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生最值得看的历史大剧(聚焦国剧60年那些)

一生最值得看的历史大剧(聚焦国剧60年那些)(1)

策划体娱文创部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王梅竹

一家人围在一起看电视,是许多人脑海里温馨的家庭画面。正如火如荼的俄罗斯世界杯,黑白马赛克的比赛用球叫“电视之星18”,意在致敬黑白电视时代。不过对中国人来说,除了看一看四年一次的世界杯,更长久的陪伴是电视剧。

电视剧就像是一位老朋友,陪伴着一代代人的成长,它是观照生活的镜像,它是社会话题的制造者,它是过往时光的留声机,它承载着人们的家庭记忆、童年记忆、青春记忆。

站在2018的年中回望,拨开如浩瀚星河的电视剧作品,追溯到1958年中国第一部电视剧《一口菜饼子》诞生,人们发现中国电视剧已经悄然走过了蓬勃发展的六十载征程。

六十年一甲子。都说岁月如歌,从某种意义上来说,称呼“岁月如剧”也并不为过。

如果你是70后,一定对《红楼梦》《渴望》播出时的盛况记忆犹新;如果你是80后,会和小伙伴们追过《神雕侠侣》等金庸武侠片以及《还珠格格》等琼瑶剧;如果你是90后,可能没少被《家有儿女》《武林外传》的幽默逗乐过;如果你是00后,对《琅琊榜》《甄嬛传》应该不陌生吧。

当然,不管你是哪个年龄段,都不会错过重播超过3000次的《西游记》。

电视剧里的衣食住行,记录着生活的进步;电视剧里的新观念新理念,折射着社会思潮的变迁。不仅如此,电视剧本身就反映着时代变革,从重教化轻娱乐到寓教于乐,从大众化到分众化,从全民守着电视机等开播到随时随地拿起手机看点播……未来,电视剧的脚步会走向何方?

本期《河之洲》聚焦“国剧60年”,从剧作和创作者两个维度,为读者展现中国电视剧走过的六十载春华秋实。

见证者说:电视剧里的中原风

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王梅竹

核心提示|

回首中国电视剧事业的60年征程,从萌芽、起步再到成熟、变革,每一部经典作品的背后都凝结着创作者的思考和探索。连日来,大河报·大河客户端专访到4位不同时期的著名电视剧导演,他们是中国电视剧发展的河南见证者,通过他们的回忆和梳理,我们从中不仅能感受到中国电视剧发展历程的波澜壮阔,亦能触摸作品背影里的时代脉动。

一生最值得看的历史大剧(聚焦国剧60年那些)(2)

康征:河南拍的电视剧有自己的风格

“当时大家都是瞄着电视剧去的,因为说起来电影、广播剧、电视剧,电视剧总是排在最后,所以都想有条件后能拍出些好作品。”回忆半个世纪前的时光,79岁的康征眼神里透着少年的激情。他从上戏1963届戏文系毕业后,被分配到中央电视台文艺部戏剧组任编辑,负责串联词撰写,和后来电视剧《红楼梦》的导演王扶林、《西游记》的导演杨洁是同事。

1977年,老家是开封的康征回到河南,两年后拍摄了河南第一部电视剧《约会》。时任河南台文艺组副组长的康征把沙叶新的独幕剧《约会》改成了蒙太奇式的电影手法,还约来电影学院摄影系毕业的路振隆和省话剧团老演员庞建民共同担纲导演,“当时拍得很慢,45分钟时长拍了20多天,老怕搞砸了,很认真,但技术上不成熟”。

20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的电视剧与文学豫军互动频繁,李凖、二月河、李佩甫等著名河南作家的部分作品被搬上荧屏。康征说:“上世纪八九十年代,河南拍的电视剧在全国有着广泛影响,初步形成了自己的风格,一听音乐、台词就知道是河南的,地方色彩很强,形成了中原风。”

拍摄改编自李凖小说的《黄河东流去》时,李凖说的那句“我是按人来写的”对康征启发很大,并在作品中践行。“拍摄要跳出过去的桎梏,不能‘恶则无一不恶,美则无一不美’,塑造人物时,除了描写人物的共性,还要强调人物的个性。”

如今,79岁的康征依然关注着电视剧事业的发展,他说,在高产量的同时也要高质量,“让史实错误、错别字在荧屏少见一些,要警惕‘一窝蜂’的跟风现象,不能谍战火了就满屏特务”。

一生最值得看的历史大剧(聚焦国剧60年那些)(3)

都晓:生活是源泉文学是阳光雨露

上世纪90年代,26岁的都晓从体育记者转行当电视剧导演,执导的李佩甫作品《颍河故事》在1993年热播,他在28岁就拿了“飞天奖”。

不是科班出身,在都晓看来不是问题,“首先要有想法、有办法,经验是通过办法做到的,做了才有经验,电视剧要大胆干,每个人都会从自身成长去对现实进行阐释,有想法就要表达出来”。

都晓自认为是写作型导演,是拿电视剧在写作,他通过上世纪90年代的几部戏把中国农村的全貌以河南为载体展现了出来。1998年,他还创造了《红蜘蛛》纪实类系列电视剧的模式。

“上世纪90年代影视剧有一种现实追求,所反映的不同时期的人物,老百姓都能对上号,看后心里会说:这不是咱们村的谁吗?”20多年过去,至今还有老观众见到都晓会探讨剧中人物。21世纪之后,功夫这张河南传统文化名片被他握在手中,先后拍了《少林寺传奇》《聪明小空空》等。

不过,都晓依然坚持现实主义的创作理念,他强调真功夫,没有之前武侠片里的飞檐走壁、花里胡哨,“少林功夫的精髓是哲学思想,希望能让观众可信、可学、可悟”。

都晓认为,影视剧是以文学为基础的,“生活是源泉,文学是阳光雨露,如果没有文学滋润,影视会很干瘪”。

一生最值得看的历史大剧(聚焦国剧60年那些)(4)

张惠民:儿童剧要好玩好看有意思

中国电视剧走过60年,儿童题材的电视剧并不多,但2004年“横空出世”的《快乐星球》称得上是现象级作品。14年过去,《快乐星球》仍然在央视少儿频道重播,电影版《快乐星球之三十六号》也将在6月30日在全国上映,证明了这部儿童科幻剧的生命力所在。

坐在郑州快乐星球拍摄基地内的树荫下,张惠民指着不远处说,这里曾竖立着“绝不当电视垃圾的制造者”大型标语牌,“从最初我们的宗旨就是要做好玩、好看、有意思的儿童剧,承诺要拍出一部十年以后还有播出价值的东西。事实证明,我们做到了”。

20世纪80年代,从上戏毕业的张惠民踏入电视剧行业,先后拍摄了《乡党委书记》《生死较量》《越活越明白》等。2002年,央视找到张惠民,希望拍摄一部儿童剧,虽然播出平台档期紧,但他坚持慢工出细活,光剧本打磨就用了一年多时间。最后的创作灵感,是从全国邀请的30余位编剧、儿童作家,历时两个月时间不断“头脑风暴”才产生。“有人提到说小孩喜欢看电视,就让他们钻到电视里面,我想现在是互联网时代,想法不妨再大胆一些,让孩子钻到电脑里面,进入另外一个星球上去。”

如何准确把握儿童心理?张惠民说,小演员便是他们的创作源泉,主创团队和小演员们共同生活,去观察他们的生活和兴趣点,作品粗剪出来后会让孩子们当评委打分,如果不够动人,会重拍。第一部为挑选演员,导演团队兵分三路,到郑州各个学校看了两万多个学生,才从里面寻找到符合角色形象的学生。

儿童题材电视剧产量一直偏低,张惠民分析说,儿童剧行业存在“有行业没产业”的问题,“投资少,影响小,市场份额也小,不像成人电视剧投资多,受众广,儿童剧只限于某一个儿童阶段。适合儿童剧拍摄的文学作品也不多,儿童剧的专业编剧不多,加上儿童剧需要现培养演员,拍摄周期长,综合因素造成了儿童剧产量低的现状。”

一生最值得看的历史大剧(聚焦国剧60年那些)(5)

林柯:电视剧不是快餐速食

最近,由陈坤、万茜主演的年代谍战剧《脱身》正在热播,这是河南导演林柯执导的又一部力作。6年前,通过由黄渤主演的《民兵葛二蛋》,观众第一次认识了新锐导演林柯。

林柯的父亲做过导演、编剧,从小耳濡目染的他,后来进入河南省话剧团学员班,开始了舞台剧生涯。2002年,由他主演的河南第一部小剧场话剧《福兮祸兮》荣获多个奖项。多年磨砺之后,著名导演沈好放在筹备电视剧《任长霞》时,与任长霞有较多接触的林柯提供了一些建议,进而在该剧中担任副导演。随后,林柯一连跟随沈好放拍了《下南洋》等多部作品。

多年来马不停蹄地拍摄,想放慢节奏的林柯短暂回归演戏,有次拍了曾执导《冲出亚马逊》的著名导演宋业明的戏后,宋导主动推荐林柯接拍了一部谍战戏任B组导演。紧接着《民兵葛二蛋》投资方找到他合作,“黄渤是我特别喜欢的演员,经过这么多年的积累,拍戏很顺畅,大家合作得愉快,在黄渤带动下,演员的劲头都很足”。

谈到对最近几年来的影视行业的感受,林柯说:“我们也在经历大的时代变化,资本进来之后,我们也是被裹挟着走,但如果坚守,便不会被卷进去淹没掉。”

林柯有一套自己的接戏标准,“看人物的性格魅力能否吸引我,因为好戏还要靠人物,不是故事多么紧凑多么花哨,有些剧很玄乎,但人物没立起来,观众还是记不住。”虽然已经获得业内肯定,但为人低调的林柯却不为广大观众熟悉,“让我聊剧本、聊戏都没问题,最怕台上采访,真正的导演是靠作品说话,我不想参加社会活动比拍戏还多,有时间了还不如静下心来看看书。”

几天前,林柯参加了一次中国电视剧60年的论坛,著名编剧刘和平提出“我们应该慢下来”,他深以为然,“做文化真的是需要保持清醒,虽然身处快节奏的时代,但不是几个月写个剧本就能成爆款,电视剧不是快餐速食的产品,要倾注时间、精力和爱在里边。”(邵艳艳对本文亦有贡献)

一生最值得看的历史大剧(聚焦国剧60年那些)(6)

岁月如剧,那些用“剧中人”构建起的“中国故事”余味悠长

策划体娱文创部执行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 张丛博 实习生 王梅竹

核心提示丨

一甲子岁月如剧。从诞生于1958年的中国第一部家庭伦理剧《一口菜饼子》算起,至2018年,中国电视剧已经60岁了。

有人说,中国电视剧走过的60年,既是一部中国社会变迁的影像巨著,又是一幅当代中国社会市井风貌的“清明上河图”。的确,在波澜壮阔的时代潮流之下,每个时代的电视剧都有着鲜明的时代特色,并映射出一幅国人的心灵画卷。

从无到有,从单本剧到连续剧,从电视荧屏到互联网移动端……60载筚路蓝缕,国剧市场可谓车载斗量,但那些经典电视剧战胜了时间的风霜,至今散发出永恒的光芒。回望国剧走过的60年,大河报·大河客户端记者带你一起来回味陈晓旭饰的林黛玉、张凯丽饰的刘慧芳、葛优饰的李冬宝、陈宝国饰的白景琦、李幼斌饰的李云龙等经典荧屏人物,重温国剧陪伴几代人走过的时光。

20世纪50~70年代

直播电视单本剧重教化轻娱乐

中国电视剧和电视事业的诞生几乎同步。1958年,有着“华夏第一屏”之称的北京牌黑白电视机面世。1958年5月1日,北京电视台开播。一个多月后的6月15日,北京电视台播出了家庭伦理剧《一口菜饼子》,成为中国第一部电视剧。

该剧塑造了一个承受了生活重压,为救女儿而省下仅有的一口菜饼子,最后死在饥寒交迫之中的伟大母亲形象。初创时期的电视剧制作,采用的是“直播电视小戏”的方式,在演播室搭景,多机位拍摄,直接传达给观众,而且是单本剧。

1959年1月29日播出的《火人的故事》,讲述了朝鲜老者给三个朝鲜儿童讲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中攻占高地的英雄故事。而接下来《桃园女儿嫁窝谷》(1961年)、《绿林行》(1962年)、《焦裕禄》(1966年)等,都是类似风格,以正面典型人物作为作品主体,重视教化作用。

1973年,河南导演康征参与拍摄的《考场上的反修斗争》是中国电视史上第一部不采用直播而采用黑白录像设备录制的电视剧。1978年,由许欢子、蔡晓晴导演的《三家亲》是第一部彩色电视剧,也是中国第一部从室内到室外,实景拍摄的短篇电视剧。

此间较为典型的短篇电视剧还有《永不凋谢的红花》《凡人小事》《有一个青年》《新岸》《神圣的使命》等,这些电视剧的共同特点,便是紧贴生活,既揭露了丑恶,又展示了普通人心灵中美好的东西,艺术手法朴素、自然、生活化。

1983年以后,短篇电视剧渐入辉煌,数量大幅度增长。许多优秀作品突破了以往那种质朴的“小故事”的模式,视野更为开阔,艺术手法更为多样,对生活的挖掘更为深入。

20世纪80年代

电视连续剧诞生荧屏迎来“经典时代”

历经20多年的发展后,伴随着改革开放,电视剧终于在上世纪80年代迎来了“经典时代”。许多至今为观众津津乐道的经典作品,便是诞生在这一时期。

颇具划时代意义的是王扶林导演完成的第一部长篇电视剧《敌营十八年》,分成9集在1981年春节期间播出,反响极大。它是中国第一部电视连续剧,不仅从形式上完成了电视剧的基本要素,而且从情节构置、角色安排等方面,共同促成了一部真正娱乐与教化相结合的电视剧产生。与此同时,电视剧也从黑白向彩色制式转变,看电视成为一种时尚。

1983年,内地引进的第一部香港电视剧《大侠霍元甲》,播出时盛况空前,引发了武侠热潮,霍元甲、陈真迅速成为一代人的偶像。两年后,一部描写旧上海的《上海滩》再度流行,许文强的西装和围巾、冯程程的麻花辫等装束也成为年轻人仿效的对象。

从1985年开始,一大批高质量的电视剧开始出现。其中,首屈一指的就是名著改编系列。

采用特技拍摄的电视剧《西游记》于1986年播出,老少皆宜,造就了89.4%的收视率神话,至今重播超过3000次。1987年首播的央视版《红楼梦》由王扶林导演、周汝昌等多位红学家参与制作,被誉为“中国电视史上的绝妙篇章”。

同样堪称经典的作品还有许多。改编自老舍的同名长篇小说《四世同堂》,因其深刻的思想性和高度的文学性,成为当时社会舆论的中心话题;《济公》将民间故事里济困扶危的济公搬上荧屏,诙谐的小法术带给观众诸多乐趣,“鞋儿破,帽儿破,身上的袈裟破”的主题歌飘在大街小巷。

20世纪90年代

现实主义的黄金时代,题材百花齐放

上世纪90年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政策明确,电视剧的基调也悄然从“将经典搬上荧屏”演变为“向现实生活找题材”,宏大叙事成为边缘,掀起了“现实主义”浪潮。

开启这样一个新时代的标志,便是1990年电视连续剧《渴望》亮相。该剧开创性地以写实的视角直面现实,通过讲述几个年轻人复杂的爱情经历,揭示了人们对爱情、亲情、友情以及美好生活的渴望。

可以说,《渴望》的意义相当于《敌营十八年》,自此之后大众通俗电视剧成为主流。

这个时期的电视剧,不管从形式和内容上几乎都具有新的突破。1991年赵宝刚导演的《编辑部的故事》,是我国第一部电视系列喜剧,取材于社会生活中的种种热门话题,剧中的调侃、幽默、讽刺、戏谑,拓展了电视剧的美学品格。1994年的情景喜剧《我爱我家》,以幽默而又深刻的剧情及表演,被誉为“中国情景喜剧的里程碑”,至今看来依然有现实意义。

1993年的《北京人在纽约》颇具前瞻性地关注了出国热,并用个人奋斗史的形式折射了当时东西文化的碰撞。除此之外,《咱爸咱妈》《儿女情长》《牵手》等也都反映着上世纪90年代中国人的精神面貌。

1996年首播的历史题材古装剧《宰相刘罗锅》开了中国内地历史剧戏说的先河。由河南作家二月河作品改编的电视剧《雍正王朝》等掀起了历史剧的热潮。与此同时,四大古典名著的电视剧拼图也终于圆满,央视版《水浒传》《三国演义》在尊重原著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好评如潮,是一代人成长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经典版本。

中国第一部青春偶像剧《将爱情进行到底》在1998年诞生。其实早在1996年播出的《校园先锋》亦是青春题材的经典作品,它在郑州一所中学拍摄,剧中主演李亚鹏、潘粤明后来都成为最早一批偶像剧演员,那句“我差点把你弄丢了”的台词后来不断被沿用。

值得一提的是,香港和台湾也输送了脍炙人口的作品。赵雅芝版《新白娘子传奇》是几代人的难忘回忆,而《射雕英雄传》《神雕侠侣》等金庸武侠剧、以《还珠格格》等为代表的琼瑶式言情剧也已经自成一类。

上世纪90年代仿佛是电视剧的实验场,刑侦剧、言情剧、家庭剧、历史剧、喜剧等类型百花齐放,创作者们不断拓展着大众化的叙事模式,客观上还实现了干预现实、教化民众的艺术职能,同时锻炼出了导演赵宝刚、郑晓龙及演员唐国强、张国立、陈道明等一批电视剧生力军。

21世纪以来

多元创造新格局,互联网开启新玩法

进入21世纪后,电视剧创作艺术日趋成熟,创作者们纷纷亮剑,造就了中国电视剧多元创造的新格局。

这个时期的大戏不断。2001年首播的郭宝昌作品《大宅门》,个人命运与民族历程交相呼应,大气磅礴。后来亦有《乔家大院》《闯关东》等反映家族历史的年代大戏。而胡玫的《汉武大帝》、李少红的《大明宫词》、张黎与刘和平的《大明王朝1566》则探索出了历史剧不同视角的表达方式。

抗战、军旅题材作品异军突起。2005年,李幼斌主演的主旋律作品《亮剑》,成就了李云龙这个非同寻常的荧屏人物形象。2007年,王宝强等主演的《士兵突击》讲述了农村出身的士兵许三多的成长历程,“不抛弃、不放弃”的精神深深触动观众。情景喜剧也有了新经典,《武林外传》、《家有儿女》《爱情公寓》等从不同维度探索出自己的幽默风格。2009年,孙红雷、姚晨主演的《潜伏》将谍战剧推向了高峰,自此成为市场受宠的类型。

随着80后、90后成为主要收视群体,一批青春剧反映着时代进程中的年轻人的理念和心态演变。一部《奋斗》在2007年火遍全国,新时代青年的情感与追求让人耳目一新,成熟独立的夏琳成为新一代女性的代表。五年之后的《北京爱情故事》,讲述了一群北漂年轻人面对情感、物质诱惑和现实所做出的选择。到了2017年《欢乐颂》对都市职场女性的群体刻画,也切中年轻人的时下心理,成为话题之作。

《媳妇的美好时代》《中国式离婚》《金婚》《激情燃烧的岁月》《父母爱情》《我的前半生》等婚姻、家庭题材作品也勾起人们对家庭关系与情感新问题的思考。

2012年,由网络小说改编的宫廷剧《甄嬛传》风头无两,掀起了国产剧的新风向,之后又出现了《琅琊榜》《芈月传》等古装大戏。当然,《步步惊心》等架空历史剧的出现在满足观众好奇心的同时,跟风之作频出值得警醒。反腐剧在21世纪初热闹几年后,历经十年沉寂,终于在2017年凭借《人民的名义》热播,创下近十年国产电视剧最高收视率的纪录。

近两年来,资本涌入影视业带来的“IP热”现象开始降温,过度依赖流量明星而忽视剧目质量的现象也引发行业反思,互联网的技术革新带来了网剧新形式……走过一甲子的国剧站在了新的起点上,电视剧制作和传播又将迎来新的变革时代。

听听经典电视剧的主创们怎么说——

《西游记》导演杨洁:我的电视剧生涯是从《西游记》开始的,又是以《西游记》终结的。我很遗憾,假如当初资金足够,这余下的故事能够一起拍完,那它就会成为一个完整的作品了;我也不遗憾,不管怎样,我的梦总算圆了,遗憾总是会有的,正如孙悟空说的:“天地本不全!”又何况一部《西游记》呢。

《北京人在纽约》导演郑晓龙:上世纪90年代初,我有了拍这部剧的想法。有半年时间,我去美国体验生活。那时候没钱,我甚至把我们的节目拿到国外去“发行”,推个小车,到各个音像店里推销,还不断被人轰出来。那段时间我组织了六次座谈会,和当地留学生、华人座谈,想了解在美华人的面貌。感谢这些鲜活的“海外生活”的经历。

《大明宫词》导演李少红:很多观众表示这是一部另类历史剧。做这部剧时,我们当时主要是考虑到,就是能够对历史有一种全新的演绎,而这种演绎我们还是从艺术的角度着手,找它的那种艺术感和这种审美的很现代、很时尚的一种,然后再加上古典的感觉。

《编辑部的故事》主演葛优:台词量实在是太大了。我每天回去后就背台词,特别头疼,是咬着牙挺过来的。拍这部剧,我印象最深的就是25集我们足足拍了半年,每天跟坐班一样。早上七八点的时候,会有班车来载我们去吃早点,拍到晚上再把我们送回去,从来不熬夜拍夜戏,而且我们周日还休息,不拍戏。

《渴望》主演李雪健:《渴望》播出时,我正在河南兰考拍摄《焦裕禄》。让我没想到的是,一部电视剧能在社会上引起那么大的影响。有人说,一部文化作品像是一颗原子弹。这两部作品让我知道了演员这个职业是崇高的,也能够为社会作出莫大的贡献。从此,我更加意识到演员身上的责任与担当,更加认真对待每一个角色、每一个人物。

《甄嬛传》主演孙俪:我曾经试过一件事情投入不同的心力去做,结果是截然不同的,所以知道做一件事情的努力有多重要。这部戏无论从角色个性还是剧本的完整度,都让我在表演上有新的体悟,以及进步的地方。

我喜欢这个角色,真心想为她付出,为角色做的每一件事都让我觉得很快乐,我觉得这就是演员的乐趣,可以在不同的戏、不同的角色当中找到不一样的自己。

《闯关东》编剧高满堂:一切鲜活生动的人物,都不是在咖啡厅里、空调房里、冰镇啤酒和法国红酒里诞生出来的。一切的意思、一切的想象都应该靠着坚实的土地,从大地上起飞。真正走下去,才会发现自己的无知和浅薄,发现一切想象力距离现实生活的差距实在太大了。我们的作家、艺术家常常太相信自己,但大聪明其实是在生活里。创作真的耍不得小聪明。

(资料来源:《中国电视剧60年大系·人物卷》)

近年我国电视剧通过备案公示数量

2013年 1040部

2014年 1082部

2015年 1150部

2016年 1221部

2017年 1180部

来源:大河客户端 编辑:徐华美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