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而优则仕最先是谁说的(古有学而优则仕)

对于读书,古时候有各种说法,什么“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哦,什么“学而优则仕”哦,这是由于选拔制度导致的。科举制度是古时唯一的一条出路,而科举制度考试的内容,就要求考生必须去读那些书。

科举制度虽然有弊端,但在那个历史时期,确实起到了选拔人才的作用。而不少人,就是因为科举制度,而成了历史上重要的人物,做出了巨大的贡献。“学而优则仕”,激励着不少人朝着梦想前行。

学而优则仕最先是谁说的(古有学而优则仕)(1)

现在,读书不再是唯一的出路了,虽然也极为重要。不过,在诗坛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那就是“诗而优则编”。不少诗人,写诗有了一定的名气之后,都选择到一个刊物当编辑去了。

不仅仅是一些科班出身的诗人当编辑,即使是一些所谓的草根诗人,最后也当了编辑。而诗坛的各大“著名诗人”,背后都有一本刊物,要么是编辑,要么是副主编,要么是主编,要么是社长。即使是没有刊物,诗人也要自己出版一本诗选集,来当当编辑。

诗人们为何如此热衷于编辑?编辑不是个脏活累活吗?只是为他人做嫁衣裳。按道理说,编辑就是选出优秀的稿件,控制稿件的质量,检验有没有抄袭,有没有错别字,让他人的作品以最佳的状态展现给大家。编辑,就是幕后工作者。

学而优则仕最先是谁说的(古有学而优则仕)(2)

但在诗坛,编辑却如此吃香,恨不得人人都想去当编辑。刊物不够怎么办?那就多弄一些刊物出来。实在不行,那就每本刊物多设几个编辑。什么编辑部副主任哦,什么主编助理哦,什么第一副主编哦,什么首席副主编哦,什么执行主编哦,什么名誉主编哦等等。

还不够呢?那就出版诗歌选本。每个选本有若干主编、副主编、编辑,所以,我们就看到了一个奇怪的现象:诗坛好诗没见着,但各种诗歌选本却是层出不穷。什么百年诗选、七十年诗选、四十年诗选、新世纪诗选、十年诗选、年度诗选、季度诗选,哎呀,快到月度诗选、日日诗选了。

诗人们的“奉献”精神真值得表扬啊!他们如此甘当绿叶,是多么的伟大?遗憾的是,这么多绿叶,竟然没有捧出一朵红花出来。诗坛绿油油一片,不见一朵花。俗话说只开花不结果,诗坛是只长叶不开花。连花都不开,更甭说结果了。

学而优则仕最先是谁说的(古有学而优则仕)(3)

学而优则仕,是因为仕了之后可以展现自己的才华,实现自己的抱负,或者是满足自己的某些欲望。而诗而优则编,难道也有这些好处?应该是的,否则诗人们为啥要挤破脑袋去当编辑?他们都那么地甘于奉献?

大家可以留意一下,凡是诗坛发表、评奖什么的,都可以看见编辑的身影。不是幕后编辑现身了啊,而是那些诗人竟然都是编辑。即使是什么作协副主席、主席了,后面还是有刊物编辑身份。什么都可以不要,但编辑身份不可不要。

那么问题就来了,诗人都当编辑去了,他们编辑谁的诗呢?还有哪些人写诗呢?这个就不用担心了,他们既是编辑又是诗人。他们在这里当编辑,在那里就是诗人。有点意思吧?也就是说他们在诗坛,既是裁判又是运动员。

学而优则仕最先是谁说的(古有学而优则仕)(4)

也就是说,他们不仅自己要去拿成绩,还决定着谁能取得什么样的成绩。这是多么便利的事啊?比那个什么学而优则仕的仕可便利多了。所以,一切都不言自明了。在诗坛,如果你不是编辑,你还好意思混吗?你还能混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