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述孔子的仁礼学说(孔子学说的仁)

对于子夏之学,我一直有一种感觉,可操作性强。对于很多孔子讲过的内容,到了子夏这儿,经他一讲,学生们更容易掌握具体的学习方法,这应该并不是一件坏事吧,但是也正因为如此,才会被荀子批评为“贱儒”。但是在我看来不管是高贵还是低贱,有实际效能才是更主要的,也就是说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论语.子张篇》第六章记载了子夏对“仁”的解读,我觉得更让人容易践行。其原文是: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简述孔子的仁礼学说(孔子学说的仁)(1)

本章异议比较大的就是对“笃志”的理解,一种看法认为“志”在这里是记识的意思,“博学而笃志”的意思就是学识渊博而且记得很牢固,这种理解可以说是对上一章子夏对“好学”理解的延续。另外一种看法则认为所谓“笃志”就是笃守志向的意思,朱熹、钱穆都执 这种意见。

简述孔子的仁礼学说(孔子学说的仁)(2)

“切问”和“近思”都关注一点,就是与自身密切相关的事,不论是问还是思,都应该从与自己息息相关的事入手。如果总是问、思与自身无关或比较遥远的事物,恐怕很难持之以恒。

简述孔子的仁礼学说(孔子学说的仁)(3)

本章的译文是,子夏说:“博学而且能笃守志向,就与切身有关的事物能提出疑问并且能深入去思考,仁就在其中了。”

简述孔子的仁礼学说(孔子学说的仁)(4)

之所以将“笃志”与“博学”放在一起,朱熹引用了程颐夫子的注释“学不博则不能守约,志不笃则不能力行”,但是博学与守约感觉并不存在因果关系,而笃志确实是力行不缀的前提。另外,博学决不能滥学,庄子的名言“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换一个角度去理解,人的能力、精力乃至生命都是有限的,但是笃其志,有了明确的志向,就有了努力学习的方向,应该有重点的、有方向的去博学。也就是说正是因为笃志才为博学划定了有操作性的努力范围。

简述孔子的仁礼学说(孔子学说的仁)(5)

苏轼对于本章有这样一句注释“泛问远思,则劳而无功”,脱离实际的空中楼阁,其结果必然是劳而无功。只有近思才可能切问,也就是说近思是切问的前提,而切问是近思的延展,正如孔夫子所说的“学而不思而惘,思而不学则殆”。但是孔老夫子的话可以肯定的说,没有子夏的解读更容易让人去践行。也许只是因为我境界不够,才会有这种感觉。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