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你常说的莆田俗语有哪些)

莆仙人有一个特点,总喜欢运用莆仙方言俗语。讲出的话既生动又形象,有时会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

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你常说的莆田俗语有哪些)(1)

今天就给大家讲几个莆仙方言俗语典故来源。这几个俗语都产生于宋朝,所以咱先来讲讲这个历史背景~

宋朝历史背景

宋代经常发生饥荒,每次发生饥荒时都出现大批的难民,多时达到数十万或数百万。宋元符元年(1098),淮东路设官房,供给那些遭了天灾的居民和无家可归的乞丐居住。每月供给口粮,有病的人提供医药,徽宗时赐名为“居养院”。

直到北宋末年,蔡京当国,下令各州县设置居养院、安济坊和漏泽园,其中安济坊用于慈善医疗,漏泽园用于安葬无人认领的尸体。这个措施一直延续到南宋中叶。北宋时的居养院主要由国家直接补助。到了南宋,居养院的钱粮转变为由地方单位以独自确保财源的形态发放。

孤老头大样

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你常说的莆田俗语有哪些)(2)

在当地乡绅和村民眼里,孤老院是官府在枫亭地方设置的一种机构,那么孤老院中的管理人员都是有身份的人。因此,乡村中若是每当逢年过节或有什么重大事情商议,如募捐、修桥、做路等,村中的乡绅们就把孤老院中的孤老头作为官府机构中的代表人,敬请他参加。

话说这个孤老头,本是一个在官老爷面前唯唯诺诺的无权无势衙兵,初次能被当地人捧为贵宾邀请去参议村中大事,顿时感到荣耀无比。

某个元宵节之前,村中乡绅又到孤老院邀请孤老头参加村中的欢庆大宴。酒足饭饱之后,这位孤老头醉熏熏地回到院里,躺在床上细细地回思,乡绅们为何屡屡邀请他的原因。忽然他想到,我虽然是个不入流的衙兵,可毕竟是官府里的人。而那些乡绅,别看在乡村中有权有势,再有什么权势,也不过是没有一官半职的民丁百姓仔。相比之下,我是官,他们是民,他们当然就要敬我捧我。想到这里,首次尝到了权势的滋味。

从此以后,孤老头参加乡绅们邀请的会议一多,就由初次的拘束,慢慢地变成了自然的习惯,随之也就慢慢地大模大样地托大了起来。直到后来,他每参加会议,就大咧咧地坐在首席的位置之上。乡绅们见到这位孤老头这么托大,也不敢吭声,每次都知趣地把大位留给他坐。底下的村中百姓可看不惯,便议论纷纷地说:“这个孤老头,真厄这曹(这么)大样。”大样,就是托大坐大位,或什么都要管。久而久之,“孤老头大样”这句发泄不满的话,也就成了人们口中的一个俗语了。

莆仙方言词汇中有个规律,即是词头的第一个字往往会变音,如“孤老”一词的第一字“孤”,发音时就音变为“古”。为此,有些地方的人就把“孤老头大样”俗语,说成“古老头大样”。

同时,在“孤老头大样”这句俗语中,会衍生出好几个莆仙方言词汇来。如,在日常中会听到这样的一句话:“你大古。”或“你会这么古。”其意思都是嫌说,你怎么会这么托大。其中的“古”,实际上是用孤老中的“孤(古)”简缩了“古(孤)老头大样”的整句的含意。这是由于莆仙方言中存在着一种不言而喻的语境。

为此,听到“古”这一字,听者就会心领意会地明白是嫌他“古(孤)老头大样”。有时,人们也用孤老中的“老”来代替“古”,说成:“你真大老了。”或者说:“你会这么老。”有时也说:“你怎么老老到给坐这里。”表达的意思都一样,都是指托大,什么都要管。

石头浸久就会象绿阶,椅仔坐久就会象蛀

人或多或少都有贪小便宜的习惯,枫亭塔斗山下孤老院中的老头也不例外,刚到枫亭孤老院时,念救济院内这些孤寡老人孤苦伶仃,对他们的日常起居照顾,还算是尽心尽力,认真负责。久了,就慢慢地有了贪小便宜的念头,刚开始只从救济粮米中偷偷地克扣一小点,后来越来越胆大起来,不但克扣,而且向上谎报粮食的消耗量,把额外加拨的官粮也敢贪污走了。院内的孤老们明明知道孤老头克扣他们的口粮,就是忍声吞气,不敢声张。

三种语言讲莆田故事(你常说的莆田俗语有哪些)(3)

周边的村民偶尔与孤老交谈接触,从孤老的脸上表情也就知道他们是受孤老头欺压的无奈情状。村民们本来对孤老头在逢年过节或重大会议中所表现的大模大样托大官相就很不满,现在又可怜孤老们的处境。于是,就有人想要找机会来整治整治一下这个孤老头,给他一个教训瞧瞧。

中秋节前的一个夜晚,村中一个好作弄人的小青年,偷偷地跑进村中祠堂,把那把大位的交椅锯断后又再假安上。第二天,乡绅们和全村人济济一堂地聚在祠堂中,等待着孤老院孤老头的到来。这时,孤老头姗姗来迟,只见他腆着肚子,摇摇摆摆地走进来,大模大样地往大位交椅上一坐,蓦地“啪”一声,摔了个四脚朝天。瞧他那仰天摔倒的熊样,乐得众人偷偷掩口暗笑。乡绅们慌忙不迭地将孤老头扶起。孤老头爬起身来,一把抓过交椅细瞧,顿时脸色一变,一声不吭地悻悻走出祠堂。乡绅们见状,暗暗叫苦,这下子可闯了大祸。

果然,第二天,孤老头就把村中的乡绅告上县衙,说是特意设计侮辱官差,以伤官府面子。县令即差派县尉凌景阳到枫亭调查此事。

县尉凌景阳为人正气,来到枫亭之后,首先询问村中乡绅,乡绅们也一时说不出其中的原因详情。特意设计侮辱官差,是个不轻的罪,若是罪名成立的话,必定会连累全村的百姓。这时,村中一位知内情的私塾先生递给凌县尉一张字条,只见上面简单地写着两行字:“石头浸久就会象绿阶,椅仔坐久就会象蛀。”并在“坐久”和“象蛀”下面画了圈。

凌县尉见这字条,思索了良久,即刻明白其中的意思了。原来这字条中的意思,既是申辩孤老头是因为坐了象蛀的交椅而摔倒的,并非有人特意设计害他的理由。又是暗指那个孤老头在孤老院中位置“坐久”了,必定会“象蛀”。凌县尉看了这字条,他即刻联想到在县城中早有耳闻枫亭孤老院的孤老头有不端的行为,即刻将调查的重点转向孤老头。经过严密细致的调查,果然查出孤老头种种不端的事实,凭实上报县令,经坐实,县令就将这位孤老头绳之于法,以警效尤。孤老院的孤老们和村民无不拍手称快。

此事传出以后,“石头浸久就会象绿阶,椅仔坐久就会象蛀”这句话,也就成了当地的一句俗语。

麻疯食俸禄、麻疯虫认亲、麻疯不惜方便

仙游设二处安济坊:枫亭塔斗山下和榜头林碑。

当时,对居养院和安济坊这两个机构,官府是专款专用地给予优惠地定时定量拨款拨粮。到了南宋,由于财政紧缩,就将安济坊合并居养院里,既收留孤寡老人和无家可归的乞丐,也收留严重患病之人。当时由于医疗条件不好,麻疯病很难医好,所以住进孤老院的病人多是患麻疯病的人。当地人把孤老院也称为“麻疯院”。

在当地一些老百姓的眼里,在麻疯院里患麻疯的病人,终日只吃不干活,却能每年每月定时定量地从官府那里领到钱粮,简直是享受着跟官府里官员或当差领俸禄一样的待遇,为此心里很不平衡,就称他们为“麻疯吃俸禄”。

以后,人们就把那些做轻活或不干活而能享受到优厚待遇的人称为“麻疯吃俸禄”,说是他们像麻疯病人一样坐享其成。不久,也就演化成一句俗语而在人们口头中流传。

社会上一些游手好闲的人,看到住在麻疯院里人不干活却能吃得好住得好,比自己“要吃着去做”强多了,干脆冒充没有生活来源的乞丐,以贿赂或蒙骗的手段方式混进麻疯院中,与孤老和其他没劳动能力的人住在一起,享受同样待遇。

后来,住在麻疯院里原有的孤老和乞丐们知道了此事。认为混进院里的这些人是要抢夺他们口粮的。为此他们就想出一个办法,串通麻疯病人,叫麻疯病人特意到他们的住处去串门。又特别关照那些假乞丐无赖说,麻疯虫见到生人很快地就会暗暗地飞沾到他身上去认亲。

第二天,果然有麻疯病人到孤老和没劳动能力人的住处来串门,吓得冒充乞丐的人纷纷躲闪,边躲边喊说:“你们这些麻疯阿,会这么不惜方便,越往我身边挤。”“不惜方便”即是说,只顾自己方便而随意行动。

不久,人们就将此事中的“麻疯虫认亲”和“麻疯不惜方便”话语传了出去,以后便成了人们常用的两句俗语。

(图片来自网络)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