温州民俗的资料(苍南莒溪岁时节俗)

#温州民俗#,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温州民俗的资料?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温州民俗的资料(苍南莒溪岁时节俗)

温州民俗的资料

#温州民俗#

习俗沿革

中国汉魏时期,是节日形成的重要阶段,节日的定名与节期的确定,大都在这一时期。莒溪民间的年节,也多由其时沿袭而来。主要有:春节、元宵(上元)、清明、端午(重五)、七月七、七月半(中元)、七月廿九(签抛球)、八月十五(中秋)、九月九(重阳)、冬至、除夕等,基本与苍南其他乡镇相似。逢节时之日,不外是祭祀和宴席,先以鱼肉鸡鸭斋供以祖灵、宗祠,然后举家欢聚,同饮一餐。除端午节为中午举行,其余均为傍晚。其间,还有已出嫁女儿给娘家送礼。原先是实物,后嬗变为“礼金”。上辈人以实物回礼等。

主要内容与形式

立春

莒溪称“到春”、“交春”,烧“春柴”、吃“春茶”。

民谚:新春大似年。立春时辰,莒溪人会在道坦、天井、阶沿、中堂、屋内地上烧“春柴”,即堆放从山上砍下来的樟树枝叶,架在干柴草上面,自内向外点燃,樟树枝叶燃烧后会发出“哔哔啪啪”的声音,同时并放鞭炮,称“燂春”,亦叫“接春”。燃烧时孩童从火堆上跳跃而过,说是能平安长大。昔时孩童边跨火堆,边吟唱:“旧春去,新春来,保佑年年发大财”,以求吉利。同时大人要端上用赤豆、红枣、柑桔、桂花和红糖合煮的“春茶”,先祭祀六神祖宗,然后一家人分吃,这叫“煨春”。认为吃了春茶,可明目益智能。

春节

春节又称元日,即农历正月初一,为夏历新年第一天。是我国历史最悠久、活动内容最丰富、礼仪最隆重、场景最壮观、食品最精致的传统节日。

莒溪人过春节与汉民族和许多少数民族相同,初一凌晨,天未亮,不少人(尤其是中老年人)便沐浴更衣,赶到庙宇烧香,甚至有除夕不睡,在庙宇里坐到亥时一过,赶紧烧头香,燃放鞭炮,以示虔诚,这叫烧“头路香”,说是能保家平安,发财兴旺。

清早,家家放“开门炮”,称“迎新年”。男女老少着新衣,商店不营业,工农皆休息。焚香拜祖,先拜祖宗牌位,后拜长辈,称“拜年”。早餐吃长寿面,人人一双煎鸡蛋“或荷包蛋”,小孩子还有鸡腿。备下糕点糖果等许多零食让小孩子吃。入夜放“关门炮”。从此夜到初三夜,早年有江南那边的卖技队提灯笼、打花鼓(腰鼓)上门“卖技”的习俗,所到人家则馈送年糕或香烟、红包。遇到新婚的人家,卖技队还特地进中堂演唱道贺,俗称“扮新娘”。

正月初一不挑水,五日内不挑粪,不倒马桶,俗称“初五过规,初六挑肥”。早上不叫人起床,不说不吉利的话,不饮菜汤,不出远门。一般不扫地,说是会把财运扫出门。要扫地得从门口向屋里扫,意谓今年钱财进门。莒溪有这一说法:说是初一日饮菜汤,当年一年出远门会被雨淋,年青人娶亲天会下雨等。

按旧习,莒溪人正月初一不走亲戚。拜年时间一般是初二到初十或延至十五。女婚、外甥等晚辈,要携礼品先到岳父、外祖父母或舅父家拜年。亲朋往来均设宴款待。

新婚夫妇第一个春节到岳父家拜年,携重礼,并以纸蓬(特种草纸)、红纸包装果品南货分赠亲戚,叫“拜头年”。到一般亲戚家去,都要带礼品。上世纪八十年代以前,礼品比较简单,不外是桂圆、荔枝、红枣、木耳、红糖、花生、柿饼、蚌干等,用纸蓬纸包上,上面封有红纸(有的印有祝贺新年的花边字样),故称“纸蓬包”。以家境状况,每包装礼品四两至半斤、一斤不等,需要送多少包,则根据所走的亲戚情况所定。旧时的南货店,每逢春节,买纸蓬包的人特多,从十二月廿日起,店员们差不多都要忙到深夜,生意好的话,要包到元宵节之后。

立夏

俗称交夏。此日吃碗豆、蚕豆饭或蚕豆饼,说是吃了身子骨硬朗。小孩则以线穿熟碗豆、蚕豆,成串挂颈间随时取食。

六月六

旧称“土地公晒银”的日子,又有“六月六,晒被褥”的俗谚。莒溪人多于此日曝晒衣物、被褥、书籍等,以防霉变虫蛀。女子去摘取红色凤仙花(指甲花)换捣烂,用来染指甲,可多日不褪。这时天气渐炎热,一些家庭则以竹叶、荷叶、夏枯草之类的中草药,煎成茶饮用,称“伏茶”,用以防暑。

冬至

是我国传统文化节日,莒溪称冬节,有“冬节小过年”之说。所谓“冬至”,是指“冬季到了极点”。这一天,阳光直射南回归线,北半球白昼最短;其后阳光直射位置北移,白昼一天天长。古人将冬至看作二十四节的起点,是个吉日,所以隆重庆贺。

清早吃汤圆;中午饭后或下午办置祭品去祠堂祭祖,晚上一家人聚餐饮酒,吃软馃作节。食后,互相祝贺又长了一岁。软馃,即大粒的汤圆,煮熟后沥干汤水沾上用红糖、芝麻、炒碗豆、黄豆、米等磨成粉的糯米粉团。旧时有在汤圆或软馃里包入铜钱或硬币,煮熟让小孩分而食之,谁吃到钱币谁就得到好彩头。畲族还将汤团粘在农具及瓜果上,以祝明年丰收。

冬至是阴阳二气自然地和谐转化,乃上天赐予人类和万物的福祉。过去地方停尸未葬之骸骨,此时雇人开棺,拾骨入瓶葬之,入土为安,叫“拾金瓶”。

除夕

即“大年夜”,俗称“过年”,也是汉族和众多少数民族传统文化节日,流行各地。“除”乃旧岁将尽,至此而除之意,具体指腊月最后一天。到了子夜,便是春节降临,所以有“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地说活。

从腊月十六开始,宫庙开鼓(早年还上演大戏、布袋戏、木偶戏),店家开始收帐,各家备办年货,户户捣年糕,意为“年年登高”,多者一二百斤粳米,有用年糕做成猪、兔、老鼠等形状给小孩玩耍。天井等地用米蒸煮成饭,捣烂做成月饼状的圆形年糕,称“饭糕”。女婿要给岳父家送猪榜蹄等过年礼品。贴春联,办置土鸡土鸭、溪鱼干、兔子巴、猪肉等祭品祭祀祖先、神祗,晚上合家同堂,摆酒聚餐,开怀畅饮,叫“年夜饭”、“吃分岁酒”,因除夕是新旧年交替的分界线,吃分岁酒,意即新旧岁由此夜而分。除夕守岁中心是吃年夜饭。

此餐饭不论贫富,都要尽量办得丰盛些。每家灯烛彻夜通明,人人坐待天明,称“守岁”,说是坐久久,父母上辈都健康长寿。

除夕守岁,源远流长。远在周代就有岁终驱傩的礼俗;至南北朝,家家留存宿岁饭,试奠五辛盘。及唐,又增添饮宴、点水盆灯等内容。到了赵宋王朝,庆贺除夕成为大事,家家洒扫门庭,换门神像,挂招财进宝图,贴春联,祭祀祖宗,迎神供费,欢乐通宵。近及明清,又有踩岁、接灶神、烧松盘、吃分岁酒、给压岁钱、捣年糕、挂年画、贴春联等名目,佳节气氛分外浓郁。

如今电视普及,合家老少观看春节联欢晚会节目。睡前,长辈给小孩分发“压岁钱”。旧时债主此夕提灯讨债,穷人无力偿还者只好出躲,称“躲猫”。现在一些商家与欠帐人也多在当晚将平日里一些帐头帐尾结清,当然,也有极少数故意赖帐不还的人,逼得商家上门讨要。到大年初一子时,放鞭炮迎新春,就不许讨债了。

#民俗#资料来源温州市文化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