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中简述学和思辩证关系(论语中对学的描述)


论语中简述学和思辩证关系(论语中对学的描述)(1)

孔子在《论语》里对学习可谓倍加推崇,包括了学习的各个方面

1,学习目的

孔子在《论语》里说了学习的三个目的,一是长知识,二是致其道,即学有所成,三是从政、当官。

《论语.公冶长篇》5. 28 子日: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不如丘之好学也。

孔子的意思是说,之所以自己有这么多知识都是好学的原故,就象孔子自己说的,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这就说明知识是通过学习才能得到的,也就是长知识。

《论语.子张篇》19. 7 子夏日:百工居肆以成其事,君子学以致其道。

各行各业都是通过自己特定的地点完成他们的工作和事业,只有君子是通过学习才能得道。这就说明学习的目的是为了得道。

《论语.子张篇》19. 13 子夏日: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学习的另外一个目的是学的优秀可以从政、当官,参与治国。

2,学习态度

学习是要讲究态度的,所谓态度是指持什么心态去学习。孔子共说了四种心态,乐观、庄重、不能厌烦、积极。

《论语.学而篇》1. 1 子日: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学习了就要经常去实践,并且要有乐观的心态,即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篇》1. 8 子日: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

学习要庄重,不庄重学的就不牢固。

《论语.述而篇》7. 2 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学习要默默的学,不能有厌烦情绪。其实这里也包含着一种学习方法。

《论语.泰伯篇》8. 17 子日:学如不及,犹恐失之。

学习要积极向上,总担心赶不上,还怕学过的丢失了。

3,学习方法

在学习方法上,孔子说了四种方法,就有道即跟着有道人学习、学要思考、不耻下问、默而识之。

《论语.学而篇》1. 14 子日: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就有道即跟着有道人学习才是正途啊!

《论语.为政篇》2. 15 子日: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学习要思考。

《论语.公冶长篇》5. 15 子贡问日:张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日: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张文子是卫国的大夫。学习要不耻下问。

《论语.述而篇》7. 2 子日:默而识之,学而不厌。……。

学习要默默的学。

4,学习要从小开始

孔子认为学习要从小开始。

《论语.学而篇》1. 6 子日:弟子入则孝,出则弟,慎而言,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可以学文。

孔子对小孩子学习是有原则的,先让小孩子学习做人的道理,即先学习孝、弟、语言、仁爱之心,这些都做到了,剩余的时间才开始学文。

《论语.为政篇》2. 4 子日: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孔子是十五岁才开始学习,若以现在的眼光看,有点太晚了。

5,学习要博学

在学习上,孔子要求要博学。

《论语.雍也篇》6. 27 子日: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畔同叛,君子博学于文,再用礼来约束,就不会反叛了。这就是说君子首先要博学。

《论语.子张篇》19. 6 子夏日: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博学还有仁的成份。

6,学习的层次。

孔子把学习分为三种层次,生而知之者,学而知之者,困而学之者。

《论语.季氏篇》16. 9 子日: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生而知之者上也,看来孔子比较看重人的先天优势。

《论语.学而篇》1. 7 子夏日: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与朋友交,言而有信。虽日未学,吾必为之学也。

这里说的是生而知之者上也。

7,不学习的危害

孔子也说到了不学习的危害,可以说孔子对学习的看法可谓入木三分。

《论语.阳货篇》17. 8 ……。好仁不好学,其蔽也愚;好知不好学,其蔽也荡;好信不好学,其蔽也贼;好直不好学,其蔽也绞;好勇不好学,其蔽也乱;好刚不好学,其蔽也狂。

《论语.季氏篇》16. 13 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

以上是孔子在《论语》里对学的描述,还有部分未列其中,比如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可与共学,未可与适道;军旅之事,未知学也等。(寂语堂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