知青大姐讲的插队经过好感人(看看这对老妻少夫)

我们小区有一对特殊夫妻——老妻少夫,丈夫叫李德生,是汉族,六十九岁,会说朝语,妻子叫崔金花,是朝鲜族,七十八岁,李德生是下乡插队时和崔金花相识的,崔金花比李德生大九岁。说起当年和朝鲜族妻子相识相爱的经历,李德生满脸笑容,他说当初因为爱上了大自己九岁的崔金花,还被他母亲打了一巴掌。

李德生是六九届初中毕业生,他是1969年秋天到吉林省敦化县黄泥河公社石嘴子大队插队落户的延吉知青,李德生他们八名男知青和三名女知青被分派在石嘴子第十生产小队,十队队长李春祥亲自赶着牛车,把知青们的行李从黄泥河拉到了石嘴子,安排知青们住在了队部大院那三间提前就拾掇好的土坯房子里,队部大院成了知青们的临时家园。

知青大姐讲的插队经过好感人(看看这对老妻少夫)(1)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当时正是秋收时节,李队长为知青们置办好了锅碗瓢盆,领回了上级供应的口粮,安排了一名朝鲜族女社员为知青们做饭,他就带领社员们去村东那片坡地收割早熟的谷子去了。知青们在家休息了半天,安顿好自己的行李,熟悉了一下周边环境,第二天就跟着社员们下地干农活了。

帮知青们做饭的这位朝鲜族女社员叫崔金花,长得非常漂亮,当年二十五岁,她的丈夫一年前在林场采伐林木时遭遇不测,意外身亡,崔金花成了寡妇,她家的女儿英子刚满两周岁。当时林场给了崔金花和她公婆几百元的抚恤金,并答应让崔金花去林场当工人。崔金花说她丈夫在林场遇难了,她不想去那个伤心地。看崔金花不愿去林场当工人,崔金花的小叔子就去林场当了工人。

石嘴子十队一共四十多户人家,不足二百人口,朝鲜族人家只有五户,总共二十一人。可能是朝鲜族人口太少的缘故吧,十队的朝鲜族社员汉族话(汉语)说得都相当好,他们除非在自己家说朝鲜语,在地里干活时,都说汉族话。

在石嘴子十队插队落户的这十一名知青都是汉族,他们得知帮忙做饭的崔姐是朝鲜族,大家都要跟她学习朝鲜语。崔金花这个人很热情,只要有机会,她就教大家说朝鲜语,为了便于知青们学习朝鲜语,崔金花每天都用朝鲜语和大家打招呼问好。

李德生原本很聪明,可他学说朝鲜语却很费劲,一句“安宁尼哈希米嘎”(您好),李德生就学了好几天。看李德生说朝鲜语那么费劲,崔金花就用朝鲜语和他开玩笑:“小李,‘逮记憨嘎记’(猪一样)。”李德生也知道崔金花是在作弄他,但他并不生气,他愿意让崔金花作弄,因为他喜欢她。

等到收玉米割黄豆的时候,崔金花就不帮知青们做饭了,她也投入到紧张的秋收中去了。一场秋收下来,李德生他们都累得又黑又瘦,手上磨起的水泡也慢慢磨成了茧子。经历了一场紧张又忙碌的秋收,知青们真正体会到了农民的艰辛和农村生活的不容易。所以啊,凡是有过下乡插队落户经历的知青,是绝对不会浪费粮食的。

入冬以后,地里基本没什么要紧的农活了,李队长带领社员们把田间地头的玉米秸秆和秫秸都运到场院,留下一些玉米秸秆作饲料,剩余的都分给社员们做烧柴。等到下雪了,社员们也就不出工劳动了,都在家猫冬享清闲了。知青们也和社员们一样,有的人凑在一起打扑克,不愿凑热闹的就躲在一边看书,冬季农闲,是东北农民最悠闲最幸福的季节。

李德生不愿打扑克,他就叫上一名叫张健的男知青去崔金花家学朝语。对于李德生他俩的到来,崔金花很意外也很高兴,因为自从她的丈夫去世后,村子里的男人很少去她家串门,不是有那句话吗,寡妇门前是非多,可能是淳朴善良的乡亲们都忌讳这句话吧。

一个冬季农闲,李德生和那位男知青跟着崔金花学会了简单的朝鲜语会话,有些话虽然不会说,但能听懂大概意思。除了朝鲜语,崔金花还教会了他俩缝补衣服钉钮扣,李德生和崔金花家的女儿小英子也熟悉了,小英子总缠着他俩,还常坐到李德生他俩腿上去。

后来,也有人给崔金花介绍对象,她公婆也同意她改嫁。可崔金花说孩子这么小,她不想给孩子找个后爸,更不想把孩子留给公婆。

转眼就到了1974年,在石嘴子十队插队的十一名知青还剩下了八名男知青,那三名女知青都通过招工进城了。其实当时男知青也可以招工进城,可大家都发扬了风格,把招工名额让给了女知青。那年秋天,石嘴子大队又得到了两个招工名额,是去林场工作,全大队几十个人争两个名额,大家也就都不抱有希望了。最后采用了农村流行的抓阄方式,李德生和一队的一名男知青成了幸运儿。

听说李德生要去当工人了,崔金花的女儿小英子却哭着不让李德生走,李德生就借故把自己的招工名额让给了别人。说句实话,李德生当时也不想去当工人,主要是他心里放不下崔金花。李德生没去当工人,那天崔金花在家做了好吃的,把李德生和张健叫到她家,请他俩吃了一顿朝鲜族风味的晚饭。其实,那天也请张健去吃饭,就是让他去陪绑(这是张健说的)。

老话说日久生情,这话一点也不假,就这样,二十二岁的李德生和三十一岁的崔金花互生好感,李德生深深爱上了崔金花。崔金花虽然也很喜欢高大英俊的李德生,但她知道自己的年龄,再加上自己是个寡妇,她知道自己配不上李德生,也就打消了这个念头,只能把这份感情深藏在心底。

知青大姐讲的插队经过好感人(看看这对老妻少夫)(2)

资料图片来源网络

那年回家过春节,李德生跟他母亲说出了自己和崔金花恋爱的事情,他母亲一听崔金花比自己的儿子大九岁,还是个寡妇,这下她可真生气了,抬手就是一巴掌,狠狠打在了李德生的脸上。看着母亲心疼地抹眼泪,李德生当时也流泪了。

那次从延吉回到石嘴子,李德生就跟崔金花表白了,他说愿意做英子的继父,愿意一辈子对她好。崔金花还是觉得两个人不合适,主要是年龄相差太大,她怕乡亲们笑话她。李德生说他不在乎这些,他发誓这一辈子非崔金花不娶。后来李队长反复对李德生说:“德生,婚姻大事非同儿戏,你可要想好了,现在后悔还来得及,咱老李家的人可不能做对不起别人的事情。”“队长,这样的事情咋能当儿戏,这辈子我就认定崔金花了。”李德生拍着胸脯说。

看李德生铁了心要和崔金花结婚,李队长就没再阻止李德生,他还说愿意为他俩牵线搭桥。

1975年秋天,在父母的强烈反对下,李德生和崔金花领取了结婚证,住在了十队知青集体户的一间多余的房子里(崔金花原来居住的房子还给了公婆)。对于李德生和崔金花的结合,村里人褒贬不一,好多人都说他俩看着倒是般配,就是年龄相差太大了。还有人说李德生简直是太疯狂了,这么高大帅气的城里知青,什么样的媳妇找不上,偏偏找一个比自己大八九岁的寡妇,这小子肯定是被崔金花给灌迷魂汤了。反正是说什么的都有,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他俩的结合。

婚后的生活很幸福也很快乐,八岁的小英子也开始跟着李德生学习识字写字。第二年夏天,崔金花生下了一个白胖的男孩,取名李金石。看着可爱的宝宝,李德生心里很高兴,只是一想到自己的父母,春节不让崔金花回家过年,平时也不让崔金花上门,孩子都满月了父母也不来看孩子,李德生心里就很难受。

到了1979年春天,李德生终于等来了一个好机会,他被招工到县林业局工作,转成了非农户口。1983年秋天,崔金花享受知青家属待遇,她被招工到林业局下属的贮木场当了一名工人,天天扒树皮虽然很辛苦,可她很高兴,因为他们一家都转成了非农户口,她也能挣工资了。

小英子19岁那年考上了延边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毕业后在延吉一所中学当了初中老师。

1996年,李金石以优异的成绩考上了吉林大学。孩子考上了名牌大学,李德生领着全家人回延吉看父母,没想到他的父母还是不让崔金花进门,只让孙子进家门。那次崔金花哭了,哭得很伤心。

1998年夏天,崔金花办理了退休手续,劳累了几十年的她总算可以歇歇了。可就在那年冬天,李德生的母亲不慎滑倒摔断了手臂,生活不能自理了。说句不好听的,上厕所她连腰带都系不上。李德生的父亲不会做饭,更不会照顾病号,实在没办法了,他只好硬着头皮给儿子打电话。接到电话,李德生和崔金花第一时间就赶回延吉。李德生的母亲见到崔金花时,还是往外撵她,不让她伺候自己。崔金花啥也不说,先把家里的卫生彻底打扫了一下,又把堆积在卫生间的脏衣服洗干净。然后让李德生带她去市场,买了牛肉和鸡蛋,给她婆婆熬了牛肉汤,做了可口的饭菜。晚上睡觉时,她帮着婆婆洗脚擦身子,早晨给婆婆洗脸梳头。就这样,李德生的父母总算接受了崔金花。看着贤惠漂亮又能干的儿媳妇,李德生的母亲泪流满面,后悔不已。

2013年秋天,李德生退休了,退休后他和妻子回到了延吉,和父母住在了一起。那时他的父母都八十多岁了,生活上需要有人照顾了。2015年初冬,李德生的父亲离世了,他的母亲生活上也完全不能自理了,崔金花天天为婆婆喂饭,为婆婆擦洗,她婆婆在病床上躺了三年,身上没有褥疮,卧室里没有任何气味,左邻右舍没有不夸奖崔金花的,都说她是个贤惠孝顺的好媳妇。李德生的母亲去世那天,她一直抓着崔金花的手不放,直到闭上了眼睛。

知青大姐讲的插队经过好感人(看看这对老妻少夫)(3)

目前,李德生和崔金花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他俩虽然相差九岁,可崔金花比李德生还显得年轻,两个人的身体都很健康。每天早饭后,李德生和崔金花都会去登山(帽儿山),几乎是风雨无阻。除非赶上恶劣天气,他俩才在家休息一天。每当说起自己和崔金花的婚恋往事,李德生都会笑容满面,他说当初自己很有眼光,娶了一个最贤惠最温柔的老婆,他俩生活得很幸福很快乐,他很知足。李德生还说人们早应该改变以前的婚恋观念了,什么门当户对,什么年龄相仿,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自己感觉到幸福快乐,这才是最美满的婚姻。最后,李德生提议,任何人都不要对丧偶寡妇说长道短,更不要鄙视伤害丧偶女士,因为她们更需要温暖和关怀。

作者:草根作家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