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十一邮箱(说邮不吹牛)

第十一章 元代邮驿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元代的行政区划,接下来我们就来聊聊关于双十一邮箱?以下内容大家不妨参考一二希望能帮到您!

双十一邮箱(说邮不吹牛)

双十一邮箱

第十一章 元代邮驿

我们先来了解一下元代的行政区划。

元代开始,我国出现了一种新的行政区划制度,其最高一级的行政区划单位是行省,简称省,因此称为“行政省时期”。

到了中期,将全国划分为中书省直辖区,宣政院直辖地和10个行中书省。省下有路、州(府)、县路归省管,府和州有的归路管,有的归省管。

为了统治这么大的疆域和版图,元朝政府在邮驿方面做了积极的改革。

首先元政府把邮路大大地扩展了。

早在成吉思汗时期,就在西域地区新增了许多邮路。

成吉思汗大局进攻西辽后,也立即在当地建立了有效的驿站。

到了窝阔台和成吉思汗孙子的时候,元朝更是把邮路一直贯穿到了欧洲,形成了联络欧亚大陆的一条长长的驿路。

元世祖忽必烈统一中原后,在辽阔的国土上建立了严密的“站赤”制度,使邮驿通信十分有效地发挥了它的职能。

什么是“站赤”呢?

所谓“站赤”,就是蒙古语“驿传”的译音。

据专家考证,“站赤”原来是指看驿站的管理人员,后来也就统称为“驿传”或者“站赤”了。

严格来讲,“驿站”这个词是从元代才开始出现的,根据波斯史学家拉施特在《史集》中记载,元朝的驿路分为三种:

这三种干道分别是:

帖里干道:蒙古语的意思是车道。

木怜道:蒙古语的意思是马道。

纳怜道:蒙古语的意思是小道。

从地区讲车道、马道都是指在岭北至上都和大都之间的邮驿。小道仅用于西北军务,并且大部分在甘肃境内,所以也叫甘肃纳怜道。

元朝的“站赤”制度。

所谓“站赤”制度,其实是一套严密而系统的驿传制度,它包括驿站的管理条例,驿官职责,驿站设备以及对“站户”赋税征收的制度。

忽必烈时曾制定了一份《站赤条例》这是当时有关驿传的基本管理条例,基本内容10多项。

我们来看那看都有哪10项。

第一, 组织领导;

第二, 管理马匹;

第三, 应付“袛应”;

第四, 验收马匹;

第五, 约束“站官”

第六, 检验符牌;

第七, 管理牧地;

第八, 按时申报;

第九, 监督使臣;

第十, 按时提调。

元朝时各驿站设有驿令和提领导驿官。他们的职责是:如数供应马匹,检验驿使凭证,清点驿站设备等。

这些对驿站管理和对驿官的考核的具体条例,对元代邮驿发展

起到了保证作用。

元朝的驿路。

元朝的驿路四通八达,史学家认为元朝驿站制度之盛,这在我国历史上是少见的,可以说它是元朝政府的神经和血液。对于元朝政府在广大土地上的统治具有重要的作用。

今天的东三省黑龙江、吉林、辽宁这三个地方,在元朝属于辽阳中枢行省。

这里有南北两大驿路干线,向北到达黑龙江入海处;向南直达朝鲜开城。 共有135个驿站,管理驿马6515匹,驿车2621辆,驿牛5259头,驿狗3000只。

千万不要笑,真的在元朝有用狗当交通工具的。

在东北天寒地冻,现在还有狗拉犁,我国今天的甘肃地区,是元朝通向西域,中亚的必经之路。有驿站47处,每个驿站都有驿马,多的300匹,最少的驿站也有30匹左右。

元朝由于军事范围和疆域扩大,仅在国内就驿站1496处,还有一种说法是1119处,不论哪一种说法,足可见当时的元政府对驿站的重视程度。

元朝将邮驿改称为“驿站”!

这个不要忽略了。

记住哟。

再来说说元朝的国际邮路。

之前我们说了汉朝的国际邮路,唐朝的国际邮路,下面我们再说一说元朝元帝国的邮路。

元朝通过邮路和西方有着频繁的往来。

当时的中西之间的国际邮路有三条。

它们分别是:

第一条:从蒙古通往中亚的驿路。

第二条:从蒙古通往叶妮塞河,鄂毕河,额尓齐斯河上游的驿路。

第三条:从蒙古通过甘肃的河西走廊再通往中亚,欧洲的传统的丝绸之路,

这三条驿路对于当时的中西驿路的畅通,史学家交口称赞。

清初史学家万斯同说:

元朝天下,

博海内外,

人迹所及,

皆有驿传,

使驿往来,

皆如国中。

顺便说一句,在今天的内蒙的呼和浩特和武川县,曾先后发现波斯银币和金币,这从一个侧面可以说是元朝中西经济文化交流频繁和驿路畅通的物证。

元朝的“站舍”

元朝的驿站都备有站舍,这和宋朝的是一样的,它是招待使臣住宿的地方,其陈设之华丽和宋朝能相媲美。来往的官员的住宿,那叫一个相当的好!

驿站负责人给使臣配备交通工具,陆行有马、驴、牛。水行有船,山行有轿,东北地区更有特殊的用于冰上的驿狗。

据不完全统计,元朝全国共有1119处驿站,驿马4万5千多匹。而在哈尔滨地区则有狗站15处,驿狗3000多只。

南方一些水运发达的地区主要是水驿运输。这些交通设施,构成了元朝在全国的一个很大的驿路交通网。

这么大的交通网,该如何管理呢?

下面再给大家说说元朝驿站的管理。

元朝沿袭旧制,由兵部管理驿站。但几乎同时,元朝又在中央设立了主管驿站的机构--通政院,管辖全国的驿站。

由于元代驿站的规模庞大,事务繁杂,元政府为了达到加强管理的目的,专门设立了通政院管理驿站。

通政院

通政院成立后,围绕着兵部的分工及蒙汉各地驿站管理问题,虽然期间几经波折,但最后仍由通政院统管全国的驿站。

兵部与通政院管理邮驿,但其各自的侧重点都是不一样的。

兵部的主要职责是:制定统一的邮驿条例,典章制度,时限,支应标准等。

通政院的职责是:管理全国站户,掌管各站的站夫、马,车,船等,管理银钱,米面,柴薪等项目的支应;检查驿站,严禁擅自动用驿马和驿夫。

概括而言,兵部侧重于典章制度的管理,通政院侧重于驿站事务的管理。

元代地方行政组织较为复杂,一般分为省,路,府州、县四级。

省是行书省,类似于大行政区组织

路设总管府,管辖府(州)县-----

用无产阶级革命者的话说,元代的驿站规模庞大,是建立在残酷奴役和压迫各族劳动人民的基础之上,是以“站户”的血汗来加强维持的。

元政府设置的驿站,初衷是“本以于办急物,布宣号令”传送“朝廷军情急速公事”为首要目的。

可谁知发展的过程中,尤其是元后期“给驿泛滥”成为当时一大灾祸。

上至朝廷百官,下至地方小吏,还有僧侣、商人、工匠,但凡有点能耐的,都把各自的需求强加在驿站的身上,他们的吃喝拉撒、甚至送丧嫁娶,娶妻生子,送礼行贿等乱七八糟的事,全部推给了驿站,让驿站办理。

不仅给驿规范用户,而且需求量极大,常常征用大量人马十分劳民伤财。

据《元典章》记载,大都附近的良乡驿站,在短短4个月内,用站马,13300余匹,平均每天用驿马120多匹。

说白了,就是全站的马匹倾巢出动,往往也是穷于应付。

另外,“驰驿”使臣对法律往往置若罔闻,肆无忌惮,为所欲为。

有的无牌经营,就是现在所说的无资质经营,是犯法行为,有的到了驿站强行索取“驿马”,一旦有不满意的地方就鞭打驿夫,还有的住在站舍,不但不给钱,还胡作非为,有的长期霸占馆舍,甚至长达十年之久,每天还要照样分成,还有的骑走驿马,不期不归还。

元代的驿站贫困为“站赤消乏”元政府在这种情况下,多次采取措施,进行整顿,但是“站赤消乏,积非一日”“其弊终不可革”。

元代驿站衰亡,上层阶级统治集团的腐朽是其主要原因,管理不到位,官员渎职,也是元代驿站衰亡的主要原因。

末了,以四通八达享誉天下的著名的元代驿站,到了元朝中后期,已经是支离破碎,再也不能正常运转了,元代驿站的衰亡,是元代腐朽的见证。

公元1351年,在元统治阶级统治力量的薄弱的南方,爆发了大规模的农民起义,元代邮驿制度也随之消亡。

一声叹息,呜呼哀哉!

马可·波罗与元代邮驿

十三世纪中叶,也就是元朝开国君主忽必烈统治期间,意大利旅行家马可·波罗对当时的中国驿站的繁荣盛况有着生动的描绘。

他认为元朝的驿站制度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的,是十分美妙的奇异的制度”。

马可·波罗在自己的游记中,以十分兴奋的笔调写到:

从汉八里城,有通往各省的四通八达的道路。每条路上,也就是说每一条大路上,按照市镇坐落的位置,每隔40或者50公里之间,都设有驿站,筑有旅馆,接待过往的商人或者旅行者住宿。这些就叫做驿站或者邮传所。

这些建筑物宏伟壮丽,有陈设华丽的房间,挂着绸缎的窗帘和门帘,供给达官贵人使用,即使王侯在此这样的驿官下榻,也丝毫不会有失颜面。

因为需要的一些物品,都可以从附近的城镇和要塞取得,朝廷对某些驿站也经常性的供应,

马可·波罗还介绍到:

每个驿站常备有400匹马,供大汗的信使使用,驿卒们传递紧急文书,一日可以飞驰320公里。他们束紧衣服,缠上头巾,挥鞭策马以最快的速度前进,身上都是带着一面画着鹰隼的牌子作为快速前进的标志。

记住是“公里”,之前所说的都是“里”,这里是马可波罗的原话。这也是与国际接轨的一个例证。

只可惜,如此这般的描述,到了元末也就消亡了。

你一定会说马可·波罗本人根本就没有到过中国。

这里,且不论他是否真的到过中国,但从他描述的画面看,依然很美。

就算他没有来,从来的人的嘴里听到的也是这样,肯定是美不胜收,要不然怎么能描述出如此这般的景象呢?

小结:

一、 “站赤”

二、 “站赤”制度

三、 元朝的驿路

四、 元朝的国际邮路

五、 元朝的站舍

六、 马可·波罗与元代邮驿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