土地革命时期胜利了吗(当土地革命战争爆发那一刻)

国民党作为中国曾经的第一大党,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名义上成为了中国的统治集团那如此庞大的党派又是从什么时候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呢有人说是皖南事变之时,也有人说是蒋介石集团违背民意挑起内战之时但要从根本上追述到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还要从那场声势浩大的土地革命战争说起,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土地革命时期胜利了吗?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土地革命时期胜利了吗(当土地革命战争爆发那一刻)

土地革命时期胜利了吗

国民党作为中国曾经的第一大党,在长达20多年的时间内名义上成为了中国的统治集团。那如此庞大的党派又是从什么时候注定了其失败的命运呢。有人说是皖南事变之时,也有人说是蒋介石集团违背民意挑起内战之时。但要从根本上追述到国民党失败的原因,还要从那场声势浩大的土地革命战争说起。

土地改革

1927年4月12日,北伐大获成功的蒋介石集团自认为“羽翼丰满”,于是热衷于独裁统治的蒋介石不顾各界反对发动了震惊中外的反共事件,大肆逮捕屠杀共产主义人士,背叛了孙中山先生的联俄联共的政策。随后处于弱势的共产党人士不得不放弃占据的城镇,并于当年发起了南昌起义,旨在反对蒋介石集团的残酷压迫和独裁封建统治。自此轰轰烈烈的第二次革命战争爆发(又称土地革命战争)。

随后毛泽东和朱德等领导人领导了秋收起义,将战略重心转移到江西井冈山地区开展游击战争。

秋收起义

在中国共产党革命处于低潮的情况下,占据优势的国民党随后数次对中央苏区发起了大规模的进攻和清剿。在红军各级指战员的出色领导下,国民党重兵集团的进攻数次惨遭失败。

而此时以毛泽东为主的共产党人士明确的指出了要在以中央苏区为核心的范围展开浩浩荡荡的土地改革。其主要纲领为

1.彻底的摧毁封建土地制度,严厉打击地主圈地、屯地的行为。

2.将土地收归中央所有,再将地主阶级的土地全部收回下放给贫苦农民耕种,然后再给予地主部分赔偿。使得农民有了土地,有饭吃彻底的翻身当家做主。

3.进一步解放农村的劳动生产力,提高农民种地的积极性,为农业生产和国家财政的好转创造条件,也为日后的工业化打下了基础。

在土改的顺利进行下,旧中国百分之九十的农民只占有百分之二三十土地的情况彻底被解决。那些地主和富农的大部分土地被收归中央所有然后再分配给劳苦大众。自此中央苏区的土地改革大获成功。百姓们欣喜若狂,积极配合参加红军的各项政策,拥护红军。

红军和老百姓

而当共产党深得民心,土地改革搞得红红火火时,国民党却对中央苏区发动数次围剿皆惨遭失败。万般无奈之下,国民党当局只得出卖工农百姓的利益,为了获得地主阶级和资本家的支持。国民党将工农百姓为数不多的土地和资源强占,并大肆搜刮民财扩充军备。支持地主阶级圈地扩大私有土地,导致百姓无地可种,饿殍遍地。

在支持地主阶级圈地的同时,国民党中统组织也在民间搞起了恐怖的无人区,试图将广大百姓和红军分开。这更加剧了底层百姓对国民党的憎恨和厌恶。

国民党进攻苏区

自古以来就有得民心者得天下的名言,而两党的所作所为却恰恰相反。一个尽心竭力的为了民众,一个却为了自己的利益剥削民众。如此一来,苏区的百姓对国民党军队是又怕又恨,对红军是爱护有加,军民如水。

试想一下一个大发慈悲的善人给了你一千块钱,可这一千块钱还没捂热下一秒就被一个强盗给抢走了。如此极大的反差不得不让人对后者产生憎恨。

而当第五次反围剿失败后,红军不得不被迫长征,广大的土改区又落入了国民党的统治,随后地主阶级又再次死灰复燃。大量土地资源被国民党转手给地主和资本家,导致普通百姓只能分到极少的土地,并且还要缴纳巨额的税银。这就导致土改区的百姓非常怀念红军在的时候,他们都迫不及待的期盼红军能重新打回来。

红军长征

而红军虽然离开了苏区,但土地改革却依然跟随红军走向各地。他们每到一处就严厉打击土匪和地主,实行各项利民政策,将土地分配给百姓耕种。这样一来红军就更受到百姓的爱戴。

而国民党虽然占据了武力优势,但却每次都屡战屡败。一方面是因为毛主席等党中央领导得当,另一方面便是因为红军得到广大底层百姓的支持,无论怎么打击都能屹立不倒。

这样一来,国民党就逐渐彻底的失去了民心,站到了老百姓的对立面。中国共产党所提倡的就是军民一家,一心一意为劳苦大众,誓要让百姓当家做主。而中国国民党却旨在以党国的利益最大化,要以资本家社会上层人士的利益为重,才能长治久安维持长久的统治。可他们万万没想到的是,那些资本家和地主只占到全国人口的百分之十,这样一来百分之九十的人口都心向共产党。所以当土地革命战争爆发那一刻,国民党的失败就成了必然的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