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利店在国内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上海便利店之争)

1998年,上海平均4万人拥有一家便利门店。

而到2005年,上海的便利店总数达到近5000家,平均约3200人就拥有一家便利店,与近些年上海的人均便利店数已基本持平。

同年美国与日本分布密度分别为2940人/店和3045人/店。

“现在是上海便利店的战国时代。”在日本NHK电视台拍摄的纪录片《上海便利店之争》中,时任好德便利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沈建华这样形容2005年的上海。

彼时,上海便利店的格局又经历了一轮洗牌,涌现出一些新生力量。

以拥有大润发卖场而知名的台湾润泰集团,于2001年投资创立了喜士多这一便利品牌。

便利店在国内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上海便利店之争)(1)

■2002年,乳山路上的一家喜士多新店正在连夜装修。/张春海 摄

由农工商超市集团创办的好德公司,从2001年4月15日起步,创造了225天开出150家门店的纪录。

2001年和2002年这两年中,上海各大品牌的便利店以一年新增2000家的超高速疯狂圈地。

为了避免门对门、肩并肩的恶性竞争,上海连锁商业协会在2002年发起了“便利店选址公约”:

“在一般路段的同侧或相对两侧新设便利店,店与店之间的距离不低于100米;交通要道、主要道路的交叉路口或拐角,不低于半径50米;坚决做到不隔墙、相邻开店……”

对此,联华便利、可的、良友等上海老牌便利公司纷纷签字为盟,但喜士多、好德、罗森等品牌则不愿加入。

毕竟,所谓“便利店”,以便利为根本,谁离消费者更近一步,就更有可能赢得他们的钱包。

便利店在国内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上海便利店之争)(2)

■2004年两家门对门开着的便利店/邵剑平 摄

2004年,由中国台湾顶新集团与台湾全家及日本伊藤忠商社等合资的上海全家便利店(前身为“全佳”)成立,也随即加入了“选址大战”。

《上海便利店之争》就记录了几家品牌之间白热化的竞争。

作为刚加入“战局”的后来者,全家调查了4000多家便利店的选址和销售额等关键问题。

随后提出的策略是:在黄金地段给出高于市场价的租金,到能切断对手客源的地方开店,把客人夺过来。

比如在徐汇区蒲汇塘路上,全家把门店开在了好德旁边,而且紧挨居民小区的大门,“截胡”好德的客流。

全家开业三周以后,好德的日销售从原先的1万元骤降至了1千元。

便利店在国内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上海便利店之争)(3)

■全家把门店开在距离居民小区更近的位置/百度地图全景截图

除了选址要精准,特色产品也是便利店之间拉开差异的关键。

在纪录片中,几家品牌不约而同地把目光聚焦在了当时还是新鲜事物的便当上。

沈建华作为顾客探访了开在自家品牌隔壁的全家,并且买了一盒便当,回到好德和店员们一起试吃。

好德的阿姨店员用上海话评价说:“色面可以,吃口也可以。”

这盒各方面都“可以”的便当仅售6元,还附送纸巾。

在核算成本后,好德放弃了正面竞争,把重点放在了社区居民的餐桌上。

依托背靠的农工商集团,好德把新鲜鸡蛋和大米放在门口的醒目位置,还推出了送米上门服务。

而与此同时,罗森正在开发牛排便当,特意邀请了20位在日企工作的女性试吃。

这些年轻女性提出了一个抽象的要求:便当也要时尚,就像罗森一贯给人印象的那样。

为此,罗森把黑椒牛排便当的菜肴品种增加到了8种,定价7.9元。

便利店在国内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上海便利店之争)(4)

■罗森管理层考察新便当发售情况/NHK纪录片《上海便利店之争》截图

日本NHK纪录片《上海便利店之争》

▼点击观看▼

发售第一天,在一家商务楼的门店里,50份新便当40分钟就销售一空。

然而一周以后,新便当一天的销量就下降到了35份。

根据罗森的统计,新便当发售第一天的总销售量为2201份,一周后减少为1207份,一个月后减少为620份,两个月后只卖了332份。

半年里,罗森为迎合上海人口味而制作的便当多达70种,其中大部分便当在3个月内就被新便当所取代而退出市场。

15年前,上海便利店之间竞争的激烈程度已可见一斑。

便利店在国内为什么发展不起来(上海便利店之争)(5)

参考资料:

1. 王欣,《本市喜添“便利店”》,新民晚报,1993年05月03日。

2. 陈启甸,《小商品连锁便利店应运而生》,解放日报,1993年07月10日。

3. 黄强,《黄浦区新开廿二家便利店》,解放日报,1993年12月23日。

4. 沈国芳,《粮油店改建成便利连锁店 拆零供应细小商品受欢迎》,解放日报,1993年12月05日。

5. 顾国建、邱源昶,《上海已进入便利店规模发展期》,文汇报,1997年10月10日。

6. 萧美瑾,《粮食便利店如今陷入困境》,新民晚报,1997年06月09日。

7. 王崇、黄维,《上海总部负责人首次透露 百式在上海一直没赢利》,新闻晨报,1999年05月04日。

8. 傅贤伟,《上海便利店“五虎争雄”》,解放日报,2000年07月26日。

9. 杨燕青,《连锁便利店 市民得便利》,解放日报,1998年12月24日。

10. 季颖,《申城便利店相煎莫太急》,新民晚报,2002年03月25日。

11. 吴卫群、陈杰,《百米内不能有两家便利店》,解放日报,2002年07月02日。

12. 钱鑫,《便利店扎堆开“选址公约”遭拒绝 前辈“守”新锐“抢”》,新闻晨报,2002年07月09日。

13. 纪录片《上海便利店之争》(捕捉13亿人的欲望 中国超市之战),日本NHK,2005年。

14. 周凯,《便利店百家争鸣酿变局》,解放日报,2005年02月26日。

15. 王越,《假如非要离开上海,我只想带走一间便利店》,DT财经,2017年09月25日。

16. 卢杉、张偲,《每3192人拥有一家店 未来上海便利店的机会在哪儿?》,21世纪经济报道,2019年07月31日。

- END -

写稿子:韩小妮 姜天涯/

编稿子:韩小妮/ 画图画:二 黑/

写毛笔:陈冬妮/ 做图片:二黑/

拿摩温:陈不好玩/

部分图片由受访者提供

版权所有,未经允许请勿转载

请给我们留言,获取内容授权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