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仪的解析(关于两仪的学习整理)

两仪

哲学概念

两仪,在中国古典哲学中指的是"阴阳",主要为黑白双色,乃大道之本。天地初开,一切皆为混沌,是为无极,无极生太极,太极生两仪,两仪为阴阳。

《易经》:"易有太极,始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

两仪在《易经》中指阴(- -)阳(-)。

两仪的解析(关于两仪的学习整理)(1)

图片来源于网络

关于"两仪"之说,综合历代易学家的理论,计有八说:一说为阴阳,一说为天地,一说为奇偶,一说为刚柔,一说为玄黄,一说为乾坤,一说为春秋,一说为不变与变。但通常都是指阴阳。

基本概念

《淮南子·天文训》讲天地的起源和演化问题,认为天地未分以前,混沌既分之后,轻清者上升为天,重浊者凝结为地;天为阳气,地为阴气,二气相互作用,产生万物。可见,阴阳是物质存在的两种基本状态,在不断运动的过程中相互转化。古人认为阴阳二气是宏观物质形成的基础。

无极是空,太极是圆,两仪是黑白,四象是老阴少阳老阳少阴。至此,道生一,无极变太极;一生二,太极变两仪;二生三,两仪变四象;三生万物,四象旋转,世界诞生。八卦,正如其名,是对宇宙后续变化的推演。

《易·系辞上》:"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

孔颖达疏:"不言天地而言两仪者,指其物体;下与四象(金、火、水、木)相对,故曰两仪,谓两体容仪也。"

《吕氏春秋·大乐》:"太一出~~,~~出阴阳。"

《晋书·挚虞传》:"考步两仪,则天地无所隐其情;准正三辰,则悬象无所容其谬。"

元王实甫《西厢记》第五本第三折:"当日三才始判,两仪初分;乾坤:清者为乾,浊者为坤,人在中间相混。"

南朝刘勰《文心雕龙》:"仰观吐曜,俯察含章,高卑定位,故两仪生矣。"

两仪解析

阴、阳两字的古义是背日和向日,起初并无任何哲学内涵。

阴,《说文解字》曰:"暗也,水之南、山之北也",《说文系传》 曰:"山北水南,日所不及"。

阳,《说文解字》曰:"高明也。"《说文解字义证》:"高明也,对阴言也。"

阴阳学说原自中国古人的自然观,古时的人从生活中各种对立又相联的大自然现象,如天地、日月、昼夜、寒暑、男女、上下等,以哲学的思维方式,归纳出"阴阳"的概念,它是一种相对的而非绝对的概念。早至春秋时代的易传以及老子的道德经都有提到阴阳。阴阳理论已经渗透到中国传统文化的方方面面,包括宗教、哲学、历法、中医、书法、建筑、堪舆、占卜等。

阴阳哲学

阴阳是"对立统一或矛盾关系"的一种划分或细分,两者是种属关系。中国的传统学术中,有所谓"孤阴不生,独阳不长"及"无阳则阴无以生,无阴则阳无以化"的观念。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

两者互相对立:万物皆有其互相对立的特性。如热为阳,寒为阴;天为阳,地为阴,说明了宇宙间所有事物皆对立存在。然这种相对特性并非绝对,而是相对。如上为阳,下为阴,平地相对于山峰,山峰为阳,平地为阴;但平地若相对于地底,则平地属阳、地底属阴,可见阴阳的相对性关系。

两者相互依靠、转化、消长:阴阳存在着互根互依,互相转化的关系,阴中有阳,阳中有阴,任何一方都不可能离开另一方单独存在,因彼此的消长,阴阳可以变化出许多不同的现象分类。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