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

“二月打雷麦成堆”、“惊蛰闻雷米似泥”,是古人在漫长的农业生产活动中,综合天文学知识得到的农事经验。

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1)

其中提到的“惊蛰”,属于中国传统的二十四节气之一。这一天,一般是在阳历的3月5号或者6号,大概在农历二月初三的前后。

惊蛰打雷与农业生产的关系

每年惊蛰这一天,由于天气回暖,地面上空的水汽在云端积聚,极容易引发雷电。地表温度回升后,在寒冬中蛰伏了一季的昆虫们,则会纷纷出洞。

唐朝大诗人白居易有一首《闻雷》,提到了古人对“惊蛰”的认识:瘴地风霜早,温天气候催。穷冬不见雪,正月已闻雷。震蛰虫蛇出,惊枯草木开。空馀客方寸,依旧似寒灰。

意思是说:闷热潮湿的南方,风霜天气来得比别处早。所以立春之后,回暖的时间也比别处提前。在这里,整个冬季都不会下雪。所以才到正月间,就开始打雷了。

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2)

但是在正常的情况下,一般要到农历二月“惊蛰”到来才会打雷。那么,“惊蛰”到来的时候,又是什么样的呢?

届时,因为气温回升,导致地面上的热气上升,与顽固的冷空气相遇产生“积雨云”,云中的正负电荷相撞,使雷电加剧。

轰隆隆的春雷声,惊醒了蛰伏一冬的毒虫蛇蚁,将它们全部“震”出地面。那些早已枯死的树木花草,也会因为“闻雷”而萌发新芽。

不过在这首诗里,白居易并未提到“惊蛰”与粮食丰收之间的关联。那么,古人为什么会有“二月打雷麦成堆”、“惊蛰闻雷米似泥”这样的谚语呢?

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3)

让我们分析一下这两句谚语的构成,就会发现谚语中的“麦成堆”、“米似泥”,其实都是夸张的说法,目的是在强调米、麦的价钱便宜,甚至是“不值钱”。

米、麦是古人生活中的“主食”,在农业科技落后的漫长岁月里,人们常常因为米、麦的产量不足,价格太贵而吃不饱、穿不暖,最后甚至会因此爆发战争。

这两类重要的生存物资,之所以会变得“不值钱”,唯一的原因,只能是粮食的产量得到了“暴发性”的增长。

那么,米、麦产量提高的原因又是什么呢?谚语中给出了答案,那就是因为“二月打雷”和“惊蛰闻雷”。可见,古人把“惊蛰”的雷声看得非常重要。

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4)

《夏小正》是成书于汉代的一本农事书,相传书中内容是孔子门人摘录夏朝文献所得。这本书中说:“正月启蛰,言发蛰也。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

意思是说:冬天,动物们藏在地穴里面,不饮不食,叫做“蛰”。而“启蛰”,则是指这些蛰伏的动物,“万物齐出”。

“万物齐出”叫做“震”,而八卦中的“震”爻,则象征着“雷”,所以把这一天命名为“惊蛰”。就是指雷声惊醒了冬眠的动物,让它们全部从地下钻出来。

“惊蛰”到来的时间,是在阳历的3月5、6号。这一天前后,正是民间谚语所谓的“冬九九”,又叫“九九艳阳天”,即上一年“冬至”往后数九九八十一天。

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5)

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寒气散尽,正是大豆和麦苗播种的好时节。但是农作物的幼苗有两个弱点:一是不耐严寒,二是害怕毒虫的啃食。

古代人认为,“惊蛰”到来的时候,天气自然转暖,而害虫也被“雷声”打死了。这样一来,就给庄稼幼苗的生长提供了有利的条件。

所以在“惊蛰”之后播种麦苗,天上的雷声越响,打雷的次数越多,那么秋天便能获得更大的丰收。然而仅凭“天雷”,并不能够一举消灭所有的毒虫。

所以在过去到了“惊蛰”这一天,老百姓会组织“咒雀”和“驱虫”的活动。“驱虫”很好理解,因为前面我们已经说过,要为庄稼除害虫。

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6)

除此以外,人们同时还会顺便除掉虱子、跳蚤等,直接叮咬人的皮肤,甚至吸血的毒虫。至于“咒雀”,则主要是为了保护庄稼不遭鸟雀啄食。

据说云南一些地方,过去到了“惊蛰”这一天,就会有小朋友带着铜锣或者竹竿走遍自家的田埂,一边走,一边唱着童谣,追赶有害的鸟雀。

民间制作皮鼓的工匠们,则会刻意选择在“惊蛰”这一天来“蒙鼓皮”。仿佛此时蒙出来的大鼓,敲着就会发出像“春雷”般轰隆隆的响声。

那么,在“惊蛰”这一天听到打雷,再播种麦子和大米等农作物,就一定会获得“丰收”吗?这显然是不科学的。

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7)

因为庄稼从播种到收获,当中往往需要经过好几个月的时间,当中随便来一次或者几次自然灾害,或者别有的什么“不可抗力”,就会影响到农作物的收成。

最重要的是,春雷的响声即使高达120分贝,也不能杀死地洞里面的害虫,反而有可能将人震昏。现代有人研究用“超声波”驱虫,那种波段的声音,就不是“春雷”能够发出的了。

所以,不管是“惊蛰闻雷”,还是“二月打雷”,和“麦成堆”、“米如泥”等粮食丰收的场景,其实都是毫无关联的。

这里需要说明的是,尽管把“打雷”强行和“丰收”联系到一起是不科学的,但是作为中国古代二十四节气中的一个节气,“惊蛰”对传统农业生产活动,仍然是具有指导意义。

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8)

与“惊蛰”相关的很多谚语都提到,到了这一天最适宜做的事是“耕种”。比如谚语有云:“春雷响,万物长”、“九尽杨花开,春种早安排”、惊蛰不耙地,好像蒸锅跑了气”

因为惊蛰这一节气的到来,其实是在提醒大家,春天真的到来了。在这个时节,如果能够越早播种,那么就能够越早收获。

结语

中国的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劳动人民,将传统天文学与农业知识相结合后,得出来的宝贵农业生产经验。

“惊蛰”作为二十四个节气之一,尽管在它的传统的寓意当中,带有一些如今看来不太科学的成分,但是它已经融入了如今的民间节俗活动,具有较大的影响力。

惊蛰的经典谚语:惊蛰闻雷米似泥(9)

所以惊蛰和另外的二十三个节气,已经在2016年11月30日被作为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申遗成功。

与二十四节气相伴而生的那些“农业谚语”,虽然有一部分仍在民间发挥作用,但是对于当中涉及的经验知识,却需要“去伪存真”。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