交响音乐的鉴赏与认识(协奏与交响的艺术各自到位)

交响音乐的鉴赏与认识(协奏与交响的艺术各自到位)(1)

文 | 张可驹

5月14日,余隆指挥上海交响乐团,同小提琴家宁峰合作,演出圣-桑《b小调第三小提琴协奏曲》与马勒《第五交响曲》。演出给我留下的最核心的印象,可说是协奏与交响的艺术各自到位,皆传递出丰富的信息。

同贝多芬、勃拉姆斯或老柴的作品相比,圣-桑这首小提琴协奏曲听起来不“重”,演绎的挑战却未必轻松。因为演绎者需要把握那种法式的华丽、偏轻盈的音响,以及全曲灵巧的风格。该作中,独奏同乐队的呼应不是德奥思维的交响化,却也是紧密穿插,对于种种尺寸的把握很关键。宁峰的独奏堪称光彩夺目,但演出的成功,余隆出色的协奏也是必须关注的。

在这里,独奏和乐队的两方面都是根据原作的需要走:小提琴家的音响具有真正的华丽气质,音色变化丰富,且质感统一,那种时断时续的揉音他总是竭力避免。第一乐章中,小提琴G弦上的歌唱效果让我记忆犹新。通常,G弦在小提琴的四弦之中,有着如同男低音或女低音的声音特点。宁峰使这样的特质自然呈现的同时,又在他的揉指中加入了一种别致的妩媚。演奏家常将人声歌唱的效果作为美学标准,但杰出的器乐演奏,有时会到达人声能力之外。正如此处,真实的男低音或女低音在音质中流露一种妩媚的气质,反倒更不容易,而小提琴家在泛音上使用揉音的效果异常迷人,这是真正富有修养的超技。

乐队部分的出色控制也可圈可点。上交的弦乐有某种透明感,但在这里,那样的质地得到了更深层的提炼,并且那种音响的凝聚感把握得十分出色。管乐的部分亦然,色彩的提炼与灵敏度,这些隐藏的技巧都完成得出色。印象尤其深刻的,是末乐章突出的铜管乐句,那明快的色彩与适中的力度,也是一种深层技巧的体现。处理小提琴协奏曲的乐队部分,把握音色与力度的层次至关重要,否则独奏乐器的平衡是无论如何不能维持的。

交响音乐的鉴赏与认识(协奏与交响的艺术各自到位)(2)

相对于协奏曲,马勒“第五”的演出就完全是火力全开了。尤其是各管乐声部,不同的铜管与木管组,都拿出了真正的国际水平。铜管那种色泽清亮而力度范围极为宽广的演绎相当让人佩服。当然,硬技巧只是一方面,如何将技巧及某些取舍的因素整合为一,才是决定演奏的关键。指挥家没有选择什么“出奇制胜”的方式表现“马五”,而是依照原作的脉络,寻找恰当的结构感表现,将异常复杂的音乐内容融入这样的结构之中。马勒的名言:“交响乐和世界一样,应该包含一切。”在《第五交响曲》这部作品中,作曲家力求将这种丰富性放在一个极为传统,有时甚至是刻意传统的框架中表现。各乐章的结构,以及多乐章之间,近乎强求的那种对称性,都是鲜明体现。

在乐队演奏整体高能的基础上,余隆十分注重结构的平衡,而避开过度伸缩、夸张的句法,在忠实作品的方面是相当合理的。继而,他将乐队的高能“用对了地方”。在一、二乐章当中,虽然爆发性的合奏足称强劲,但由木管组引导的主题或更细微的动机,都顾全了乐器本色的音质美感与细致的节奏律动。这两方面都很重要,马勒是配器法的巨匠,不在巨型乐队的洪流中“磨损”乐器的个性色彩,才能更到位地实现那种瑰丽的构思。同样,作曲家包容一切的意图,需要在繁多的动机各具鲜明性格的前提下,才能有出色的实践。

因此注重细节中的节奏律动,实在是很关键的。这样的优点,在终曲部分被进一步放大。“马五”的末乐章是乐队复调的高峰之作,对于多线并行的关照,可说是最核心的基础。而说到节奏,上交本次打击乐组的出色表现也不能不提。几位演奏家不仅将种种节奏层次刻画得条分缕析,各种高光亮点依次浮现,如定音鼓在强弱变化中,呈现类似音色层次的表现,或小鼓将马勒奇诡气质的节奏背景刻画得活灵活现,都是让人非常难忘之处。在庞大的第三乐章,指挥把气息放长,将原作中各乐器组异常复杂的合奏做了层次井然的呈现。由此,也显现出“马五”这部作品最考验听众之处。

可要说全曲最精彩的处理,或许我仍会选择第四乐章的小柔板。尽管这是如此著名的乐章,余隆还是做出让人印象深刻的演绎。他的速度整体偏快,同去的乐友看了时间,仅8分多钟。在这个单纯由弦乐与竖琴演出的乐章,指挥家没有追求轻盈、透明的弦乐质感。正相反,他选择更丰厚一些的声音,同时在紧凑的句法中,通过线条与音质的叠合,将每一句都塑造出一种方正的形态。尽管同许多人对该乐章的梦幻印象未必吻合,却是从一个新颖的角度,让人重新思考它在五个乐章连续发展之中的分量。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