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分别指(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

有朋友问我,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关于古代封建帝王称号,其实是一块有趣的历史内容。

汉朝皇帝是否只有叫某帝?宋朝皇帝是否只有叫某宗?

其实,宋朝有宗也有帝。比如,北宋的第二位皇帝庙号为太宗,谥号启运立极英武睿文神德圣功至明大孝皇帝。而且宋朝的皇帝也并不都叫宗,还有祖,比如宋太祖赵匡胤。当然也是有帝的,那就是投降蒙古的南宋恭帝赵㬎(音xiǎn),已经和陆秀夫一起投海殉国的南宋末帝(又叫少帝)赵昺(音bǐng)。

说到帝,大家肯定第一时间想起汉武帝、汉文帝、隋文帝这些大一统王朝的帝,其实除了他们,大分裂时期的三国时代,曹操又叫魏武帝(曹丕称帝后追尊其为太祖武皇帝),孙权又叫东吴大帝(太祖大皇帝),刘备又叫昭烈帝(先主昭烈皇帝)。之所以称呼他们为帝,是因为唐朝之前大家都比较朴实,谥号一般都是一到两个字。等到唐朝开始,谥号越来越复杂浮华,不给死去的皇帝上一串长长的美谥,继任皇帝们都不好意思做皇帝,这也好理解,毕竟谁都愿意死后被后人赞美,更不要说是皇帝了。

唐朝建立者李渊,庙号为高祖,谥号为神尧大圣大光孝皇帝,合计七个美谥,已经不能和前朝一样简单称为某某帝了,不然你要是学历史的时候说到李渊,学生老师们不得不称呼其为唐神尧大圣大光孝帝李渊······这还不累死呀,所以为了称呼方便,于是称呼其为唐高祖不就言简意赅了嘛。

宋太祖画像

说到后,很多人就以为是皇帝的老婆皇后或者母亲皇太后。中国古代历史第一个朝代——夏朝,统治者称为“后”,这里的后其实是某某君主的意思,在古代文字中,后和司是同形的字,后有发号司令的意思,这也能理解,毕竟夏朝时代深受上古时期母权制的影响,毕竟那个时期也才刚从氏族公社逐步转型不久。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分别指(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1)

夏朝地图

商朝开始,商代的国君称为“王”,周武王灭商之后,周的国君也一直称为王,这时在南方的楚国也自称为王。到了战国中期,周王室已经名存实亡,逐渐沦为了三四流的小国,这时候各诸侯国崛起相继称王。自秦汉以后,“王”成为皇帝恩封赏赐给宗室和勋臣们的封爵号,王也逐渐分化为亲王、嗣王、郡王等级别。当然,后世那些农民起义军、割据军阀称王者也不少,甚至边疆少数民族政权封王称王者也是极其众多,就连占山的盗贼匪徒也是随便称王的,王不再成为非常尊贵的帝王称号而独有。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分别指(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2)

春秋地图

皇帝

古代有三皇五帝,秦王嬴政统一六国,自认为功绩已经远远超过了三皇五帝,自诩为受命于天、地位崇高而伟大。也确实是,嬴政是历史第一人将纷乱的天下归为一统建立第一个封建王朝的皇帝,所以肯定要去掉“王”的称号,必须要用一个天下唯我独尊的称号才行,于是“皇帝”应运而生。嬴政自称为始皇帝,要建立千秋万世的基业。从秦始皇开始,皇帝称号正式确立,历经两千多年,统一王朝称帝者一百又四十三人,割据一方称帝者一百又九十四人。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分别指(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3)

秦始皇画像和剧照

单于、可汗

单于(单读chán),是匈奴首领的称呼,和中原的皇帝是同样的含义,匈奴后来也放弃了单于的称号,五胡十六国时期匈奴人刘渊建立前赵国称皇帝。

可汗、汗,和单于一样,是北方少数民族首领的称号,唐朝时,唐太宗李世民就被突厥尊为天可汗。后世著名的还有蒙古的成吉思汗铁木真、满洲的英明汗努尔哈赤,当然他们的继任者统一天下后也是建元称帝的。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分别指(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4)

冒顿单于剧照

尊号

尊号,是皇帝还在位的时候,下面的大臣们拍马屁为皇帝献上的洋溢着各种尊敬的称号。比如唐朝武则天的时候,大臣们就为她“圣母神皇”的称号,这也是大臣们为了迎合武则天称帝的意愿。滥上尊号这种习惯也就是从唐朝开始的,皇帝死了之后,继任者就会为先皇帝奉上各种溢美的尊号,这就衍生出了后世加长版的谥号了。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分别指(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5)

李治和武则天剧照

谥号

谥号,最开始是古代中国为帝王贵族在死后,后世给予的一种特殊称号,是根据其生平的业绩进行总结授予的一种称号。注意,这和皇帝活着时给的尊号不同。当然,加长版的谥号出来之后,尊号和谥号两者已经变得模糊了,反正只有死了的皇帝才会给谥号。电视剧中那种张口就对皇帝说道“汉武帝,我要杀了你!”以及“武王陛下,请立即攻下朝歌。”,这种脑残剧和“同志们,八年抗战就要开始了”是一样一样的。

谥号,是为了别尊卑、惩恶扬善,因此谥号分为褒谥、怜谥、恶谥三类。根据古代的谥法,举例:民无能名曰神、慈惠爱民为文、克定祸乱为武、始建国都曰元、敬事供上曰恭、慈惠爱亲曰孝、有功安民曰烈、昭德有闻曰昭、去礼远众曰炀·······这样大家是不是就非常直观了。比如周武王姬发、汉武帝刘彻、魏武帝曹操、晋武帝司马炎,谥号为武,都有克定祸乱的功绩。

前面说过,到了唐朝的时候,谥号就成了加长版的了。比如唐玄宗李隆基谥号就是至道大圣大明孝皇帝。到了明朝更夸张,明太祖朱元璋的谥号为开天行道肇纪立极大圣至神仁文义武俊德成功高皇帝,一共二十一个字。

别以为谥号有美恶之分,其实历朝历代皇帝绝大部分的谥号都是美谥,除非皇位被废、国家破灭,上谥号的权利被皇帝对立面的后继者所掌握,比如前文说的南宋恭帝赵㬎,投降元朝,根据谥法赵㬎敬事供上曰恭,自然也给了这个较为中性的“恭”字一谥。换作唐朝,就给隋炀帝杨广上了一个恶谥“炀”。至于那些连谥都上不了的皇帝,比如赵昺,后世也就尊称其少帝、末帝了。

除了皇帝有谥号,其实王公贵族也是有这个资格的。比如从唐宋之后,“文正”这个谥号就是统治者对大臣的最高级别的尊谥,从不轻易授予,为全天下所有文人所敬仰,最著名的有范仲淹、曾国藩。

南明弘光帝朱由崧,他的父亲福王朱常洵就是万历皇帝最喜爱的儿子,在国本之争中朱常洵差点做了明朝皇帝,崇祯十四年(1641年)闯王李自成攻克洛阳杀福王,崇祯皇帝赐福王谥曰“恭”。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分别指(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6)

曾国藩画像

庙号

说到庙号,我国从古代至今对于祖先的祭祀、祖先的崇拜就是十分重视的。古代帝王死后,根据宗庙制度,要设立“天子七庙”进行祭祀,让故去的先人在庙内接受后世的祭拜,为了加以区分,会对故去先人所在的庙进行命名,授予一种称号,称为“庙号”。

庙号一般来说主要为“祖”和“宗”,基本上开国的皇帝都会被尊为“祖”,比如西汉开国皇帝刘邦为汉高祖,唐朝开国皇帝李渊为唐高祖,宋朝的开国皇帝赵匡胤为宋太祖,明朝的开国皇帝朱元璋为明太祖,清朝的开国皇帝努尔哈赤为清太祖。不过了,这个“祖”也是有例外的,远得不说就拿清朝说,开国皇帝是太祖努尔哈赤,但是称祖的皇帝就有清世祖顺治皇帝福临、清圣祖康熙皇帝玄烨,这主要是因为顺治皇帝入关定鼎中原称祖不为过。康熙皇帝在位六十一年,平三藩征漠西开创盛世理当称祖。还有一种就是追封的庙号,比如清朝追尊努尔哈赤的父亲塔克世为显祖、祖父觉昌安为景祖,曹丕追尊父亲曹操为太祖,这些都是生前不是皇帝死后才享受皇帝追尊庙号的情况。

而对于“宗”来说,一般“祖”之后的皇帝都会被尊为“宗”的庙号,一般第二皇帝都会称为太宗,比如唐高祖的儿子李世民就被称为唐太宗,宋太祖的弟弟赵光义就被称为宋太宗,努尔哈赤的儿子皇太极就被称为清太宗。当然像世宗、高宗、仁宗、宣宗、神宗这些庙号的皇帝,也是挺有意思的,这里就不一一论述了,下次再写一个专门的文。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分别指(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7)

天子七庙

年号

年号,是古代封建王朝的帝王所设立进行纪年的名号,是一个时代的标志,一般来说都是用些祥瑞或者有特殊意义的字作为年号,一般年号只有两个字,四个字的也少,更变态的六个字的也有。

先秦的时候,一般都是以某某王元年、一年、二年进行记述纪年,最早记载年号的是西周的共和元年(公元前841年)。正式的年号的设立是从汉武帝开始的,公元前140年汉武帝继位之后改元为建元元年。但是明朝之前,年号都是任由皇帝的心情更改而更改,并没有定制,可能一个皇帝在位就会换很多个年号,也有可能几个皇帝一直在用一个年号。比如武则天的时候,年号就有足足十八个,分别是光宅、垂拱、永昌、载初、天授、如意、长寿、延载、证圣、天册万岁、万岁登封、万岁通天、神功、圣历、久视、大足、长安、神龙,感觉从年号就能窥探到这位女皇的心思了。

到了明朝的时候,年号就成为了定制,从明太祖朱元璋建立洪武年号开始,从此之后就设立规范一帝一元,不能随意改元,清承明制入关之后也是严格按照这一例的。因此后世为了方便称呼,也将明清的皇帝直接用年号来称呼,比如永乐皇帝、康熙皇帝、咸丰皇帝等。不过明朝有一特例,正统十四年(1449年)在土木堡之变中明英宗正统皇帝朱祁镇被瓦剌俘虏,郕王朱祁钰在北京被于谦拥立为皇帝,年号景泰。结果,景泰八年(1457年)英宗复辟成功并废景泰帝,改元天顺。于是明英宗也成为了明朝唯一有两个年号的皇帝。

秦皇汉武唐宗明祖分别指(为什么叫唐宗宋祖秦皇汉武)(8)

女医明妃传剧照

关于皇帝的称号是非常有意思的一块历史内容,喜欢的朋友欢迎关注我,下次我会再发个系列的文。

本文为原创作品,我是善发,爱发历史说,喜欢的朋友请给予关注、点赞或转发,并欢迎朋友们评论,感谢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