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笑似年华伊春(她眼中的人间与伊春)

微笑似年华伊春(她眼中的人间与伊春)(1)

他/她眼中的人间与伊春

《伊春》是一部小说集,由《鲸》《公园》《凤凰》《象》《伊春》等十个故事组成。说是小说集,但其实,各个故事之间却有着隐秘却张扬的联系,比如《公园》《凤凰》和《伊春》这三个故事的主人公,似乎都是同一个人,又好似不是同一个人。而且,除了《邻居》和《尼泊尔》这两个故事是以“我”的口吻来讲述的之外,其他七个故事的主体部分均是以第三人的“他”或“她”叙述的故事。

最初看到“伊春”两字,我心中掠过的是两个念头,一是伊人之春,伊人即心目中美好之人,春,既可以是四季之中的春天,也可以是人生的春天,还可以是青春;二是伊的春天,伊是你,伊的春天,就是你的春天,可以是你的人生之春,可以是属于你的春天(爱情),还可以是。却没有想到,伊春,也可以是一个人的名字。

微笑似年华伊春(她眼中的人间与伊春)(2)

一个故事《鲸》的主人公“他”似乎是整个《伊春》的十个故事的主角,一个在职的刑警,似乎也是最后两个故事《邻居》和《尼泊尔》中的“我”。“鲸”的故事可以总结为一句话,他是一条想要逃离现在生活的鲸,却被迫搁浅在生活的沙滩上,精神和情感无处可依。不过,如果我的理解没有出错的话,作者对他笔下的主角“他”还是很仁慈,最终,他还是顺利地“离开”了自己现在的生活,实现了某种精神上的自我觉醒。

《公园》这个故事讲述了两个女人的故事,她人云亦云地踏入婚姻,然后又自然而然地生了女儿,却在结婚三年后找不到自己当初为何与前夫结婚的理由,于是便选择了理论,还一度对女儿置之不理。而在没有和Y有过相对深入的联系和接触之后,她都不知道,在她的角度看来仿若恩爱夫妻典范的Y的婚姻下竟然也潜藏着不为外人道的伤痛、绝望和自我束缚。

她喜欢公园建成的过程,却不喜欢公园建成后的完整模样,似乎这就暗示了她喜欢生活,或者喜欢在塑造一种生活方式的过程中所经历和存在的美好的可能性和变化,却对已经固定的生活或者人生安排,充满了厌恶和抗拒。

或许,这个故事里的她,是现实生活中无数的女性的化身,或者是某一瞬间某位女性的思想和情绪的化身。尤其是当下困在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难以充分实现与平衡、女性争取合法权力自由与男权社会对女性的压制之间的独立人格意识觉醒的女性,或许会有更深刻的共鸣。

微笑似年华伊春(她眼中的人间与伊春)(3)

个故事里还有一个细节很触动我,就是Y与她6年后第一次见面,两个人不约而同地都化了妆,不是妖艳的浓妆,而是出于郑重其事对待对方的那种妆容。这个细节令我想起前段时间在豆瓣小组看到的一个帖子内容,帖子内容记述了一位小姐姐与多年未联系的发小再次联系上并见面的心情和感受。帖子所记录的感情比这个故事中她和Y的感情更加真挚动人,但同样都体现了女性友谊的微妙、坚韧与美好之处。

若说《公园》是两个女人之间的故事,那《凤凰》就是三个人之间的故事,他、和他通信的30岁女人以及和他关系亲密又复杂的14岁少女,而且这个30岁女人似乎就是14岁少女未来会成为的模样,因为她们俩都拥有不太幸福的家庭。

这个30岁女人,我觉得就是第五个故事《伊春》里的伊春,但有似乎不是,她总是玩笑却意有所指地称呼14岁少女是他的洛丽塔。他对这个和他通信的30岁女人无所不谈,他身上发生的一切都会告诉她,不管是他的工作变化、行程,还是他的私人生活,比如14少女对他的迷恋和依赖,从他身上寻求从自己父亲那里无法获得的父爱,他全部都会告诉她,知无不言言无不尽。

当然,她也会有保留地告诉他关于自己的一些事,比如她懦弱的父亲,一直让她还掉永远也还不清的债的母亲,她精打细算的生活,一人摸黑待着的没有电的夜晚······

正因为他对她的着迷,令14岁少女对这个神秘的女人也产生了兴趣和隐秘的喜爱,但是他和她从未见过,他也从未想过去找她,不过,他一直都知道她的存在。随后,14小姑娘被父母送去寄宿和看心理医生,她用他的观点来迷惑心理医生,却被心理医生逐一反驳。14岁的小姑娘很奇怪,竟然有人可以如此乐观而理性,似乎脑子里装的“只有严密的程序”。

这个故事的结尾提到他在泡澡的时候看了一本书,这本书的开头在反复地写葬礼的场景。然后他就想起她也曾在去年的信中写过她父亲的葬礼,她说葬礼还有其他的事情,比如婚礼、毕业典礼,“总归都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或是很多人看着你,从你面前走过,某些东西在离开你,永远的。”

我找不到合适的话语来形容和总结这个故事给我的感受,只是他、她和14岁少女的某些感受好思绪,我能清晰地感知到,也能顺着文字缓缓地潜入他们的内心,窥探到隐秘的一角,只是这种感受令我不自觉地语塞,想要和他们一样,只藏在心底就好。其他故事,就不再多加赘叙了。

只是,在《伊春》最后一篇的“后记”中,赵松将《凤凰》《伊春》《南海》《尼泊尔》《风》归为一类,写的是人在异地飘浮状态下的内心处境与现实遭遇;《鲸》《公园》《象》《爸》是另一类,讨论的是家庭与个人日常精神生活的关系。

而《邻居》却不从属于上述任意一类,反而涉及的是禅宗思想与灵异问题的微妙关系。而“伊春”之所以被选做作品名,是因为作者想要暗示人的内心世界,其实就像掩藏在大兴安岭森林边缘的伊春城一样,似乎熟悉,实际上却非常遥远。

赵松对自己作品的这一解读,和我前述的一些感受和猜想有不少出入之处,我尊重作者自己的归类和创作理念。但是,我并不打算改变自己对这本《伊春》的认知,修改前文的一些观点,毕竟作品一旦完成后,就不再完全属于作者,还属于读者,“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这句耳熟能详的话应该是对我这一状况最好的解释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