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业必读生存指南(创业公司在找到PMF前的生存之道)

通常我们在看传统公司时,是这样观察的:对于生产力的定义是“有多少人可以做多少事”;这是从劳力密集产业依赖人来操作机器,从而产生价值而来。

所以当你踏进一个公司,你通常会看到两种景象:

办公室很华丽、人很多、颜色很鲜艳;

办公室很普通、看起来旧旧的、颜色很单调。

以中小企业为主的传统行业公司,很多长得像1;但这没什么不好。因为办公环境只是企业文化的其中一环而已。

但不要误会,不是传统公司就不会出现1。稍微有点规模的公司,无论是传统公司或是创业公司中,我们都常常可以看见;这些公司通常拥有相对多的资源,可以用来装饰办公环境。

因为很多人其实是以第一印象来认识公司,所以有不少公司会把资源分配到如何整理“门面”上面。

创业必读生存指南(创业公司在找到PMF前的生存之道)(1)

创业公司看的是能创造出什么价值

对于新兴的企业,特别是创业公司(startups),大家看生产力的定义是不一样的,通常看的是“到底能创造出什么价值”。

这里的关键,在于传统公司看的是“做多少事”,后者则是“创造出什么价值”,这跟两者的定位不一样。

传统的公司可能是已经成熟的公司(well-established),当公司的基础架构在一个相对稳定的商业模式下,生产活动也自然相对稳定、单调,一切都在标准作业流程(SOP)中进行;因为有了固定轨道,所以你很难在一个传统的公司看到“脱轨”的状态。

这件事有好有坏。成熟的公司看重的是“稳定”,因为他们需要持续性的成长;但持续、稳定也通常容易落入“常轨”。事情一旦落入常轨,就有一定的运行规则,很难突破。

创业必读生存指南(创业公司在找到PMF前的生存之道)(2)

创业公司需要的是经常脱轨

但是对于创业公司来说,经常“脱轨”(out-of-box)是很重要的。

特别对于一个尚未找到PMF之前的创业公司,“脱轨”是常态;因为你必须不断尝试,直到使用者接受你的设计与价值主张。如果创业公司都不脱轨、只追求“面面俱到”,那么就危险了。

为何提到PMF呢?什么又是PMF?

创业必读生存指南(创业公司在找到PMF前的生存之道)(3)

PMF就是“Product Market Fit”,指的是市场已经接受你的产品与价值主张。

简言之,PMF就代表“这生意能做了”。通常我们会从产品的营运曲线上来看,当“量”出现(使用者大量增加、营收突然激增等)、而且持续往上成长的时候,也就是代表找到PMF了。

在一家相对资源少的创业公司里,每一分钱都可能是救命仙丹。事实上,创业公司讲究的是资源分配的艺术,而不是产品到底有多好。

一家创业公司通常如果在一两年内还没有找到PMF,就会开始转型(pivot)、或是打包回家;所以我们常会听到一句话:“99%的创业公司都会失败”。

我们来假设一种情况:假如你是一家创业公司的创始人,手上只有100元的资金。

当你手上有100元时,把一切都准备妥当,基础建设(核心团队、设备等)花掉了20元,后续每个月要花5元;那么,你的创业公司什么时候会烧光手上的钱呢?

我们来算算数学,公式是:

20 5 * n = 100

n = (100–20) / 5 = 16

答案是,你只有16个月的时间。

每个月的5元,只是日常营运的必要支出,也就是现有团队的薪资;所以超过日常营运的支出,都会影响这家创业公司的存活时间。

创业必读生存指南(创业公司在找到PMF前的生存之道)(4)

创业公司是资源分配的艺术

这时候,我们要回到一开始提到的命题:创业公司是资源分配的艺术。

如果是你,会把钱花在哪里? (括号后是一般人常忽略的另一层意义)

因为很多事想做,我们应该分工最有效率,我要花钱找5个人。

(每个月要多花5元,烧钱速度加倍;在不再继续找人加入的前提下,最多只能撑8个月)

我要花钱把办公室弄漂亮一点。

(公司缩短3个月寿命)

我要花钱营销。

(公司缩短5个月寿命)

我要尽快找到初期使用者验证。

(不花钱,对公司寿命没有影响)

谈到花钱,我们有太多理由可以解释为何需要花钱;最常见的说法是“我需要有营销预算,才有办法让产品成长”。

但是如果谈到不花钱,很多人就束手无策了。究其原因,很多人其实是不懂得“如何有效花钱”,而不是“不会花钱”。

再回到PMF的话题上。我们会发现对于一家创业公司而言,最重要的是尽快找到PMF;因为找到PMF等于是找到赚钱的方法、找到持续的营收,也就是可以让创业公司继续存活的活水。

所以, 花钱营销、把办公室弄漂亮、增加团队人数并不是错,而是必须在适当时机才做。

如果PMF是找到赚钱的活水,那么我们会宁可在找到赚钱的方法后,才来思考这些花钱的问题,否则只会提早让自己的创业公司夭折。

正如Paul Graham曾经说过:

When people visit your startup, they should be surprised how few people you have. A visitor who walks around and is impressed by the magnitude of your operation is implicitly saying "Did it really take all these people to make that crappy product?"

(大意)当人家走进你的公司时,绕了公司一圈后,很多人常会提出疑问“你们真的需要这么多人做这样一个产品吗?”

创业必读生存指南(创业公司在找到PMF前的生存之道)(5)

不是加人才会有效率

如果问一个工程师,“再加三个人,这个专案需要的时间可以从三个月缩到到一个月吗?”

得到的答案有99%的可能是“No”。

因为在一个公司组织里,往往员工人数与效率是成反比的。这个道理很简单:开一个30分钟的会议找了10个人进去,每个人可能就浪费了30分钟。

在会议室里,大部分的时间是单向接收信息的空转状态,失去的则是这些人在空转时可能创造的其他价值,也就是机会成本;而“沟通成本”确实是很多公司忽略的一项重要成本。

我曾经呆过的一家公司,当时的CEO想的是“明年营收要成长一倍,所以我们要多租两个办公室,因应员工人数的成长”;而我很残忍的打破了CEO的这个想法。最后的结果是:人员只增加4人,年度营收成长85%。

再回到一开始的话题:办公室。

办公室一定要光鲜亮丽,才能吸引人吗?是的,对于许多人的第一印象是如此,对于某些人更是如此;像是媒体记者、初次见面的投资人、前来面试的面试者等。

上述的目的,是绝大多数人把资源分配在办公室装潢的一部份原因,更多人相信从空间解放做起,员工会更有向心力;这些是另一个话题,我不置可否。

那么,找100个人真的会比50个人做的事多吗?请姑且相信我:绝对是。

如果我们专注的是“做多少事”,那么找100个人做的事情,绝对会比50个人多;虽然在公司管理的实务里,很多人找更多人来,不见得是做更多事,而只是把自己不想做的事情丢给新的同事做,求个心安而已。

如果我们着重的是“产生多少价值”,那么100个人真的可以比50个人创造出更大的价值吗?这就非常难说得准了。

但是,如果我们用每个人创造出多少“产值”的角度来看,在公司的商业模式、产品不变的情况下,我们可能会发现,当员工人数100个人时的人均产值,可能比50个员工时更低。

创业必读生存指南(创业公司在找到PMF前的生存之道)(6)

不要简单粗暴

架构在网络这条高速公路上的创业公司,讲求的是智慧密集,而非劳力密集。

并非所有的事情都适合“简单粗暴”。我其实对这几个字非常感冒:如果花钱可以简单粗暴,那么也应该是阔少爷的行径;如果打造一个产品可以简单粗暴,使用者对你也会极其简单粗暴。

同样的道理,创业公司(特别是)在找到PMF前,对于花钱绝对不能简单粗暴,而是精打细算。

再呼应一下Paul Graham的说法,如果走进一个公司,大家问的是“你们公司才二三十个人也可以做出这样的产品?”,那么你就离成功不远了。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