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

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1)

本期光明网理论学术动态导读关注乡村振兴、灵活就业、数据资源、资本发展等话题,欢迎网友踊跃参与讨论。

【马梅: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精神动力】

安徽师范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教授马梅认为,乡村振兴要兼顾“塑形”和“铸魂”,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大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丰富乡村文化生活,不断提高乡村社会文明程度,从而为乡村振兴持续提供强大精神动力。推动乡村文化振兴,一方面要为广大农民提供高质量的精神食粮,丰富他们的乡村文化生活,通过开展各种文化文艺活动和充分发挥好“农家书屋”等乡村文化空间的作用让农村居民分享更多优质文化资源。另一方面,要通过壮大乡村文化人才队伍推动乡村文化振兴,加强基层文化队伍培训,培养真正懂文艺、爱农民的乡村文化人才队伍,让乡村文化人才大展才华。此外,还要推进数字乡村建设,通过加强数字技术基础设施建设、扩大乡村数字文化产品的有效供给、促进优秀乡村文化资源的数字化转化和开发,实现优秀乡村文化的创造性转化和创新性发展。

摘编自《人民日报》

【张成刚:保障劳动者权益是促进灵活就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

首都经济贸易大学中国新就业形态研究中心主任张成刚表示,通过完善法律法规,为灵活就业劳动者解决好劳动权益保障问题是促进灵活就业长期健康发展的基础。与传统就业方式相比,当前灵活就业整体上存在劳动权益保障不足、劳动争议频发、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等问题,由于灵活就业作为新就业形态在创造岗位等方面为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不可忽视的贡献,因此亟需保障灵活就业劳动者的各项权益。“就业安全”是劳动者个体劳动权中最基础的劳动权益,是劳动权益保障的基础,需要通过继续支持和保障灵活就业激发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新动能。“薪酬安全”是劳动者劳动权益保障的核心,对一些灵活就业领域,特别是传统行业下的灵活就业领域中存在的拖欠薪酬情况需要予以治理和制止。社会保险保障也是灵活就业劳动者面临的现实困境,需要通过逐步放开对灵活就业人员参与失业、工伤、生育保险等社会保障的限制,完善社保制度。

摘编自《经济日报》

【林镇阳、尹西明、聂耀昱等:以“三位一体”的整合创新思路充分释放数据资源价值潜力】

林镇阳、尹西明、聂耀昱等认为,当前抢抓数字经济新赛道、培育数字经济新优势是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的战略选择,是“十四五”时期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先手棋”。针对当前我国存在的数据资源规模庞大,但价值潜力还没有充分释放的问题,需要坚持“权属-主体-角色”三位一体的整合式创新思想,建构数据要素价值化的基本框架,理清“权属-主体-角色”互动关系,从而充分释放数据要素价值,助力做优做强做大我国数字经济。首先,要明确数据权属是最基本的数据产权界定和价值化实现的前提,要厘清数据所有权、数据运营权和数据使用与收益权各自分属的主体,明确各方权益,从而更好地发挥各方优势。其次,要从政府、企业和个人三个维度展示数据的权利图谱,明确多元主体的角色定位与功能发挥,以及公民对公共数据的知情需求与使用需求,从而推进数字政府建设、推动企业经营发展、保障个人权益。再者,要实现数据主体权利归集和数据要素市场化流转过程动态耦合协同,结合数据要素价值链与产业链,进一步认知数据要素价值化生态系统良性运转所内嵌的“过程-权属”流转机制,理清数据市场化流通和价值化过程中不同数据权利在生态系统中的流转过程、流转规则和行权主体。

摘编自光明网

【马涛:资本活动要有所为有所不为】

马涛认为,改革开放40多年来,资本作为重要的生产要素为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繁荣和发展作出了重大贡献,其历史进步性值得高度肯定。但也要正视资本扩张在我国出现的野蛮生长、拜金主义等乱象。资本在追求利润的同时也应承担相应的社会责任,为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服务于人民美好生活,提升人民福祉作出贡献。资本可以扩张,但不能任性,资本的野蛮生长会加剧贫富差距,造成社会不平等等问题的出现,且严重不符合甚至危害我国社会主义社会的性质、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因此需要以法治加以约束和规范。资本活动要依法进行。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能够引导资本选择正确赛道,充分发挥资本作为市场经济重要生产要素的积极作用。另一方面,法律法规的制度框架能够明确规则、划出底线,依法加强对资本的有效监管,使资本服务于经济社会发展大局。

摘编自《学习时报》

(光明网记者 徐倩阳整理)

以文化振兴促进乡村文化振兴(文化振兴为乡村振兴提供强大动力)(2)

来源: 光明网-理论频道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