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权如何教吕蒙(吴下阿蒙的故事是有问题的)

读史的关键,必先了解作者的背景,创作的意图,以及著作的目的与方法。没做过这等功课,即便皓首穷经,最终也只能是误读,又误读,再三误读。由于文章篇幅的问题,仅举一例说明珠玑之所在。

建安末期,孙吴的战略为何从“抗曹”,转变成“击刘”?

孙权如何教吕蒙(吴下阿蒙的故事是有问题的)(1)

此题细究起来甚为复杂,然而也可以一句概括:

抗曹徒劳无功耳。

谁才是让孙权转变吴国战略的关键人物呢?

1、刘备 ;2、吕蒙

刘备诈骗在先,吕蒙顺势倒戈在后。(倒盟国的戈)

刘备取蜀在此不谈,仅关心吕蒙的心态即可。

全据长江的战略,是吴下阿蒙读了书以后才领悟的道理吗?

我认为不是。

吕蒙是读了书,但他仍是一名武人,其心思视野或加深或拔高,他的主要人生经验还是来自于战场,因而他始终并未具备鲁肃的气量与远见。吕蒙的战略总不脱武人之见,即是明证。文人懂得吃亏有时是占便宜,以战功为人生进阶的武人,很难说服他明明可以不用让步,却必须吃亏的道理。换言之,书中知识与现实经验的背离感一旦出现,武人会毫不犹豫相信经验。

孙权如何教吕蒙(吴下阿蒙的故事是有问题的)(2)

抗曹徒劳无功,加剧了吕蒙对盟友蜀国的不满,而此心态,普遍也发生在青壮年的吴国将领身上,因而同盟派的支柱鲁肃一死,吕蒙便趁机倡议改变北伐战略,兵锋向西。

鲁肃死,孙权必须找接班人,接班者维持旧政策已无法解决他对刘备的恨意,因而在此关键时刻,吕蒙偷袭荆之计才会那么醒脑。

然而,鲁肃的旧政策有它的道理,当时孙权才会接纳,鲁肃死后,吕蒙虽然拿出周瑜的初始概念加以改造,但要吴国整个转向走回头路,绝非易事。重点在于,是什么让孙权接纳了吕蒙之计?

比对《三国志》和《资治通鉴》,对此事的记载看似一样,实则有微妙的差异:

“初,鲁肃等以为曹公尚存,祸难始构,宜相辅协。蒙乃密陈计策曰:“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复,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蒙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新破诸袁,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得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权尤以此言为当。及蒙代肃,初至陆口,外倍修恩厚,与羽结好。” 《三国志》

“初,鲁肃尝劝孙权以曹操尚存,宜且抚辑关羽,与之同仇,不可失也。及吕蒙代肃屯陆口,以为羽素骁雄,有兼并之心,且居国上流,其势难久,密言于权曰:“今令征虏守南郡,潘璋住白帝,蒋钦将游兵万人循江上下,应敌所在,蒙为国家前据襄阳,如此,何忧于操,何赖于羽!且羽君臣矜其诈力,所在反覆,不可以腹心待也。今羽所以未便东向者,以至尊圣明,蒙等尚存也。今不于强壮时图之,一旦僵仆,欲复陈力,其可得邪!”权曰:“今欲先取徐州,然后取羽,何如?”对曰:“今操远在河北,抚集幽、冀,未暇东顾,徐土守兵,闻不足言,往自可克。然地势陆通,骁骑所骋,至尊今日取徐州,操后旬必来争,虽以七八万人守之,犹当怀忧。不如取羽,全据长江,形势益张,易为守也。”权善之。 ” 《资治通鉴》

第一个重点:吕蒙点名的几个将领。

在孙权听来,吕蒙整个计策没有什么特别,但那几个从吕蒙口中喷出的将帅名字,才是重心所在,因为那代表吕蒙与这几位实力派军头,是一个山头的。

聪明的孙权听到的是这个。

孙权如何教吕蒙(吴下阿蒙的故事是有问题的)(3)

如果你觉得这么说太夸张,不妨想想后来刘备征吴,总司令陆逊是如何被战友排挤与不信任,就可领略“战友”,其实就是说服老板的最大资本。

也就是说,孙权虽有意转变吴国战略,但也要有军人站出来支持,而且愈多愈好。

第二个重点:聊复

权深纳其策,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

我从未看过有人追究“聊复”这字眼,其实这是陈寿斟酌过的史笔,《资治通鉴》却省略了这个关键词。

聊复:姑且之意。

查查词典,这字眼出于《晋书》,或《世说新语》的“聊复尔耳”字条。

典故从略,聊复尔耳之意,就是姑且如此罢了,也意味着孙权在不认真地应付。

聊复不是只有在《晋书》著作时代才有的字眼:

…..或讥以无功,又感东方朔、杨雄自谕以不遭苏、张、范、蔡之时,曾不折之以正道,明君子之所守,故聊复应焉。其辞曰……“《汉书——叙传》”

回到正题,在深纳吕蒙西向取羽之计后,孙权又“聊复”与论取徐州意,若是读成“再聊到”徐州问题,那么就丢失其意了,正解应是,孙权姑且一听吕蒙关于徐州问题的看法。

孙权如何教吕蒙(吴下阿蒙的故事是有问题的)(4)

为什么要姑且听之?

因为孙权知道吕蒙的胸壑比不上鲁肃,有实力接任无疑,但脑袋跟不跟得上存疑,此其一。

经年的徐州之战徒劳无功,孙权想确认像吕蒙这样的砥柱型将领们,到底有多大的战斗欲望,又有多大决心西向和关羽周旋。关羽不好对付,孙权必须确认手下有多么强烈的战斗欲望。此其二。

孙权如何教吕蒙(吴下阿蒙的故事是有问题的)(5)

这便是“聊复”这字眼的精妙之处,描绘孙权试探吕蒙可不可靠,能不能担起鲁肃的担子。

结果吕蒙的回答,孙权为什么“尤以此言为当”呢?

因为这说辞,也要拿来说服国内的同盟派。

你不妨再回头对照《资治通鉴》与《三国志》描述上的差异,是不是也能领略陈寿匠心独运的史笔?

之所以有这种差异,并非《资治通鉴》的文笔逊于《三国志》,而是双方的著作方法与目的不同,《资治通鉴》是编辑,《三国志》是创作。《资治通鉴》要求清楚,《三国志》要求写意。

读史者可从这种史笔里分析陈寿到底想说什么,以及吕蒙和鲁肃在孙权心中的差异,又能比较有层次地解读历史的建构。

事实上,吴下阿蒙的故事是有问题的,因为鲁肃初上任时,关羽并非荆州的老大,而吕蒙却“先知先觉”地要求鲁肃对付关羽。这故事在《三国志》或《江表传》都有同样的问题,如果这是一种刻意地捏造,是什么造成的呢?

拔高自己的视野确认几个问题:

1、吕蒙最大的功业便是干掉关羽。

2、孙权对鲁肃的不满,就在于其倡议同盟。

这样的情况使得在关羽问题上,吕蒙与鲁肃之间,必须要有一个因果,故事才说得圆满,史家便以此背景为基础,建构了一出吕蒙早就要求鲁肃对付关羽的戏,以便叙述后来的偷袭荆州。

这故事我便是这样读的。

因而,纠缠于史料在时间上的矛盾,终究是徒劳,而且立马得曲解史料,才能得到圆满的解答。

说不定,其实根本没有吴下阿蒙的史实。

而大家还在拼命找合理的解释。

(完)

相关阅读:鲁肃借荆州是否坑了孙权?孙权的责怪公道吗?

孙权明明是三国的主角之一,为何没有几个粉丝?

赵云的美男子形象究竟是从何而来的?赵云的形象变迁

赵云是被吹起来的,他只是个贴身保镖?

赵云与张郃,这两位河北老乡,谁更强?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