示语气大体有三种情况:

(1)在疑问句或陈述句里,“其”表示猜度、商议的语气,含有“大概、恐怕”一类的意思。如:

1.将由晋公子乎?(《左传·晋公子重耳出亡》)

——大概将要由晋公子(来复兴)吧?

2.周之败端,其在乎此矣。(柳宗元:《封建论》)

——周朝灭亡的症结,恐怕就在这里了。

(2)在祈使句里,“其”表示希望、劝勉的语气,含有“还是”或“该、可”一类的意思。如:

3.吾还也!(《左传》)

——我们还是回去吧!

4.诸君筹之!(方勺:《方腊起义》)

——诸位考虑考虑这件事!

(3)在反问句里,“其”有强化反问语气的作用,在现代汉语里没有和它相当的词语。有时“其”同“岂”,相当于现代汉语的“难道、怎么”。如:

5.如土石何?(《列子·愚公移山》)

——能把这些泥土石头怎么样呢?

6.一之谓甚,可再乎?(《《左传·宫之奇谏假道》)

—一次就已经过分了,难道可以来第二次吗?“其”同“岂”。

2.岂、宁、庸

这几个副词,常和语气词“耶(邪)、乎、哉”相呼应表示反问语气,相当于现在说“哪里、难道”。如:

1.赵王以一璧之故欺秦邪?(《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王哪里会因一块壁的缘故欺骗秦国呢?

2.王侯将相有种乎?(《史记·陈涉起义》)

——王侯将相难道是天生的吗?

3.虽王之国,独利乎?(刘恒:《赐南粤王赵佗书》)

——(如此用兵)就是你南粤国,难道能独得什么好处吗?

“岂”也表示猜度、商议的语气,如同副词“其”的第一种用法,含有“或许”的意思。如:

4.将军愿见之乎?(《三国志·隆中对》)

——您或许希望见见他吧?

“宁”用于陈述句,有加强陈述语气的作用,等于现代汉语说“宁可”。如:

5.宁赴常流,而葬乎江鱼腹中耳。(《史记·屈原列传》)

——(我)宁可投身到大江里去,让鱼吃掉。

未完待续……

这里有小说、散文、诗词,还有历史典故,更有中华传统文化和写作技巧方法等。

阅读是一件最重要的小事!关注起来,一起来读书养性。

本号是一个传播传承纯文学的平台,提倡阅读纯文学,拒绝网络爽文小说!我们也不提倡听书,汉字的博大精深与艰深晦涩,只靠“听”,能懂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