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公路将美丽乡村串联)

来源:河南广电-映象网

映象网讯(记者 阮海峰)从通村入组向田间地头转变,从菜园果园向康养游园转变,从道路节点向观光景点转变,从县域创建向市域创建转变,从单一财政向社会投入转变,从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向乡村全面振兴转变。

2020年以来,焦作市全力推进“四好农村路”创建实现“六个转变”,截至目前,已完成“四好农村路”创建6782公里;同时,还累计完成路域环境整治拆除违建36万平方米,修建游园节点376个,安装公交港湾及站牌1366个,道路两侧绿化7万余亩。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公路将美丽乡村串联)(1)

全域“四好农村路”创建引领乡村振兴

映象网记者了解到,今年焦作有34.1公里农村路被命名为河南省“美丽农村路”,约占全省的三分之一,取得了十分显著的成效。目前,所属六个县市中孟州市已被命名为全国示范县,孟州市、沁阳市、武陟县、温县4县市已被命名为全省示范县,沁阳市、孟州市、修武县3县市创建为全省“万村通客车提质工程”示范县。

在国家、河南省开展示范县创建的基础上,焦作积极探索,先行先试,率先实施了以整个焦作市域为主体的全域创建工程。

据悉,焦作市创建任务最多的武陟县多达1340公里,最少的解放区也有55公里。五城区突出生态打造、路域环境综合整治,并与文明城市创建紧密结合起来开展创建,着力提升城市品质品味。六县(市)围绕脱贫攻坚、产业发展、全域旅游等方面开展创建,助推乡村振兴。

2019年实现了最后19个不通硬化路的自然村通村入组,并加压驱动,在全河南省率先实现全域5户以上自然村通硬化路目标。

此外,计划通过三年的不懈努力,鼓励支持孟州市、沁阳市争创国家级示范县,鼓励支持武陟县、温县、博爱县、修武县争创省级示范县,使五城区达到省级创建标准,以全域“四好农村路”创建引领乡村振兴和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

河南省乡村旅游发展(农村公路将美丽乡村串联)(2)

因地制宜 以“一业”来兴“百业”

“修一条路、造一片景、活一方经济、富一方百姓”。

焦作市始终坚持将“四好农村路”创建纳入全域经济社会总体发展规划统筹考虑,与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产业布局、全域旅游、城乡一体化发展等有效衔接,与沿线周边乡村风貌、产业园区、历史文化充分融合,并出台了高标准的《焦作市“四好农村路”创建三年行动实施方案》、《创建技术导则》和《绿化技术标准》。

通过积极指导各地聘请资质高、能力强、业绩好的专业公司进行高标一流规划设计,经市创建办审核通过后,再开展创建,充分发挥规划的引领作用。

其中,孟州市结合“岭、平、滩”地形,融入岭区生态、韩愈文化、黄河风光等元素,建成了特色鲜明的岭区“田园果岭路”、平原“现代农业路”、滩区“黄河风光路”三条环线。

温县按照田网、绿网、水网、路网高度融合的规划思路,重点打造串联镇区、景区、产业园区的精品线路,通过景观与生态的高度融合,建设绿色长廊、文化长廊和党建长廊,体现了温县元素和太极文化。

特别是在绿化上,在农村公路上全面推广绿色廊道建设,坚持高标准、高规格,主要选购了大叶女贞、桂花、樱花等20余个品种,要求县、乡、村道双侧绿化分别不低于20米、10米、5米,构建了“春有花、夏有荫、秋有果、冬有绿”绿色生态景观长廊。

此外,焦作坚持以“四好农村路”为依托和纽带进行综合创建,串联“山水林田湖、城镇乡村景”,大力实施“四好农村路”“ 扶贫”“ 产业”“ 旅游”“+党建”等系列工程,力求以“四好”带动“全好”,以“一招”来求“多效”,以“一业”来兴“百业”。

四好农村路将美丽乡村串联 打造全域旅游经济带

路通人和百业兴,“四好农村路”加强了广大农村与外界的联系互通,拓宽了农民就业创业和致富奔小康的渠道,打通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梗阻,为焦作市社会经济发展注入了新鲜活力。

通过“四好农村路”创建,农村淘宝、物流公司相继进驻农村,使广大农村的瓜果蔬菜、四大怀药走出家门、远销国内外,全市农村居民人均年收入增长达9%。

结合“沿山沿黄”产业带和“两山两拳”示范带建设,“四好农村路”进一步将云台山、青天河、神农山等山水景观,影视城、陈家沟、嘉应观等人文景点,莫沟村、源沟村等美丽乡村串联起来,形成独具特色的“南太行—古山阳—黄河滩”全域旅游经济带,为打造“中原养生地、世界太极城”奠定了坚实基础。

仅去年五一期间全市就接待游客164万人,旅游综合收入达9.02亿元,同比增长8.3%,成为全国节假日的旅游亮点。

本文来自【河南广电-映象网】,仅代表作者观点。全国党媒信息公共平台提供信息发布传播服务。

ID:jrtt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