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木三分高清图(入木三分的效果是怎么练成的)

唐·颜真卿《张长史十二意笔法意记》:“当其用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成功之极也.”

入木三分——原形容书法极有笔力.现多比喻分析问题很深刻.

相传王羲之在木板上写字,木工刻时,发现字迹透入木板三分(三分等于1cm) 深.

龙飞凤舞——原形容山势的蜿蜒雄壮,后也形容书法笔势有力,灵活舒展.

前人曾以“力透纸背”、“入木三分”、“刻入绢素”、“笔力杠鼎”等形容用笔所显示的力量。从事书法的人都知道所写的笔划要有力才好,因而朝夕追求,艰苦研讨,不断实践,去摸索用笔规律,求得把字写得有力。而有的则走捷径,竟要拼命把笔甩出去,认为就会有力。特别是写弯钩或撇、捺时,常因用力过猛,笔墨一过显得毛张锋露,猛看形似有力,而细辨则空洞无物。也有人认为将笔左右横扫,或使尽浑身解数用力往下扎就会将墨深入纸内而“力透纸背”。

入木三分高清图(入木三分的效果是怎么练成的)(1)

奈毛笔性软,腕力不足,按下之笔,锋不易起,墨色渗化,显得黑墨一团,软弱无力。再者宣纸单薄,笔湿力猛,也易于将宣纸弄破。笔力不是使用锄头锤子物理的硬力。如果用笔一味霸悍,不是真正懂得了笔力,所写出的点划定是径直少曲,抛骨露筋,硬而燥,湿而软,不论粗细,一览无余,还有何力可言。其实笔力是发于身心应于手腕而生,是一种巧力,在理论上是来自书家对用笔辩证的,深刻地理解,在实践上他是从合乎正确执笔,运腕得当,行笔有法,使矛盾统一于用笔中得来的。

入木三分高清图(入木三分的效果是怎么练成的)(2)

入木三分”源于王羲之的传说,据唐代张怀璀《书断》载:王羲之书祝版, “工人削之,笔入木三分”。“力透纸背”见颜真卿《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当其用 锋,常欲使其透过纸背。”又唐代韦续《墨薮》:“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 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后来遂成了两个带夸张性的成 语,用来形容书法笔力的强健。

好的笔划以此衡量书法有无笔力,要看所写出的点划,是否筋骨血肉皆备。但是这四者具备的获得,是靠书者正确使用手中一支毛笔,调和水墨来体现的。筋生于腕,要想得筋,必须腕臂皆悬,静心敛气,逆入裹毫,提笔使锋,笔走中路,所谓锋不提筋不劲。骨生于指,若思得骨,必须指尖捏笔密实,五指齐力,万毫齐铺,提顿不断交替运行,出以平颇,所谓不颇则骨不骏。血生于水墨,水墨浓淡适中,浓不燥枯,淡不渗化,干则充实,湿能遒劲,运笔挥毫,血气必活。肉生于毫,毫锋协同,饱和水墨,以圆健的毛笔,靠腕力摄墨使毫平铺于纸上,运行,所得肉匀而遒润。

入木三分高清图(入木三分的效果是怎么练成的)(3)

筋骨血肉具备的点划,必然是含蓄饱满,柔中寓刚,骨挺肉丰,焦润相生,粗能遒劲,细则挺拔,渴笔不空,湿笔笔迹所至,气满神足,不言有力而笔力自然显示出来。而笔力的得来,确实不容易,它是由正确的执笔,合理的运腕,臂的空悬,按照用笔规律,经过持久练习,熟练的掌握笔墨技巧,达到心手相应,行笔有法,其力蕴藉于内,笔锋着纸贯注于外得来的,这是要花费一些时日的艰苦劳动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