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晋阳城有多大(关于历史上山西阳城的)

---史话三晋之阳城篇

关于地域间的相互或褒或贬的称呼,在山西省境内除了晋南,就属晋东南地域间的这种说法多了。还有一个比较明显的特征就是,越是文化底蕴相对深厚的地方,这种地域间的相互排斥似乎就更浓烈一些。

一方水土养一方人,似乎在山水间生活,也感染到了地方的秉性。比如山西晋东南的阳城县,就被周边县市称之为“阳城猴”。

唐朝晋阳城有多大(关于历史上山西阳城的)(1)

关于“阳城猴”的说法,且不论褒贬,因由来已久,各种各样的版本都有。

比较广泛的说法是“三个长治瓜皮,斗不过一个襄垣鬼子;三个襄垣鬼子,斗不过一个阳城猴;三个阳城猴,斗不过一个壶关疙瘩。”将每个地方人的脾气秉性跃然而出。

其他地方暂且放置一边,单论“阳城猴”。

在山西阳城县南有山名指住山,属于中条山东端,山中天然松林密布,山中有个天然溶洞,洞内有泉。泉水溢出奔涌下山成河,因溶洞中曾有巨蟒,故名蟒河。这片山林被誉为“山西动植物资源宝库”,是国家级的自然保护区。保护区内有娃娃鱼、麝、金猫、金雕、金钱豹等珍稀动植物,最重要的是有猴群。这是为中国特有的太行猕猴,也是最北限的猕猴分布了。目前大约6群猴子共有400多只。

正是这些自古以来就居住在山中的猴子,有人就认为是阳城山中有猴,所以才被称之“阳城猴”的。

有个民间版本说得是古代打仗,将领下令宣称谁能将敌人军旗拿下重重有赏。有阳城籍的士兵身边带着家养的蟒河猴子,直接放出猴子爬上敌军旗杆扯下军旗。将领大喜,笑称:“好一个阳城猴啊!”

其实真和蟒河的猴子没有太大的关系,到是和猴子的聪明有诸多关联。

唐朝晋阳城有多大(关于历史上山西阳城的)(2)

猴子,在老百姓的心目中几乎就是聪明伶俐的化身,诸如《西游记》里的大圣孙猴子。故而就有了聪明的如同猴子一样,猴精猴精。“阳城猴”的说法,就有了阳城人有了猴性的意思。这在历史上到有传说故事流传。

相传明万历年间的礼部尚书王国光,官运坎坷,几进几退。他作为一个阳城人,在得知万历皇帝又要贬谪他时,就有心回到自己的老家阳城。但是呢,又不能明言。就故意装作忧愁状,整日哭哭啼啼说:“万万不可回阳城,那里云蒙山日日雾罩,鳌背山赛过天高,芦苇河不知深浅,虫迷山虫人来大,稀屎圪洞八百里。”“虫迷山虫”其实是指的“虫迷山”上有煤矿,那些个每天钻进钻出背煤的人,而“稀屎圪洞”是指的有条路,也就是去往蟒河的那条路路边到处都是柿子树,却能让听的人如同是阳城是遍地厕所一般。于是万历皇帝抱着要整整他的心思就偏偏要把他贬谪到阳城受罪。

于是王国光便乐呵呵地回老家了。

这就是精明如猴的王国光为达目的而故意反其道行之戏耍万历皇帝的故事,也是“阳城猴

”一个老版的传说。

还有不同的版本说法,却地名及乡音有关。

唐朝晋阳城有多大(关于历史上山西阳城的)(3)

阳城县历史悠久,古称濩泽。“濩”音或,在阳城县西有座山名为焦濩山。上古时期山间有潭清泉,清澈见底,天旱不竭雨涝不涨,名“濩泽”。相传“”舜耕于历山渔于濩泽”,就是在这个地方打鱼。西周穆王曾“休于濩泽,以观桑者,乃饮于桑林”。

秦统一六国后在此设濩泽县,《水经注》载:“所谓“(濩泽水)又东,经濩泽县故城南。”治所在今阳城县城西泽城村。

直到北魏年间,县治迁至凤凰城,也就是今天的阳城县城所在。因县城东西长,南北窄,城北有冈,犹如凤凰举头欲展翅,故名“凤凰城”。

唐时为泽州治所所在,于天宝元年(742年)改濩泽为阳城。

为何称“阳城”?唐玄宗李隆基下诏“改天下县名不稳及重名一百一十处”,因县城所在地阳陵驿为阳阿故城,取“阳阿城”之名,又因阳泉水从此流过,又名阳河,遂改为“阳城”。

后又在两名字之间几经更改,元代最终改回阳城,一直至今。

1958年曾和沁水县合并,次年又复制。

历史上的称呼“濩泽”,其实和“阳城猴”有一定的关系。

唐朝晋阳城有多大(关于历史上山西阳城的)(4)

先了解下阳城本地方言。

阳城方言和周边几个县市有很大的区别,发音委婉多往下沉,把韵母强化,尾声加长。诸如“濩泽”,如同“猴子”。

而“猴”的发音,是“好”和“吼“之间,发二声。在方言中把“不要”“小心”等意思也读成“好”往后一点的读音。诸如“猴说、猴吃、猴喝” 等。

还有就是把调皮捣蛋的小孩称之“猴”,“太调皮捣蛋了”就是“太猴”了。

“猴”的发音在日常生活中出现的频率实在是太高了,诸如“你猴圪逞”,就是不要逞能的意思。时常都挂在嘴边的“猴”的口头语,经常充斥在阳城县城大街小巷间。

唐朝晋阳城有多大(关于历史上山西阳城的)(5)

于是,山上有猴,脑子赛猴,说话口语带猴,就成了“阳城猴”。

细细品读这些“阳城猴”的说法,无一例外把这个“猴”指向了猴子般的精明和聪慧。

还有一个版本,却和“猴子”没有半点关联。

相传在北宋时期金兵南侵,但宋军营内战马瘟疫流行,脱毛长斑,且长鸣不休不思草料。后军中得知阳城县有一祖传兽医常顺,技艺高明。于是将其请至军中,常顺带领军士采集草药,给军马医治。果然药到病除,灰斑脱落,新毛重生。宋徽宗得知,御赐“广禅侯”。因为阳城人,又尊其为“阳城侯”。

不管是这个侯,还是那个猴,阳城人的“猴性”却在自身性格上具体体现。

阳城人如猴般疑心重,总喜欢琢磨试探。所以在试探的过程,就有了“宁和鬼子拼刺刀,也不和阳城人打交道”的贬义说法。

但这个善琢磨,聪明好学的结果是,在明末清初,阳城与韩城、桐城并列称之为“三城”,为当时著名的文化名城。顺治年间曾一次中进士十人,创造了一个县历史上的科举辉煌,留下“十凤齐鸣”的美谈。

最出名的莫过于康熙皇帝的老师,《康熙字典》的总裁官陈廷敬,光陈氏一门从明孝宗到清乾隆年260年中就出了41位贡生、19位举人,其中9人进士,6人翰林,有“进士九出,翰林六鸣”的说法。

今天北留镇的5A级景区皇城相府,就是陈廷敬的故居。康熙皇帝曾两次下榻于此,有“中国北方第一文化巨族之宅”之美誉。

唐朝晋阳城有多大(关于历史上山西阳城的)(6)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