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金银货币如何进入流通(古代金银钱币金银含量浅析)

我国古代金银钱币,就至今出土和被发现的情况来看,其品种、类别、数量较多。在钱币面文方面,有历代的年号钱、厌胜钱、吉语钱、花钱;在币值方面,有小平钱、折二、折三至折十各种不同形态的大小钱。金银币的材质当然都是以金银为主,但这些金银币的金银含量却各有不同,也较为复杂。下面就金银币材质含量来做一些粗略的分析和探讨:

古代金银货币如何进入流通(古代金银钱币金银含量浅析)(1)

  一、纯金币含金量95%以上。如五台山大量出土的佛像“淳化元宝”金钱,经化验含金量为96%;陕西咸阳路家坡村发现的陈爰金钣,含金为96%;咸阳市源下出土的金“五铢”,含金量为95%。这类纯金币较少,所以出土量也不多。   二、金币含金量在50%~70%之间。这种金币中有少量铜等元素在内形成合金,材质强度高,耐磨性能好。当时我国和外国及少数民族地区,多数采用此种含金材质铸造金币。1983年,甘肃清水县收集到宋徽宗时代的“宣和通宝”金币,经化验含金量为70%。1988年元月,浙江省衢县安仁乡农民在开荒时,挖到一枚北宋太平兴国年间铸造的“太平通宝”金钱,重量4.3克,含金量72%,并含有少量银。曾有古泉收藏家对唐代的金“开元通宝”进行过扫描测试,测出其含金量为69.31%,含银为4.4%,含铜为26%左右。这种材质制造的金币,有较好的金黄色光泽,并有较好的耐磨性,能适应长期保存和使用。   三、金银币含金银量不固定。一般金含量不太高,含金往往为30%以下,但为了增加钱币的光泽和身价,有时在材料中加入20%~70%的银,成为金银币。此种钱币虽金黄色稍淡,但材质细腻,铸造出的钱币光亮柔和。   四、镏金币是古代金银钱币中最常见的一种表金钱币。由于镏金钱币制造中,贵重金属耗用不多,成本低,制作较多,因而现在存在数量也不少。镏金钱和普通流通钱币易相混合,造成鱼龙混杂、使用不便的局面,历史载:“南朝时(公元420-589年),民俗尚奢华,多以金钱作为馈赠礼物。绅士吕僧珍生子,其友人宋季雅以一千枚金钱作为礼品祝贺,看门人误以为一千枚普通钱币,对其十分傲慢,不予通报。吕僧珍知其友宋某一贯做事谨慎礼貌,乃打开钱袋方知全是金钱,连忙赔礼。”这个故事可以让我们看到另一方面,一千枚金钱可能都是镏金钱币。如果全是金钱,这个礼也太重了,以金钱每枚重十克计,一千枚等于一万克,一万克等于古代二十斤,一次祝人生子的贺礼竟用二十斤黄金,再奢华也不会奢华到这地步。如果全用的是镏金币倒也恰如其分。因而可以认为当时用的是镏金币。   五、纯银制作的钱币存世不少,近年来时有出土和发现,因银质地柔软,不耐磨,故钱币易磨损,但其优点是:纯银币不生锈不易氧化。纯银币的含银量一般在98%以上。历史上很多名品、珍品古币因本身为银质,故而得以长期保存。   六、银币。在银中掺入少量铜等金属,能使银的材质强度、硬度及耐磨性均能有所提高。但其他的金属加入量过多,则影响银币的纯度和品位。银元币中一般应保证含银量在80%以上,低于80%即被认为是劣币。银古钱币不受此限制,含银量70%的材料,制造的古银币也很美观,此种材料不但表面光泽好,可加工性能也好,少数民族的饰品大多用此种材料,所以又称为“藏银”。   七、低含量银币。一般低含量银币中,含银量在5%-30%左右。银在钱币中存在的原因:一部分为原材料中无意带进,也有一些属于寺庙拜佛还愿,特地加入的金银。但也有少数为了增加钱币的表面光亮度,提高铸造钱币的质量而加入少量的银。如元代的“大定通宝”,在加银铸造后的质量有了很大的改善。   八、镀银币。是指在普通钱币上镀一层银。另有一种突出部位镀银法,即以一般钱币的钱面或钱背,在单面镀以重银,将其称之为“银面”或“银背”钱,此法不多见。镀银币常和镏金币一起,作为民间婚庆喜事之用。也有把镀银币当冥币,用作陪葬品,随死者一起埋入地下。   目前存世较多的有镀金币和含量较低的金银币(又称隐性金银币)。镏金币很容易辨认,我们在自己收藏的钱币中,有时会发现有些钱的表面呈黄色,或紫红色,特别光亮,这种大多数为镏金钱币。如“半两”钱币中,就经常有镏金币。其他在“大泉五十”及“货布”钱中,也有可能发现镏金币。至于隐性含金银币虽然存在较多,但一般无法目测辨认,只能通过电子扫描,或化学元素分析,才知道其材质元素含量的真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