螳螂有趣的名称(青未了螳螂的有趣见闻)

文 | 王胜波

螳螂,又名刀螂,家乡称其为“刀龙”(音)。在古希腊,螳螂有个好听的名字——祷告虫,得此美名是因为螳螂前爪举起的样子颇似祈祷的少女。

螳螂有趣的名称(青未了螳螂的有趣见闻)(1)

(网络图片)

螳螂是卵生昆虫,雌雄螳螂交配后,雌螳螂选择树木枝干产卵,卵块外面被一层较为坚硬的外壳包裹,形成卵鞘,牢牢地粘附在枝条上。螳螂卵鞘学名“螵蛸”,是一味中药。家乡称螵蛸为“百就”(音)。小时我与小伙伴们在梨园、树林玩耍,常常发现梨树或者灌木枝条上,粘附着小拇指头肚般大、灰黑色或褐色的“百就”,把它掰下送入口中咀嚼,口里会生发出一股淡淡的鲜味。家乡流传用“百就”治遗尿症的方法,经常有人采下“百就”给夜间尿炕的孩子吃,据说疗效不错。我有个小伙伴都上小学了,还几乎每夜于睡梦中撒尿,把被褥、炕席浇湿,常常为此被他母亲用笤帚疙瘩打得高声哭叫,听说后来他常吃烧熟的“百就”治好了尿炕的毛病。

我从未看到幼螳螂从卵鞘中孵化的情景,但我常看到出生后不久的螳螂,那微小的螳螂身躯仅长一公分左右,粗细如毛草茎梢般。然而这般藐小的幼螳螂,却具备成年螳螂的形态,除尚无翅膀外,其大腹、长脖、发达的前肢及小脑袋,都与大螳螂毫无二致,就连它凸出的双目与前腿上的“锯齿”都纤毫毕现,清晰可辨。

螳螂系无脊椎动物,是身体能达中型的昆虫。它腹部肥大,前胸细长,头部呈倒三角型;眼为复眼,大而明亮,据说静止不动就能看到四面八方景物;颈能自由转动至一百八十度;多为绿色,也有褐色或具有花斑的种类;翅膀轻柔全部为覆翅,能遮住身体全部,伸展开呈现扇状;螳螂有六条腿,前足锋利发达善于捕捉,有时前足也会用来保持平衡,中、后足适于步行。

螳螂活动范围广泛,它不像蚂蚱那样,仅仅生存于田野和河边草丛中,它除了活动在田间和有草的地方,在梨园、树林子的树上、在村庄农户院子里沿墙栽的丝瓜、腊瓜、扁豆的蔓叶上,都能看到它的身影。

在我眼中,螳螂的形状可用奇形怪状来形容,你看它,身体的部位完全不成比例;在肥大的肚子前长着一根细长的肉杆,肉杆顶端安着小脑袋,小脑袋的三分之二被一双向外突出的大眼睛占有,余下的一点则是小小的嘴。那根细长的肉杆,起初我以为是它的脖子,经查资料得知那是它的胸部。

弱内强食是动物界生存法则。别看螳螂其貌不扬,它可不是吃素的,而是肉食动物,是昆虫界中的强者,并且是昆虫类中的狠角色。

我印象中的肉食动物应该是面目狰狞,张牙舞爪。如虎豹狮狼之类,既有强劲发达的四肢,又有张开后似血盆般的大口;即便像蛇这类无腿无爪的爬行肉食动物,但它有一张能张得极大的奇特的嘴,嘴里有尖利的毒牙,能吞下比它头部大数倍的猎物。

然而,从螳螂的外形乍一看,我无论如何无法把它与凶残的肉食动物划等号。你看它大腹便便、胸部瘦弱,还有那小得可怜的嘴,真不知里边长有怎样的牙齿?不知能否吞噬肉食。

这只是人们通过肉眼看到的表象,实际上螳螂有着锋利的牙齿和强大的嘴部肌肉,它的上颚强劲,因此它的咬合力堪称一绝,即使是皮糙肉厚的甲壳类动物也能够轻易咬穿。

能使螳螂在昆虫圈内乃至动物界称雄扬威的,还有它那具有标志性特征的两把“大刀”,也即前肢。螳螂的一双前肢宽大,腿节和胫节有利齿犹如坚硬的锯齿,胫节镰刀状,能向腿节折叠,形成可以捕捉猎物的前足,也是它克敌制胜的利器。

正是凭借像两把锐利大刀的前肢和强劲的牙齿咬合力,使螳螂成为昆虫界战斗力爆表的刀客,成就了它在昆虫圈内狠角色的地位

螳螂是出色的猎手。从外形上看,它非常善于伪装自己,螳螂有不同的颜色和外形,和它们经常出没的环境相融合,成为它们的保护色,不过保护色不单单是为了保护自己,更多的功能是为了不让猎物发现,在保护色及周边草、叶子的掩护下,它悄悄靠近猎物,发起突然袭击扑向猎物将其斩获。

螳螂在昆虫界可以说是所向披靡,不管是体型大或小的昆虫,甚至于一些爬行动物,在它眼里只是食物而已。小时候我曾在田野里见过螳螂捕食蚂蚱、蟋蟀、蝼蛄,它们把这类猎物牢牢地钳夹在前肢腿节的锯齿中,待猎物奄奄一息时,便慢慢地、尽情地咬噬品尝美味。我还看到过螳螂在梨树上捕捉蝉。

令人称奇的是,螳螂敢以与一些凶狠残忍的爬行动物过招,而且能够战而胜之。我曾在电视中看到,一条蜥蜴的厚皮在螳螂的嘴下轻而易举地被撕开;还看到螳螂与蛇拼斗,它的两把大镰刀死死地锁住蛇的喉咙,不一会儿蛇便一命鸣呼。《聊斋志导》有则《螳螂捕蛇》的故事,形象地再现了螳螂致蛇于死命的场景:“则一螳螂据顶上,以刺刀攫其首,攧不可去。久之,蛇竟死。”

大概因了螳螂善于隐蔽制敌和出手凌厉,有一部谍战题材的电视剧以《螳螂》为剧名,剧中主要人物的地下工作者也以螳螂为代号。

螳螂性情残忍冷血,它们不仅食用异类昆虫,也贪吃同类,更有甚者还无情地残害自己的伴侣。据说雌雄螳螂交配完毕,雌螳螂就会吃掉雄螳螂,雌雄螳螂表达爱情之日,就是雄螳螂丧命之时,资料解释螳螂这样做是繁衍后代的需要,我认为这种说法不免牵强。

值得称道的是,螳螂是益虫、它主要以蝗虫、果虫、蝼蛄及蚊蝇为食物,是害虫的天敌。

有个成语叫“螳螂捕蝉”,少时我曾经有一天,看到一场真实情景的螳螂捕蝉。

那是一个夏日的中午,我和两个小伙伴在梨园捉知了,我看到一只知了静静地趴在一棵梨树枝干上,慢慢靠近正要伸手捂知了,忽然看到知了近处浓绿的梨叶丛中,一只绿色大螳螂趴在一片梨叶上,头部朝向知了,像在盯着知了。当时我还不知“螳螂捕蝉”的典故,心想难道这只螳螂也想捉知了?且看究竟如何?只见螳螂轻轻爬过一片片梨叶,在绿叶掩蔽下,渐渐靠近知了,知了却深然不觉。当爬到离知了最近那片梨叶时,螳螂发出突然袭击,只见它伸出两只锯齿大刀般的前臂,振翅纵身一跃,扑到知了身上。没等我看螳螂的后续动作,只听知了突然发出“吱哇”惊叫,带着螳螂钻入高空,飞向远方,渐渐变成小黑点,消失得无影无踪。许久我脑中想象着知了的两种不同命运:或许它在飞翔中将螳螂甩下身去,摆脱厄运;或许它被螳螂的两片锯齿“大刀”斫击得重伤坠地,成为螳螂的口中美餐。

少时,我曾经听村里的果园看护员,讲述一件他看到的离奇事情。

一天,他巡逻到梨园与灌木丛交汇处,忽然看到在一处桲椤丛下,一条不大不小的青蛇正在与一只大蛤蟆争斗。其实蛇喜食青蛙并不爱吃蛤蟆,可能是二者偶然狭路相逢而起纷争,都想致对方于死地。

看护员忙躲到一边,偷偷观看青蛇蛤蟆相斗的好戏。蛇与蛤蟆斗得难解难分,蛇数次试图把蛤蟆缠绕扼死,绕着圈儿紧追蛤蟆不舍,蛤蟆不停蹦跳躲避,瞅准空儿冷不防伸探爪子捣蛇身几下,或者啃蛇一口,蛇即颠扑长躯或者盘团躲开。斗过几个回合,双方停止争斗,相视对峙,好像谁也不甘心罢手,都在准备下轮攻击。

双方瞪视一会,蛇突然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跃身箭般扑问蛤蟆,以有力的长躯,紧紧箍缠住蛤蟆,蛤蟆蹬腿伸爪竭力挣扎,但总难脱身。就在它命垂一线之际,忽然从旁边一棵矮桲椤树上,飞出一只褐色大肚螳螂,瞬息落在蛇颈,继而舞动两片“锯齿大刀”,一下又一下地砍击蛇首。蛇遭到突袭,慌忙伸展身躯迎战螳螂,蛤蟆趁机脱身,蹦蹦跳跳向一边逃离,但它并没走远,只是躲在近处草丛,向蛇和螳螂争斗处窥视,像是在看双方争斗结局如何。

螳螂有趣的名称(青未了螳螂的有趣见闻)(2)

(网络图片)

螳螂与蛇相斗正酣,螳螂绕着蛇飞上飞上,不断扑到蛇身上,以“臂刀”砍、锯蛇体,有几次它扒住蛇头,欲捣蛇的眼睛。蛇和蛤蟆交手已消耗很大体力,接着又和螳螂拼斗,斗了一会,明显处于下风,只有强打精神迎战。为甩掉趴在身上的螳螂,它反复探起身体,接着扑向地面,或者就地翻滚,螳螂时而飞起,时而落下,始终不离蛇身。有几次蛇探起身张大嘴转动脑袋,试图咬住飞近的螳螂,都被螳螂灵巧躲过。

蛇遭到反复攻击,多处受伤,看看已无胜算,瞅个空儿脱离螳螂纠缠,快速逃往远处。精疲力尽的螳螂也不追赶,静静地趴在原地歇息。

就在这时,看护员看到,雷人的一幕出现了。

藏在不远处的蛤蟆蹦蹦跳跳靠近螳螂,瞪圆双眼盯住螳螂片刻,继而张开嘴,伸出长长红舌,把趴伏地上的螳螂卷入口中,闭上嘴,蠕动几下下颌,把螳螂吞入腹中。

眼见这一幕,看护员怒火中烧,骂道:“竟有这种忘恩负义、恩将仇报的杂碎!”他就近拾起一块大石头,把蛤蟆砸扁了。

看护员讲述的这场螳螂、蛤蟆与蛇之间的拼死争斗和三者间的恩怨情仇纠葛,让我难以置信:在我眼中最丑陋的三种动物居然能凑到一块,演绎出殊死相搏的扣人心弦场面,这也太离奇、巧合了吧?再说当时我还不知螳螂有恁般大的本领,对它在异类蛤蟆生死犹关时刻,“见义勇为”拔刀相助,和蛇叫板,持否定态度,总认为是看护员杜撰的故事,可是,看到看护员当众言之凿凿、赌咒发誓的样子,又由不得人不信。

后来我想,看护员的讲述,不论真假,纵然确实是编造的,也不失为类似于《农夫和蛇》《东郭先生和狼》一类的意味深长的寓言故事。

螳螂有趣的名称(青未了螳螂的有趣见闻)(3)

【作者简介】王胜波,山东莱阳市人,1954年生,中国农业发展银行烟台市分行,已退休。酷爱读书,略通古诗词。愿与书为伴,乐享人生。已有多篇文章刊发在《金融文坛》杂志、中国金融作协微信公众号、山东金融文学微信公众号、齐鲁壹点号“海岛寻梦”专栏,其中《潇潇秋雨中,我见到敬爱的周总理》获492.4万人次阅读量。

螳螂有趣的名称(青未了螳螂的有趣见闻)(4)

壹点号海岛寻梦

找记者、求报道、求帮助,各大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壹点情报站”,全省600多位主流媒体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螳螂有趣的名称(青未了螳螂的有趣见闻)(5)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