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世界上的墙都变成玻璃(看不见的墙将原子世界与日常的)

量子理论是所有年代最成功的物理理论。量子理论的最高形式是标准模 式,它代表粒子加速器几十年实验的成果。这个理论的若干部分已经过测试,精度到一百亿分之一。如果将中微子质量包括进去,那么标准模式与所有亚原子 粒子的实验一致,无一例外。

如果世界上的墙都变成玻璃(看不见的墙将原子世界与日常的)(1)

但是无论量子理论多么成功,在实验上它是根据一些基本假定,这些假定在 过去80年间遭到哲学界和理论界的强烈反对。特别是(哥本哈根学派的)第二 个假定,因为它问是谁决定我们的命运,所以引起宗教界的愤怒。自始至终,哲 学家、神学家和科学都对未来着迷,是不是有一种办法能知道我们的命运。在莎 士比亚的悲剧《麦克佩斯》(Macbeth )中,班柯(Banquo)绝望地揭开遮盖我们命 运的面纱,说出了以下难忘的话:

如果世界上的墙都变成玻璃(看不见的墙将原子世界与日常的)(2)

胆地声称他知道了对这一古老问题的答案。牛顿和爱因斯坦都相信“确定性” 概念,它说所有将来的事件在原则上能够确定。对牛顿来说,宇宙是一个在创世 之初由上帝上紧了发条的巨大钟表

如果世界上的墙都变成玻璃(看不见的墙将原子世界与日常的)(3)

。从那时起它就按照他的运动三定律,以可 以预计的精确方式滴答滴答地走个不停。法国数学家,拿破仑的科学顾问皮埃 尔•西蒙•德.拉普拉斯(Pierre Simon de Kaplace)写道,人们可以利用牛顿定 律像观察过去一样精确地预测将来。他写道,如果知道了宇宙中所有粒子的位 置和速度,“对这样一种智力来说,没有任何事情是不确定的,将来就好像过去 一样呈现在我们的眼前。”当拉普拉斯(Laplace)将他的杰作“天体力学”赠送给 拿破仑时,这个皇帝说你写了这部有关天空的巨著而一次都没有提到上帝。” 拉普拉斯(Laplace)回答说:“先生,我不需要这个假设。”

对牛顿和爱因斯坦来说,“自由意愿”的概念,即我们是我们命运的主人的 说法,实际上是一个幻想。爱因斯坦把这个实体的常识性概念,即我们接触到的 具体物体是真实的和存在于确定状态的概念,叫做“客观实体”。爱因斯坦在下 面的话中最清楚地表达了他的态度:

我是决定论者,被迫行动就好像自由意愿是存在的一样,因为如果我 想生活在文明社会,我必须负责任地行事。我知道在哲学上一个杀人犯不对他的罪行负责,但我不会情愿和他一起喝茶我的履历是由我无法控

制的种种力量所决定的。亨利•福特(Henry Ford)可能将它叫做他内心的 声音,苏格拉底(Socrates)将它叫做他的精灵,每个人都能以他自己的方式 解释人类不是自由的这一事实……一切事情都是被我们无法控制的力决定 的,对于昆虫以及星星来说都是如此。人类、蔬菜或宇宙尘都在随神秘的时 间跳舞,一位远距离的看不见的演员在为我们吟咏。”

如果世界上的墙都变成玻璃(看不见的墙将原子世界与日常的)(4)

神学家也争论这个问题。世界上的大多数宗教相信某种形式的“先天注 定”的思想。即上帝不仅是全能的,而且是无所不在的。上帝也是无所不知的 (知道一切,甚至将来)。在某些宗教中,这意味着上帝在我们出生前就知道我 们是去天堂还是地狱。从本质上讲,在天堂的某处有一本命运的书,列举着所有 人的姓名,包括生日、我们的失败和成功、我们的快乐和悲哀、甚至我们的死亡日 期、是去天堂还是地狱。

(在1517年,这个微妙的先天注定的神学问题是威腾伯格〔Wittenberg〕的天主教堂分裂成两半的部分原因。在这个教堂中,马丁•路德〔Martin Luther〕抨 击教堂用金钱赎罪的做法,即富人通过贿赂铺平通往天堂的道路。大概路德 〔Luther]好像在说,上帝确实事先知道我们的将来和我们的命运是先天注定的, 但是人们的劝说也不能改变他向这个教堂慷慨捐赠的意愿。)

但是对接受或然性的物理学家来说,到目前为止最有争议的假定是(哥本 哈根学派的)第三个假定,它使几代物理学家和哲学家感到头疼。“观察”的概 念是一个不精确的、不清楚的概念。此外它依赖于实际上有两种类型的物理学 这一事实:一种是用于奇异的亚原子世界的,在这个世界中电子似乎可以同时在 两个不同的地方出现;另一种是用于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宏观世界的,这个世界似 乎服从一般承认的牛顿定律。

根据玻尔的说法,有一堵看不见的“墙”将原子世界与日常的、

如果世界上的墙都变成玻璃(看不见的墙将原子世界与日常的)(5)

熟悉的宏观 世界隔开。原子世界服从奇异的量子理论规则,而我们生活在此墙之外的定义 明确的行星和星星的世界中,在这个世界中波已经消失。

惠勒师从量子力学的创建者,喜欢总结两个学派关于这个问题的思想。他 给出一个例子,在一场棒球比赛中三个裁判员讨论棒球的罚分点。在做出决定 时三个裁判说:

第一个裁判:我按照看见他们的样子进行裁定。

第二个裁判:我按照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裁定。

第三个裁判:在我裁定之前,他们不存在。

对惠勒来说,第二个裁判是爱因斯坦,他相信有不依赖于人类经验的绝对实 体。爱因斯坦将此叫做“客观实体”,即物体能够以确定的状态存在,而不需要 人类的干预。第三个裁判是玻尔,他认为仅在观察之后实体才存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