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大国(印度不是一个失败国家)

很多人有一个印象,印度是一个失败国家,经济落后,社会混乱,政治动荡印度的人平均GDP只有中国的1/5左右,人均PPP也远远低于中国在经济挂帅的视角之下,印度经济上比中国差,那肯定就是什么都比中国差在社会层面,印度多元混乱,大事不少,小事不断,不符合中国和谐、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这些对印度的观察,都是符合事实的,但不够全面,也往往不遵守逻辑的一致性原则很多人用经济挂帅的思维方式看待印度时,好像已经忘记或刻意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我国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我国不仅要比美日欧发达国家落后,比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和香港也要落后得多如果我们有权利通过经济视角来鄙视印度,那么发达国家也有权利来鄙视中国更何况,中国经济超过印度,其实是80年代中期的事在此之前,尤其是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印度经济曾是远远领先于中国的,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印度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大国?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印度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大国(印度不是一个失败国家)

印度为什么可以成为一个大国

很多人有一个印象,印度是一个失败国家,经济落后,社会混乱,政治动荡。印度的人平均GDP只有中国的1/5左右,人均PPP也远远低于中国。在经济挂帅的视角之下,印度经济上比中国差,那肯定就是什么都比中国差。在社会层面,印度多元混乱,大事不少,小事不断,不符合中国和谐、稳定的社会价值观。这些对印度的观察,都是符合事实的,但不够全面,也往往不遵守逻辑的一致性原则。很多人用经济挂帅的思维方式看待印度时,好像已经忘记或刻意忽略了另外一个事实:我国并不是一个发达国家。我国不仅要比美日欧发达国家落后,比韩国、新加坡和中国的台湾和香港也要落后得多。如果我们有权利通过经济视角来鄙视印度,那么发达国家也有权利来鄙视中国。更何况,中国经济超过印度,其实是80年代中期的事。在此之前,尤其是在新中国刚成立时,印度经济曾是远远领先于中国的。

大国间进行比较,往往是非常困难的,也经常没有多大的必要性。如果是一个小国,比较出自己的什么问题以后,往往可以进行自上而下的颠覆性变革,可以移植进一个先进的体制与文化。新加坡、韩国等,就是这样发展起来的。但是大国就很难,古老的文明更难,都只能在现代与传统、先进与落后之间反复摩擦,才能取得一点点的进步。所以,大国都是独特的。我们不能用美国的标准来评价中国。美国古希腊的科学精神、古罗马的法治传统以及基督教神学框架下的人人平等观念,与中国当代的马克思主义思想基础、儒家为核心的传统文化和中国特色市场经济体系,是有明显区别的。同时,也不能用中国的标准去评价印度。中国几千年的统一历史和国家治理经验,与印度多元、多样的历史文化特征,有本质性差异。文明间可以互鉴,但却很难相互模仿。任何一个文明和政治制度,都不能作为其他文明的标准和模板,去让其他国家抄袭。

印度的历史和现代建国经历,包括反殖民主义的主要策略,都与中国有本质性不同。

在古代,印度是一个地名,是一个文明的代号,不是国家名称。在现代,尤其是英国在南亚次大陆建立殖民主义政权以后,印度这一概念挂在英帝国的后面,成为一个国家符号,叫英属印度。在英属印度的极盛时期,领土面积比今天大得多,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国、缅甸的西部以及也门的一部分。并且,印度人跟随英帝国的步伐,走到世界很多地方。印度军队被部署在大英帝国的很多殖民地上,从非洲、中东到东亚。印度军队参与了英国的很多次军事行动,包括几次入侵中国的军事行动。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都有英印军队的身影。印度籍的警察,也长期部署在上海的英国租界之中,给中国人留下了印度人都戴大帽子的印象。所以,英国虽然殖民了“印度”,但是也创造了印度这个国家概念,并将印度人带向世界,至今仍然是印度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因素。

英国在南亚的殖民主义体系崩溃以后,被英国体系维持起来的大印度,当时仍然包括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和孟加拉国在内,也崩溃了。不仅如此,在联合国划给印度的国界线内部,还有几百个土邦。1947年印巴分治前夕,英印约有600个土邦,占地114.5万平方公里,绝大部分处于新独立的印度境内。其中几个大的土邦,海德拉巴、朱纳加德和查谟克什米尔等,并不认同印度的统治和主权。这些邦要么想独立,试图获得与印度平等的主权地位;要么就出于宗教等原因而更愿意加入巴基斯坦。

就这样,新成立的印度面临内战加外战,宗教矛盾、民族矛盾、区域矛盾加种姓矛盾共存的局面,只是一个貌似国家的利益组合体,随时有解体的风险。印度与巴基斯坦的矛盾,既是国际问题,也是印度国内的宗教与民族矛盾问题。因此,英国殖民者,包括丘吉尔在内的很多人曾认为,印度没有统一的传统,也因为国家治理的经验,不具备自我管理的素质。因此,英国人走后,印度将四分五裂,甚至会消失。

为应对这些问题,印度在国内是软硬兼施。

软的是建立最具有包容性的民主政治和联邦共和制,让不同的族群可以在印度这个松散的政治框架下,以自己喜欢的方式生活、生存。民主政治则使得印度中央到地方,不断地通过培养公民意识和政治意识来巩固国家认同。中央在上、民众在下,联手夹击中间的土邦领导层和族群领导阶层。硬的是,对不服从印度统治的土邦,直接使用武力,吞并英印帝国框架下印度认为属于自己的领土。

当时,印度国内乱局还面临美国或苏联插手的风险。为规避风险,印度在国际上走不结盟的中立路线,不给美国和苏联插手印度国内矛盾和冲突的机会和必要性。在国内,印度走西方资本主义民主政治结构与苏联式社会主义经济结构相结合的道路。这种特殊的安排,使得印度可以同时与美国和苏联进行合作,也排除了美国和苏联对印度国内事务的可能干涉。

从国家建设的角度,印度的这些制度设计和外交安排,不能算是失败的,反而是非常成功的。

在外交层面,印度是成功的。首先,印度一直保持着外交自主和独立地位。既使是在冷战最危险的时候,印度也没有与苏联和美国的任何一方结盟,也没有与任何一方为敌。印度是世界大国中唯一可以与两大阵营打交道、同时从两大阵营获得支持的世界大国。其次,印度的领土面积变大了。当前印度的有效领土面积,虽然不如英属印度,但在印度历史上却是最大的。并且,在独立以后,印度还吞并了锡金等独立国家,出兵从葡萄牙手中夺下了果阿等地。这在二战后国际体系中,是非常罕见的。并且,印度的吞并行为,并没有引起国际社会、尤其是美西方的强烈反对。这表明印度对时机的把握和策略的选择,都是合理的。

在国内层面,印度也是成功的。印度的国家认同巩固了。在独立时,只有一些建国精英和上层人士,有一些国家意识,广大土邦王公和普通民众,对国家的观念非常淡漠。家族、族群和种姓,都要比国家身份重要的多。印地语虽然被定为国家语言,但印度人要么以说一口流利、地道的英语为荣,要么更乐于说自己的本民族语言。印地语普及率非常低,只有20%左右的人认为印地语是自己的母语,只能算是地方语言的一种。作为一种国家语言,印地语是非常不合格的。印度的上层人士,尤其是在跨族群交流时,多数只讲英语。印度大文豪、诺贝尔文学奖得主泰戈尔,一生都用孟加拉语和英语写作,没有听说他用印地语写过诗歌。

事实上,直到不久前,印度联邦政府的很多文件,仍然是只有英文的。用印地语,会有很多地方官员看不懂,也会遭到很多族群的抵制。对于很多少数族群,讲外来的英语而不是本土的印地语,可以体现出自己与印地语群体之间的平等地位。在印度南部和东部的一些邦区,第一语言是当地语言,第二语言往往是英语。

现在,多数印度公民都以印度人自居,印地语的普及率也大幅提高。根据2011年的统计,印度的印地语人口为7亿左右,占总人口的57.1%。其中,把印地语作为第一语言的有5.3亿人,占43.6%。印地语作为印度官方语言的地位巩固了。就连英语(English),也逐渐被改造成“印式英语”(Hinglish),在印度大行其道。并且,印度很少使用政府强制的方式。印度联邦政府一想强制推广,南部和东部的邦就会坚决反对,反而不利于印地语的推广。印地语影响力的上升,宝莱坞的电影和电视等文化产品的渗透立了很大的功劳。大量的优秀印地语影视作品,不仅在印度国内推广了印地语,还向邻国大举渗透。在孟加拉国、尼泊尔甚至是巴基斯坦,都有很多人观看印度产的印地语影视作品。

与此同时,印度的国际地位也上升了。在英国统治时期,印度是一块殖民地,没有主权和一些重要的治权。殖民地时期的印度经济布局和道路设计,也是服务于英国殖民者的利益的。现在,印度基本上建立起了一个服务于本国利益的、可持续的经济体系。并且,印度还不断向国际政治的核心挺进,已多次冲击联合国安理会常任理事国的席位,并得到很多国家的支持。

所以,从横向来看,印度的发展水平不如很多国家,不如发达国家,不如中国,也不如很多东南亚国家。但是,如果与英国的其他前殖民地相比,印度又不太差了。独立以后,印度实现了政治稳定,从来没有发生过新独立国家经常出现的军人干政、军事政变等现象。印度的大选,虽然经常有小骚乱,但是程序和结果,都是可靠的。从纵向上来,印度也是成功的。印度作为一个现代国家,起点非常低,基础并不好,是借助英国殖民主义框架才独立建国的。现在,印度不仅实现了2000多年来的首次统一,还建立起几千年来少有的主体民族主导的国家政权。

因此,印度也许不尽如人意,很多印度人也对自己的国家不满意。但是,印度也绝不是一个失败国家,而是一个具有巨大发展潜力的世界大国。无论我们如何评论印度,印度与中国的三个基本属性—发展中国家、大国和邻国—是不会变的。用善意、欣赏的方式来评价自己的一个不可忽视的邻居,对我们自己肯定是更有利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