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

在介绍实验之前,先介绍一个词:“习得性无助”。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塞利格曼,的著名实验。

他们将狗关进笼子,在刺耳的蜂鸣声响起时,会给铁笼通电,狗狗自然无处躲藏,逃避不了电击的刺痛。经过多次实验后,在给电击前,把笼门打开,此时狗不但不逃,而是不等电击出现,就倒地呻吟和颤抖。

原本可以凭借本能逃跑的狗狗,却因内心的恐惧,绝望地等待痛苦的到来。

看着文字,都会心疼这只狗狗所承受的伤害,可我们的孩子每天都在承受这些。

  • 习得性无助是指:因为重复的失败或惩罚,而造成的听任摆布的行为;
  • 习得性无助是指:通过学习形成的一种,对现实的无望、和无可奈何的行为、心理状态。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1)

一、孩子对学习没有兴趣,先从父母自身找原因

1、没有一个人是愿意学习的,尤其是面对枯燥的书本

孩子在来到这个世界,每一天都是在学习的,他们通过父母的表情反馈,知道自己做的事情是否对错、模仿父母的行为,完成自身转换,但这些都是在日常生活中,或是在游戏中进行,孩子当然有兴趣。

但面对枯燥的书本,这是一种主动进取的过程,里边的文字桀骜难懂,还需要背诵理解,一点都不轻松,孩子肯定是不愿意学习的。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2)

试问我们成人,如果在不考虑外界因素的情况下,你愿意刷一个小时抖音,还是研究一个小时学术报告呢?惰性是人的本性,没有一个人是愿意主动学习的。

之所以把这点放在最前面说,是因为,当我们明白了这点,也许就会换个角度看问题,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时,也许会多些耐心。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3)

2、我们是不是太注重结果了,才把孩子逼入了“绝境”

学习本来就是枯燥无味的,可孩子还要面对家长无止境的指责,那孩子和笼中的狗狗,又有何区别呢?如此可怜,可我们却不自知。

当然,这里面还有另外一点因素,有时候我们太高估我们的孩子了。孩子的理解能力、认知能力,是随着大脑发育、社会经验等等,一同进步的。我们认为很简单的,可孩子怎么也不会,于是我们怒火攻心、肾上腺激素飙升,这也许正是“一写作业,鸡飞狗跳”的原因吧。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4)

其实孩子的发展,都是有其自身规律的,有的孩子确实逻辑思维差点,比如我,“举一反三”的数学,简直就是我的“魔咒”;有的孩子语言表达能力强些,还比如我,喜欢写一点感悟、喜欢做一些手工。有时候,我们对孩子的关注太轻,对孩子的耐心太少,忽视这些旁的因素,只注重结果。

于是父母生气,孩子伤心,在多次失败或惩罚,对现实的无可奈何,孩子出现了“习得性无助”,所以孩子一边写作业,一边拖拖拉拉,一边不用心敷衍。有时,不是孩子有多不堪,而是父母有多不尽责。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5)

二、面对不爱学习的孩子,小猫实验告诉我们该怎么做

在介绍小猫实验前,同样介绍一个词:“反应联系”。

这是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的“饿猫密笼实验”。

他们将一只小猫关进笼内,将一条鱼放在笼外,猫在笼中乱撞,无意中碰触机关打开笼门,实验者记下了时间。

第二次在将小猫关进笼内,小猫所用时间减少,直至摒弃所有无效动作,直接碰触按钮,打开笼门。

反应联系是指:当获取成功时,会记下这些刺激反应,慢慢排除不正确的。

对待孩子,我们也应该用这种方式。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6)

1、鼓励是反应联系中,加强对的一面

理学家威廉·詹姆斯曾说:“人性最深切的渴望,就是获得他人的赞赏。”

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犹如无根的浮萍,唯一依赖的也只有父母,孩子也更希望获得父母的认可和鼓励,这种鼓励是孩子信心的来源,也是以后学习的驱动力。

其实我们多数父母做的并不好,总是盯着孩子的缺点不放,以至于掩盖了孩子本来的优点。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7)

在教育中,我们总说一句话,试着把“不”字去掉。

“你这个字写的不行”改为:你字写的很好,尤其是“口”,写的字正方圆;

“你这道题做的不对”改为:你的想法很好,但如果这样算,可能更节省时间。

即便整篇文字惨不忍睹又如何,在强调的作用下,刺激反应,慢慢排除不正确的,加强对的认知,只是时间问题。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8)

2、润物细无声的改变,比要求、训斥更能达到目的

其实孩子的成绩,和学习习惯、学习兴趣、掌握的学习方法密不可分。想要提高孩子的成绩,也需从这3点入手。

在这里提出一个概念:“微习惯”。

樊登老师也曾提出“五分钟概念”,给自己定个小目标,想减肥每天坚持5分钟、想读书每天坚持5分钟。习惯养成,我们会不自觉加长这5分钟。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9)

给孩子定目标意是如此,面对一写作业,就开始各种小动作的孩子,我们不妨跟孩子达成协议,每天坚持10分钟,全神贯注在写作业上,帮孩子屏除杂念。当习惯养成、掌握方法时,10分钟也会无限延长。

其实微习惯就是,把大目标切割成,力所能及、容易达到的小目标,教会方式方法时,也培养的孩子的成就感,在加上父母鼓励的话语,孩子想学习不好都难。

一只猫和一只狗看孩子(一只猫一条狗的实验)(10)

结语:

孩子学习的目的是什么?

是为了考试成绩?还是为了父母的期望?其实都不是。

是在为自己学本领。

  • 学习数学,当解开一道题,满满的成就感,成为挑战自我、超越自我的内在驱动力;
  • 学习语文,是为了让自己,加快对事物的认知、是多一些文化底蕴、是多一些内涵,而这些都是以后,社会竞争力的强大后盾。
  • 学习英语,是为了让自己了解更广阔的世界。如果身边有外国朋友,不妨介绍给孩子,我想会有质的飞跃。

其实孩子成长的过程,最好的境界是“自我驱动力”的形成,在没有形成有利的良性循环时,不妨先把成绩放一放,从生活习惯、培养学习兴趣入手,物极必反、多点耐心,每天都在进步的孩子,总有一天会像小猫一样,出乎我们的意料。


关注@萱萱妈xxm,让我们和孩子共同成长。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权删!

↓↓↓点击“了解更多”查看更多文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