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1)

AI现在是一个全民话题。

2017年的新年伊始,小编的朋友圈就在陆续的爆出一个神秘的Master在网上围棋平台连续赢了韩国及中国的一众围棋国手,包括我们去年一直在讨论有希望“为国争光”的柯杰。

而1.4晚的时候,朋友圈的一条截图则显示,这就是Alpha Go 卷土重来了,并且这一次是采取了和世界知名的棋手进行车轮大战。其实,小编要说,机器哪有累的感觉,绝对不会有人与人之间的对弈精彩!可事实是,他已经创造了连续60局不败的金身。

事件回放:

l 2016.03.09,谷歌人工智能AlphaGo与李世石九段展开历史性的围棋对弈,此前尚未有一台计算机能在不让子的情况下战胜职业棋手,然而五天后,李世石以4-1落败。事后,世界排名第一的围棋天才柯洁称“就算AlphaGo赢了李世石,但它赢不了我”。

l 2016.12.09,在弈城、野狐等围棋对战平台上出现了一个神秘账号——Master,与之对战的围棋高手纷纷落败。

l 2016.01.03晚,Master先后击败顶级高手韩国的朴廷恒和中国的柯洁,豪取50连胜。引起个中爱好者纷纷猜测,这个神秘的Master 究竟是人,还是机器?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2)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3)

l 2016.01.04下午,Master迎战64岁中国“棋圣”聂卫平,在破例将规则改为一分钟一手后,获得54胜!

随即,在同日晚间,中国棋手古力以2.5目负于Master后,聊天室里有人用Master 的ID公布了它的真实身份,就是去年击败了李世石的Alpha GO。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4)

就是这个截图,结束了大家的纷纷猜测。

PS:

弈城围棋网

报导国际国内重大赛事、知名棋手最新动态,提供专业棋手与业余棋手对弈的网络平台。有聂卫平等大师参与运营与指导。

腾讯野狐围棋

由古力与李昌镐(韩)创办的一个提供围棋交流与对战的综合平台,现与腾讯合作。

这次alphago 的表现有何意义?

了解棋类软件的朋友们都知道,早在几十年前机器与人对弈,这类软件最流行的“算法”就是利用计算等电子设备的快速运算能力,进行穷举与人对弈。而这种算法的局限就在于棋盘网络节点的多寡与规则的复杂性上,相对而言,跳棋、五子棋、中国象棋、国际象棋都被这些技术克服了。但是作为复杂度最高的围棋,因其规则相对简单,棋盘网络节点多,使得每一步的运算量都是呈几何倍数的增加,而一直都未被现代电子技术所攻克。

然而,随着Alpha GO的深度学习(Deep learning)的系统出现则改变了这一局面。这就代表着,AI这一技术已经不是简简单单的以“弱人工智能”方式出现在人们的生活中了。人工智能AI特定会以一种全新的“强人工智能”形式展现出来。

或许,alphago 是人工智能的一个奇点。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5)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6)

用两个著名的电影形象来解释人工智能的强弱之分就是,他们被设计、制造之初,听命于人类严格执行任务的时候就是弱人工智能,但是他们表现出了感情与逻辑思维时,就是强人工智能。

AI在各领域的应用:

这段内容仅对小白读者进行科普,理工科同学可以跳过。

弱人工智包括:

自然语言方面:在线翻译系统、搜索引擎、微软小冰等各大电商机器客服;

视觉方面:图像搜索引擎、图像自动分类、图像识别、指纹识别,人脸识别,视网膜识别,虹膜识别,掌纹识别

竞技方面:各种棋牌类软件,最著名的案例,IBM深蓝系统——国际象棋、谷歌的Alpha Go系统——围棋;

其它:漏扫平台 (鬼脸)

现实中我们看到的人工智能案例

事实上,任何“深度学习”涉及到的领域,近年来都可以看到许多惊喜。

沃森:击败最强大脑的人工智能

如果说深蓝只体现于对弈的人工智能并不算足够智能的话,那么另一款人工智能程序“沃森”,则能够符合大众对“智能”的认知。在一档类似于“最强大脑”的综艺节目《危险边缘》中,沃森击败了两位最高纪录保持者,获得百万奖金。问答过程中,沃森在无人类协助的情况下,独自完成对自然语言的分析,并且以远超人类的速度完成抢答。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7)

“沃森”智力碾压美国最强大脑

人工智能程序沃森的特点在于对大数据迅速、准确的分析,于是现今IBM正将其运用于医学领域。病人向沃森上传自己的病况与症状,沃森则根据该情况分析患者最有可能患上的疾病种类,并提供医治方法。今后该程序还可运用在更多特定环境中,为用户提供各种紧急情况的应对方法。现在沃森不仅能研究蛋白质结构,还能寻找某些药物的替代成分。美国最大的医疗保险公司Wellpoint预测,沃森甚至可以很大程度上帮助缩短辨别癌症的时间。

谷歌搜索:隐藏最深的人工智能

2002年,尚未成为谷歌CEO的拉里·佩奇曾在回答凯文·凯利“为什么谷歌要做免费搜索”的提问时,回答道,“不,我们在做人工智能”。实际上,谷歌搜索正是一种完善人工智能的尝试:用户在谷歌上的每一次搜索,都是在辅导人工智能进行深度学习。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8)

暗藏人工智能技术的谷歌搜索

谷歌搜索在表面上只是一款搜索引擎,但其引擎的机理和很多人工智能程序相同:以并行计算、大数据及更深层次算法为基础,完成对数据、问题的智能化分析。或许很多谷歌用户都能感受到,谷歌搜索正变得越来越“聪明”,越来越“懂你”,而赋予其这种学习能力的,正是人工智能。

谷歌无人驾驶汽车:即将到来的人工智能

前方红灯需要停车;左转弯时注意行人与后方汽车;前方汽车急停需要迅速踩刹车……诸如此类复杂且参考因素众多的驾驶问题,只有人类才能妥善解决。不过这个情况马上就会迎来改变,因为Google的无人驾驶车将于2020年正式上市。人工智能正在取代人类的工作,解放人类的双手。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9)

即将问世的谷歌无人驾驶汽车

与谷歌无人驾驶汽车高价值对应的,是复杂的分析程式:利用传感器、雷达、摄像机、激光测距仪、GPS等获得路况信息,再交由系统分析,获得应对措施,再传达至汽车的各项零部件……其复杂繁琐程度可见一斑。虽然谷歌汽车暂时尚未能完全实现汽车自动驾驶,但相信随着人工智能技术的发展,人工智能完全接替人力操作的未来并不遥远。

QVM:最安全也&最冷门的人工智能

国内也有颇多厂商开始利用人工智能技术为大众服务,其中成熟度较高的则是安全领域中的一款杀毒引擎:360 QVM引擎。QVM引擎在病毒库中寻找病毒演化规律并归纳成算法,尔后利用人工智能技术的学习功能将其掌握,最终QVM引擎将能够自主识别病毒库中的样本及病毒库中并不存在的样本“进化版”。据了解,人工智能引擎QVM被归为第三代杀毒引擎,其病毒检出率已远超前两代引擎的总和,且查杀速度至少提高一倍。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10)

QVM人工智能引擎病毒检出率世界第一

在反病毒领域,QVM的价值并不仅体现在其快速、准确的识别、查杀病毒能力,还有将人工智能技术与杀毒软件结合的想法:首先通过对病毒样本的分析和分类形成样本向量和向量机,然后建立一个机器学习的决策机模型,利用决策树和向量机对大量样本进行学习,从而识别恶意程序或非恶意程序;并且病毒库中的样本越多,QVM引擎的查杀将越快、越精确。运用人工智能技术的QVM引擎,正在重新定义杀毒软件的历史。

苹果Siri:为你解决问题的人工智能

相比于冷冰冰的的病毒引擎,人们对有“感情”的Siri明显更有兴趣。Siri用到的技术同样基于人工智能以及云计算:通过与用户交互获取用户需求,将自然语言转化为“真实含义”,交由知识库分析、检索所需结果,最终再转换为自然语言回答给用户。短短数秒之内,Siri就能将用户需求转化为多不同的表述方式并完成在海量数据中的搜索。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11)

智能私人助理Siri

Siri对人类生活产生的影响无需赘述,从最初的聊天解闷,到后来能有效的帮助主人搜索并解决问题,现今Siri俨然成为最合格的“私人助理”。在并不遥远的未来,以Siri为代表的人工智能语音识别技术亦将有着更大的发展:类似于“沃森”的医疗求助、车载导航乃至教育领域都可以利用该技术来达到解放人力的目的。

虽然当前人工智能技术的“思考方式”依旧略显远古,但即便如此,它们还是在很多领域超越了人类中的佼佼者。“我们该给它们多一些的时间,再等个15年,机器(人工智能技术)或许就能完全超越我们”,奇点大学校长雷·库兹韦尔在接受采访时曾如是表示;大批“聪明人”(霍金、比尔盖茨等)亦都曾预测“智能爆炸”为期不远。或许库兹韦尔所期待的遥远的奇点,已经来临了。

在语音识别方面,去年十月,微软人工智能与研究部门的一个研究者和工程师团队报告出他们的语音识别系统实现了和专业速录员相当甚至更低的词错率(WER),达到了 5.9%,这已经等同于专业人员速记同样一段对话的水平。这个里程碑意味着,一台计算机在识别对话中的词上第一次能和人类做得一样好。微软执行副总裁沈向洋表示,“即便在五年前,我都没想过我们有一天能达到这个水平,连可能性都没有想过”,技术突破的关键正在于深度学习。

同样的,在机器翻译领域,人工智能也带来了接二连三的颠覆性突破,公号“机器之心”在一篇文章中称,也许几年之后,我们就能在自己的耳朵里面塞入一个人工智能“巴别鱼”,然后就能听懂每一个人所说的话了。人工智能甚至还应用在“读唇”领域,两月前,几家机构联合介绍了利用机器学习实现的句子层面的自动唇读技术 LipNet,该技术将自动唇读技术的前沿水平推进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实现了 93.4% 的准确度,远远超过了经验丰富的人类唇读者。你所不了解的职业,机器已经可以做得这么好了。

面对AI我们该何去何从?

在谈这个问题根据我国教育的真理,先放事实,摆证据,然后我们再讲道理。

1. 著名科学家与社会人士都对人工智能产生忧虑。

霍金:人工智能会导致人类灭亡

比尔・盖茨:人类需要敬畏人工智能的崛起

马斯克称人工智能是人类生存最大威胁

2. 连创造出电子计算机的奠基人都对自己的发明有忧虑。

AI的前世今生:

在人类刚刚制造出第一台现代意义上的电子计算机器时,他的奠基人图灵就发明了一个测试,并未人类提出了一个哲学命题,机器是否能像人类一样思考,有喜怒哀乐。

以至于,在其后的几十年里,人们在电影里演绎出了这样一个法律:

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

二、如果与第一违背,请按照第一条执行。

3. 网络上的民意调查;

引自腾讯新闻

ai机器人如何取代人类(Master就是去年的狗)(12)

最后下结论:

相类似的内容在好莱坞科幻电影中不断的被演绎与应用,深刻的反映出了人类对自己发明出来的新技术的突飞猛进成果所震撼后,带来的对未来未知的恐惧。

那么小编是什么看法呢?

当下,我们还是不会需要过多害怕的。我们只是被人类自己发明的玩具吓到了,因为这比我们预想的快太多了。然而真的是快了那么多吗?

深度学习并不是新技术,它的基础仍然是神经网络算法。还是80年代,神经网络算法已经成熟(其实50年代就出现了),那是人工智能投入的高发年代,大量科学家,研究生投入这一领域,可惜效果长期无法达到真正可用,最终只有少数几个特殊场景可以成功应用。到90年代开始,这个领域失去了大多数关注和经费。最近10年,这一门派的算法继续演变成今天的深度学习,这一次,他们成功了。

其实,科幻小说和电影的基调都是灰暗的,为了冲突化的戏剧效果,编辑天生就要把人类和机器人分成对立的两派,不是你害我(《终结者》系列),就是我害你(《银翼杀手》)。而这种灰暗色彩的调调都是有一个大前提存在,就是技术与人类是共同作用完成的。例如,《终结者》系列中都是在反复强调杀掉历史进程中的某一个关键人物,就能改变未来世界的结果。杀掉了发明人,真的就不会发生世界末日吗?都到4了,你会发现每次都有那么几个人又继续了“前人”遗志。但是我们换一个思路思考,如果全球不是大规模应用天网系统,会产生后面的那种局面吗?

那么,我们是否需要担心自己的生活受到威胁?其实,这一切已经开始了。

例如,我们没有提到的AB公司生产的那些自动化机械臂等产品。他们可以完成更快更好的机械焊点,简单组装等任务。那么,这意味着如果富士康生产线等类似进行简单重复工作的工人们会大量失业。

还有我们的隐私在不断的被侵蚀和出卖。过去几年里非常火的各种可穿戴设备大家可还有印象?例如,小编我的手腕还戴着一个小米手环,当然我现在还安慰自己他只是简单的计步器。其实,小米的app已经显示出了更丰富的功能,我的深夜睡眠情况等内容。那么,会不会有那么一天,他发现我这种睡下去就像一头死猪的人也有失眠的时候,会给我推荐各种褪黑素或者安眠药?

其实随着现代芯片制造业的升级,各种电子设备越来越小型化,价格不断的降低,计算能力不断的提升,这也使得各种原来看似不可能的算法加大了可能并进行了升级优化。那么随着我们提供出更多的人体生物数据的同时,也增加了我们被限制、引导思维或行动的可能性。这在我们现在所处的弱人工智能时代,已经被实验证实了。

以我国异常发达的电商为例。一些网站会给不同用户显示不同的价格,已经不是秘密了。前几年,酒店预订公司Orbitz就实验过让苹果用户只能看到更贵一些的房间,据说效果还不错,让他们多赚了不少钱。这是基于非常简单的规则完成的,他们把用户直接分成两类,苹果用户和其他,然后引导苹果用户消费。如果再智能一些,可以按照用户购买习惯,去为不同用户提供不同的推荐方案,这我们也不陌生,在电商网站只要有帐号,哪怕只在登录状态搜索几个东西,很快都会收到各种量身定做的推荐邮件。

如果运算能力足够,让用户“多花点钱”这个目标,还可以做的精细很多。比如,在用户把东西加入购物车,付款之前,能不能找到一个功能类似、价格接近但利润率更高的商品,推荐给用户?

推荐之后,能不能给他一些应该放弃之前的商品,转买这个商品的理由—比如有多少比例的人认为这个更好,或者,他的好友有多少人赞过它,甚至是,最近这个东西正在特价,是历史最低价。之后,用户买或者不买,都是一次反馈,系统会收集这种反馈,下次让推荐方案变得更适合这个用户。每一次重复这个过程,都可以帮助人工智能系统提高一点点,而一个人的行为产生的数据,又可以用于影响他的好友。

更精细的例子,我就暂时不再细说了。只是为大家提一个醒,现代意义的公民与其担心被AI迫害,还不如有意识的保护自己的隐私。

PS:

1.图灵测试一词来源于计算机科学和密码学的先驱阿兰·麦席森·图灵写于1950年的一篇论文《计算机器与智能》。阿兰·麦席森·图灵1950年设计出这个测试,其内容是,如果电脑能在5分钟内回答由人类测试者提出的一系列问题,且被超过30%的测试者误认为是人类所答,则电脑通过测试。但30%是图灵对2000年时的机器思考能力的一个预测,目前我们已远远落后于这个预测。

2014年6月7日是计算机科学之父艾伦·图灵(Alan Turing)逝世60周年纪念日。这一天,在英国皇家学会举行的“2014图灵测试”大会上,聊天程序“尤金·古斯特曼”(Eugene Goostman)首次“通过”了图灵测试。

2.文章提到的法律: 1920年1月2日,美国科幻小说作家艾萨克·阿西莫夫出生。在小说《我,机器人》中,他提出三大法则:一,机器人不得伤害人类,或坐视人类受到伤害;二,除非违背第一法则,机器人必须服从人类命令;三,在不违背第一及第二法则下,机器人必须保护自己。这成为后续科幻作品所遵从的定理。

文中部分内容引自 腾讯新闻、钛媒体、新浪新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