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岭长城三绝(国宝话长城中州万古英雄气)

公元386年,拓跋鲜卑领袖拓跋珪大会诸部于牛川,其后迁都盛乐,开创了北魏的基业。南北朝时期邦国林立,北魏依靠骑兵纵横草原,以敕勒川为根据地,南下进入山西北部地区。公元398年,拓跋珪迁都平城即山西大同,拓跋鲜卑开启了向中原挺进的征程。

根据考古发现,人类历史上最早的马镫实物,在北燕时就已存在,而使用马镫的痕迹,在汉武帝时期的陶俑上就已经出现了。长柄的青铜马镫与现代马镫有少许差别,但它的问世,标志着马背民族在骑乘时可以解放双手,使马背上的动作增加了更多的可能性。金属马镫使人在骑马时脚下有了可以平衡身体的依托,放开双手成为可能,因此更重的铁质长兵器被运用在南北朝时期的马战中,马镫也增加了人在马背上的稳定性,这保证了骑马射击的持续性和精准度。在骑马奔驰时,人可以踩在马镫上,使臀部离开马背,减少了人在骑乘时的负担,自此更多的人不再通过双腿,而是通过胯下的骏马来丈量世界,马镫是人类在驯化马匹后的另一次骑乘的飞跃,极大地拓展了人类探索世界的范围。

金岭长城三绝(国宝话长城中州万古英雄气)(1)

刻有马镫的陶俑

当汹涌的马队穿过一道道峡谷,来到开阔的平原,当昔日的英雄铸剑为犁,开始守护脚下的土地,北魏初期的皇帝,也开始修建长城以守卫家园。北魏初期在塞上逐渐建立起六镇,其后六镇间又修建起了城墙,这就形成了北魏的六镇和六镇长城。六镇自西而东为沃野、怀朔、武川、抚冥、柔玄、怀荒,这些军镇与长城为抵御柔然骑兵发挥了一定的作用。在六镇和长城的护佑下,河套地区沃野千里,成为了北魏重要的粮食产区;阴山脚下,敕勒川莺飞草长,成为了游牧者的乐园。“敕勒川、阴山下,天似穹庐,笼盖四野。”一曲《敕勒歌》传唱至今,道出了这里牛羊成群的美景和人民富足的生活。

在内蒙古包头达茂旗发现了魏晋时期的金龙项饰,应是当时鲜卑贵族所属。这件金项饰两端用黄金龙首进行连接,其间悬挂着黄金配饰,分别为篦梳、戟、钺和盾牌。整条金项饰工艺精巧,结构复杂,体现了南北朝时期鲜卑人高超的金器制作水平。在配饰上添加摇动的金属饰品,在中亚地区颇为流行,这种被称为“摇叶文化”的现象也风靡内蒙古地区,其中在鲜卑饰品当中最为常见。这件金龙项饰中的兵器形配饰,即是“摇叶文化”的具体体现。这种形制的配饰在魏晋时期也一度流行中原,史料中称之为“五兵佩”,《宋书•五行志一》:“晋惠帝元康中,妇人之饰有五兵佩,又以金、银、瑇瑁之属为斧、钺、戈、戟,以当笄。”而项饰上缀兵器又与佛教有关,因此这件配饰也是南北朝时期,东西方文明之间交流的见证。

金岭长城三绝(国宝话长城中州万古英雄气)(2)

金龙项饰与带饰

北魏太武帝拓跋焘执政期间,他修建“畿上塞围”,东起上谷,西至於河。“畿上塞围”环绕於北魏都城平城,显然是为了捍卫平城而修筑的。

太和十八年,北魏孝文帝拓跋宏北巡怀朔、武川、抚冥、柔玄四镇,查看长城沿线防务,会见高车部族领袖,抚恤守边军民,还举行了隆重的祭天仪式。考古工作者就在呼和浩特的阴山蜈蚣坝坝顶地区找到了北魏皇家祭天遗址。文献记载孝文帝“行幸阴山,观云川”,通过考古发掘发现北魏皇家祭天遗址在形制上结合了中原王朝祭祀礼制和北方游牧民族祭祀传统,孝文帝也在迁都洛阳后,推进了诸多政策,加深了民族之间的融合,诸如鼓励鲜卑贵族改汉姓、着汉服、讲汉话等,孝文帝本人就改名为元宏。魏晋南北朝时期众多草原民族进入中原,促进了民族大融合。

金岭长城三绝(国宝话长城中州万古英雄气)(3)

北魏祭天遗址

北魏晚期,六镇起义,这些由鲜卑所修建的长城,最终也渐渐隐没在草原当中。

来自草原的鲜卑人为何要修建长城?他们又在这风景如画的敕勒川上留下了哪些珍宝?风吹草低,牛羊遍野,下期我们将深入敕勒川,从另一个角度看长城,欢迎您持续关注“国宝话长城”。

图文、视频来源:内蒙古博物院

责任编辑:张金芳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