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

《周易》中的《晋》和《明夷》两卦,被认为是浑天说的产物。

《开元占经》引陆绩《浑天说》云:

“周公序次六十四卦,两两相承,反覆成象,以法天行,周而复始,昼夜之义。故《晋》卦彖曰:‘昼日三接。’《明夷》象曰:‘初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仲尼说之曰:“明出地上,《晋》,进而丽乎大明,是以‘昼日三接’。明入地中,《明夷》。《明夷》,夜也,先昼后夜,先《晋》后《明夷》,故曰‘先登于天,照四国也;后入于地,失则也’。日月丽乎天,随天转运,出入乎地,以成昼夜也。浑天之义,盖与此同。”

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1)

如果《周易》中的这两卦,果真如陆绩所言,它们所体现的“浑天之义”究竟是什么样子的呢?

一、历史悠久的浑天说

《晋书·天文志·仪象》引《春秋文曜钩》云:

“‘唐尧即位,羲和立浑仪。’此则仪象之设,其来远矣。緜代相传,史官禁密,学者不睹,故宣盖沸腾。”

认为早在尧即位之时,羲和之官就已经创制了用于观测天象的“浑仪”,但是由于年代久远,其制作方法后来已经失传了,直到汉代张衡,才根据传说重新复原出来,就是我们今天所称道的浑天仪。

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2)

浑天仪

陆绩也认为浑天之仪早在尧舜时代甚至更早的时候就已经创设,他说:

先王之道,存乎治历明时,本之验著,在于天仪。夫法象莫如浑天,浑天之设外矣。昔在颛顼,使南正重司天,而帝喾变序三辰。尧命羲和,钦若昊天,历象日月星辰。舜之受禅,在璇玑玉衡,以齐七政。以是数者言之,曩时已立浑天之象明矣!

巧的是,我们在上回讲到《晋》卦的时候,曾经说过,《晋》卦中的“晋”,实际上就是原先尧帝所在的唐国;卦辞中的“康侯”,实际上就是唐侯,而第一任唐侯,也是尧。

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3)

唐尧和浑天的秘密,正隐藏在《周易》的《晋》和《明夷》两卦中。

二、北纬三十六度

所谓“浑天”,就是把天地看成是一个鸡蛋的样子,天就像蛋清,地就像蛋黄。

“天地之体,状如鸟卵,天包地外,犹壳之裹黄也。(王蕃《浑天象说》)”

“浑天如鸡子。天体圆如弹丸,地如鸡中黄,孤居于内,天大而地小。天表里有 水,天之包地,犹壳之裹黄。(张衡《浑天仪图注》)”   

鸡蛋的比喻还是比较形象的,也比较好理解。但是令学者们百思不得其解的是,在浑天学说中,北极的高度被定为三十六度。

张衡的《浑天仪图注》就说:

北极乃天之中也,在正北,出地上三十六度。然则北极上规径七十二度,常见不隐;南极天之中也,在南入地三十六度,南极下规径七十二度,常伏不见。两极相去一百八十二度半强。天转如车毂之运也,周旋无端,其形浑浑,故曰浑天也。

蔡邕的《月令章句》也说:

天者,纯阳精刚,转运无穷,其体浑而包地。地上者一百八十二度八分之五,地下亦如之。其上中北偏,出地三十六度,谓之北极,极星是也。史官以玉衡长八寸,孔径一寸,从下端望之,此星常见孔端,无有移动,是以知其为天中也。其下中南偏,入地亦三十六度,谓之南极。从上端望之,当孔下端是也。此两中者,天之辐轴所在,转运之所由也。

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4)

天文学家江晓原曾经表示过对"三十六"这个数字的疑惑,他说:

这里的“度”应该是中国古度。中国古度与西方将圆周等分为360°之间有如下的换算关系:中国古度=360/365.25=0.9856° 因此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转换成现代的说法就是:北极的地平高度为35.48°

北极的地平高度并不是一个常数,它是随着观测者所在的地理纬度而变的……由于北极的地平高度在数值上恰好等于当地的地理纬度,这就提示我们,浑天说的理论极可能是创立于北纬35.48°地区的。

……几个可能与浑天说创立有关系的地区,比如巴蜀(落下闳的故乡)、长安(落下闳等天学家被召来此地进行改历活动)、洛阳(张衡在此处两次任太史令)等等,都在北纬35.48°之南很远

……如果我们由此判断浑天说不是在上述任一地点创立的,那么它是在何处创立的呢

江先生的疑问,其实很好解答,如果我们承认浑天说早在尧的时代已经创立,那么其创立的地点也就呼之欲出了——尧都平阳,也就是今天的陶寺遗址。

百度可知,陶寺遗址观象台的纬度,正是北纬35.52度,与江先生的测算以及古籍中的记载几乎完全吻合!

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5)

三、地中《明夷》

巧的是,《周易》中也有“三十六”这个数字:第36卦《明夷》,恰好是《晋》的覆卦。

《象》和《彖》在解释《明夷》时,异口同声地说其卦象是:“明入地中”。

“明”,自然就是太阳,又叫做“大明”;那么“地中”呢?仅仅是地下而已吗?

只有明白了古人以土圭测日影来求“地中”的传统,我们才能够更加深刻领会《明夷》这个“明入地中”的卦象和“三十六”的卦序中,蕴含了多么丰富的内涵。

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6)

《周礼·地官·大司徒》:“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

《周礼·大宗伯》:以土圭之法测土深,正日景(影),以求地中。……日至之景(影)尺有五寸,谓之地中。

按照《周髀算经》里记载,古人求“地中”的方法,是先立一根高度八尺的表(周髀),然后分别在冬至和夏至这两天,用土(度)圭来测量表在太阳下的影子长度,如果夏至这一天量到的表影长度是一尺六寸,冬至这一天量到的表影长度是一丈三寸五,那么说明这个立表的所在就是“地中”。

“周髀长八尺,夏至之日晷一尺六寸.

"冬至日晷丈三尺五寸,夏至日晷尺六寸.”(《周髀算经》)

经过测量日影得到的“地中”,被古人视为建国的最佳位置。

地中,天地之所合也,四时之所交也,风雨之所会也,阴阳之所和也。然则百物阜安,乃建王国焉,制其畿方千里而封树之。《周礼》

古之王者,择天下之中而立国,择国之中而立宫,择宫之中而立庙。《吕氏春秋·慎势》

“地中”因此被视为天下之中,又称“土中”、“中国”。历史上,成周洛阳曾经被视为天下之中,据说就是周公亲自测影而选定的“地中”。

“乃作大邑成周于土中……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理均。”《逸周书·作雒解》

唯王初迁宅于成周……唯武王既克大邑商,则廷告于天曰:‘余其宅兹中国,自兹乂民’。”西周青铜器“何尊”铭文

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7)

周公测景台,求"地中"之处

然而,成周果真是“地中”吗?正如前面江晓原先生所置疑的那样,不论是洛阳还是巴蜀、长安,都与“北极出地上三十六度”的记载有不小的偏差,更何况,根据现代科学家们的实地测算,在这些地方立表测影,得到的影子长度《周髀算经》上的数值并不吻合,并不能算得上是真正的“地中”。

据高平子的计算,《周髀算经》中测影的地点纬度应该在北纬35度37分左右,远在洛阳之北!

巧的是,在陶寺遗址出土了一根测量日影的“八尺之表”,经过测算,在冬至和夏至这两天量出的日影长度,恰恰正如《周髀算经》所言:夏至的表影长度是“尺有六寸”,而冬至日的表影长度是“一丈三尺五寸”!!!!!

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8)

陶寺漆杆圭表测量日影实验

也就是说,北纬三十六度上的陶寺遗址,尧都平阳,才是真正意义上的“地中”!

《周易》第三十六卦上的《明夷》,其覆卦《晋》所指的晋国,就是尧都唐国的所在,最早的中国!

四、《晋》中的太阳

如果说,《周易》的作者以“明入地中”之象排在全书的第36位,是暗示着北极出地“三十六”度这个数值与“地中”的关系。

那么,作者通过《晋》卦的“晋”字,向我们形象地阐释了如何通过测日影来求出地中的具体方法。

“晋,进也,日出万物进,从日,从臸”《说文》

周易时空论(天文历法说周易之13)(9)

“晋”的字形从“日”,自然是与太阳有关的,《晋》卦的六句爻辞就是对太阳升起过程的描述。

“晋”的字形又从“臸”,这就很有意思了,“臸”是两个“至”组成,巧的是,一年里面太阳也有两个“至日”,分别是日“南至”和日“北至”,又称冬至和夏至,合称“二至”。

更巧的是,求“地中”的方法,就是要在冬至和夏至这两个至日,用八尺之表测量出符合标准的日影长度,这种方法又叫做“致日”:

“土圭以致四时日月。”《周礼·春官·典瑞》

土圭尺有五寸,以致日,以土地。致日,度景(影)至不。《周礼·冬官·考工记》

在观察表影长度的时候,如果其夏至和冬至时的日影长度,刚好与“地中”的标准表影长度相等,那么这就叫“景至”,如果长度不符合,那就是“不至”。

云“致日,度景至不",于地中立八尺之表,于中(当为“昼”)漏半:夏至日,表北尺五寸,景与土圭等;冬至日,丈三尺(五寸),为景至。若不依次,皆为不至,故云'度景至不'也,但景至与不至,皆由君政得失而来.度之者,若不至,使君改德教也。

可见,“晋”字中的“二至”之形,正体现了冬至与夏至两天的日影长度都要恰好达到“影至”的条件,隐喻着君子修身就像求“地中”一样,不偏不倚,“中天下而立”。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