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史之乱割据形势(34安史之乱)

唐玄宗在励精图治取得成就后,就转向骄奢淫逸,上行下效,整个朝廷腐败不堪,终于发生了一场大祸乱—"安史之乱"。

在这场祸乱中,少数爱国官员如张巡等,为了维护国家的统一,人民的安定,和广大群众一起。与叛军进行殊死的斗争,以生命和鲜血在历史上写下了动天地泣鬼神的篇章。


安史之乱割据形势(34安史之乱)(1)


张巡是何许人也?

张巡是蒲州河东(山西蒲州)人。生于709年,死于757年。开元末进士,天宝年间授清河(河北清河县)令。他为官清正,兴利除弊,不畏权贵,颇有政绩;重义气,

"人以危窘告之,必倾财以恤之",

故深得民心。

在清河县为官三载后,调回京师长安,时有人劝他,以财礼进献权贵,争取加官进爵。但他最反对趋炎附势,主张以才德取人。结果官职依旧,只不过由清河令改授真源(河南鹿邑县)令而已。


安史之乱割据形势(34安史之乱)(2)


张巡战前准备

安禄山谋反已作了10多年的充分准备。而中原一带承平日久,平日只知作威作福、腐化享乐,当天宝十四年(755年)冬"安史之乱"爆发,都不知所措。叛军所到之处,唐朝的多数地方官非降即逃。其间虽有部分郡县官吏进行了英勇的抵抗,其结果不是被俘就是被杀身,形势非常严峻。

这时张巡正出任真源县令,决心为国家平叛讨贼献身。他远见卓识,认识到要抵挡张牙舞爪的叛军,各地孤立作战是不行的,只有实行郡县联防、共举义事、互相支援、协同作战,才能有效地打击敌人和保境安民。为此他四处奔走,多方联络。

首先去见上司杨万石,劝他加固城防、招兵买马、屯粮积草、迎击叛军。可是杨万石巳为叛军的嚣张气焰所吓倒,公开投降了安禄山。张巡知道后非常愤怒,急回真源招募了千余士兵,于天宝十五年(756年)初,在真源举起了征讨叛军的义旗,并继续在邻近州县争取抗叛力量。于是他又带着自己组织的义军西去雍丘(河南杞县),认为雍丘令令狐潮与自己既是同僚,平日又以忠义互勉,联络之事必能成功。

时令狐潮正欲投降安禄山,民吏百余人反对投降,令狐潮为清除投降障碍,将反对者绑缚于城墙之上准备处死。恰好这时张巡带兵赶到,二人刀兵相见,后令狐潮如丧家犬一般狼狈逃窜,投安禄山而去。城内义士见令狐潮逃遁,张巡已到城下,立即开城迎接张巡军进人雍丘。张巡进城后,杀了令狐潮的妻小,加强城防,严阵以待。


安史之乱割据形势(34安史之乱)(3)


首战告捷

天宝十五年(756年)三月,令狐潮引叛军将领李廷望率4万人马攻打雍丘。当时雍丘能上阵作战的将土总共只有两千余人,要对付20倍于己的敌军实非易事。有的将领提出,雍丘乃一孤城,兵少粮缺,不如暂时撤离,保存力量,待机反击。而张巡认为,战争胜负不在于拥兵多少,最主要的是军心、民心和士气。要解决部分人的惧敌情绪,必须打次胜仗。这一方面可以挫败敌人的锐气,一方面又可振奋军民斗志。所以,当敌军一到,还未来得及安营,雍丘城中一支猛军杀了出来,张巡一马当先,挺枪直冲敌营。将土们奋勇杀敌,无不以一当十,如人无人之境。叛军猝不及防,一时间被杀得人仰马翻。令狐潮只得下令退兵,到远处扎营过夜,撤退时叛军被杀者不计其数。唐军首战告捷、雍丘军民土气大振。

形势危急

翌日叛军即来攻城,他们驾起无数云梯蚁附而上,杀声震天动地。张巡沉着应战,指挥将土们用木棍铁叉顶住云梯把云梯翻倒,然后再将着火的草把扔下去,叛军被摔死、烧死及受伤者不计其数。·叛军的一次次攻势均被打退。令狐潮无奈,只好下令停止攻城,沿着城墙扎营围困。张巡善用兵,又利用敌人分散的弱点,不时出击,扰得敌人日夜不宁。月余大小3百余战,叛军死伤过半。后来叛军又改变战略,于雍丘城北置杞州,筑城屯兵以绝雍丘饷路。自此雍丘外援完全嘶绝,又相持月余,叛军越来越多,雍丘城中武器、粮草日见枯竭,尤其是叛军攻陷陷长安,雍丘形势危在旦夕。


安史之乱割据形势(34安史之乱)(4)


携手张远共守雎阳

张巡奋战雍丘时,雎阳(河南商丘市)太守许远坚守雎阳已历一年之久。肃宗至德元年(756年)十二月许远甚感力竭难支,恐防卫有失,派人与张巡联络,约张巡共守雎阳。张巡权衡一下,认为雎阳系江淮咽喉,地理位置远比雍丘重要,加之雍丘经过一年苦战,已是内无粮草外无救援,大寇临之势难保守,遂决定答应许远的请求同守雎阳。于是他率领队伍,掩护群众,且战且走,向东进发。途中群众纷纷入伍,至德二年(757年)一月,共率3千兵马到达雎阳,加上许远部下原有兵马3800人,合计近7千人。

张巡到达雎阳时,叛军形势发生了重大变化,安禄山已被其子安庆绪所杀,内部斗争愈演愈烈,大有朝不保夕之势。安庆绪为摆脱困境,决定向唐朝的经济重地江淮发展。为此他派遣13万大军,围攻通济渠沿线的重要据点雎阳,雎阳成了叛军全力进攻的重点,所以保卫雎阳的战斗更艰巨了。叛军头目尹子奇仗着人多势众,气焰十分嚣张,扬言3个月必夺下雎阳。

主动出击

张巡根据守雍丘的经验,认为守城必须争取主动,立足于战,决不能被动挨打。所以他带兵到达雎阳后,立即分兵守城,自己率领一支精壮人马开城出战,大小10余战,尹子奇大败,张巡大获全胜,得牛马无数。此后经常利用各种有利时机,不分昼夜主动出击。城中兵马虽少,由于张巡机智、勇敢,用兵有方,多次出击都胜利而归。

雎阳守军在胜利鼓舞下,士气越来越高涨。尹子奇多次领教过张巡的厉害后,一面要安庆绪继续增兵,将雎阳团团围住。一面下令坚守阵营,不许轻易出战。面对敌军的围困,张巡千方百计地诱敌出击。有一次尹子奇在张巡的引诱下,几乎命丧黄泉。尹子奇觉得回避战斗不是好办法,就改变了主意,决定主动攻城。但无论怎样攻,如驾上云梯攻,用装满土的麻袋靠着城墙垒成斜坡攻,均被守城将土击退。尹子奇计穷力谒,哀叹雎阳固若金汤、只好命土兵沿城墙掘瑰沟数道继续围困,妄图把守城军民困毙城中。


安史之乱割据形势(34安史之乱)(5)


求援遭拒,被围破城

围城到7月前后,城内粮食已被吃光,继之捕雀掘鼠充饥,又继之以树叶、草根、纸屑充饥。士兵终日饿着肚子作战,渐渐支撑不住了,老弱先行倒毙,接着强壮者也有死亡,情状惨不忍睹,但土兵均无怨言。眼看守城将士只剩下千人左右了,张巡、许远焦灼万分,日夜盼望救兵不至,城内已出现人相食的惨象。

后来守城将士只剩下600来人了,张巡、许远计议派南霁云带30精骑,突围向谯郡郡守许叔冀和临淮(今苏江盱眙西北)守将贺兰进明告急求援。但他们却不肯出兵求援,还想留下南霁云为其所用。南霁云见状,愤然咬下左手小指摔向贺兰进明,谓

"霁云既不能达主帅之意,请啮一指留于大夫,示之以信,归报本州。"

说罢率领随行愤然疾驰而去。

南霁云和将土们驰回雎阳,趁夜冒死冲人敌营,当杀到城门时已精疲力尽。进城后诉说了救援的情状,守城将士无不愤慨,知道援兵无望,决心为国尽忠。十月初城中只有400来人还未饿死,但已气息奄奄。

9月叛军终于爬云梯登上了城墙。张巡见大势已去,朝京都哭拜道:

"臣智勇俱竭,不能式竭强寇,臣虽为鬼,誓与贼为厉。……"

这时叛军一拥而上,把身软无力的张巡、许远、南霁云等一一缚住。尹子奇进了雎阳城后将张巡、南霁云杀害,许远在押送洛阳途中,因大骂逆贼,亦被害。


安史之乱割据形势(34安史之乱)(6)


雎阳为江淮的门户,张巡、许远率领全城军民苦守雎阳1年零10个月,在内无粮草外无援兵的情况下城陷身亡。但它阻止了安庆绪南下江淮的企图,"唐天下不亡,全赖张、许坚守之功"。雎阳城陷之日,正是郭子仪等收复长安之时,接着唐军攻克洛阳,安庆绪兵败渡黄河退守邺郡。

总结:张巡一生刚直,爱国忠心光照千秋。苦守雎阳10月之久,用兵不依古法,大小400余战,胜多失少。为了维护国家统一,对叛乱者叨齿痛恨,大声呼喊激励将士,致牙齿破碎,最后以身殉国。雎阳保卫战为唐军战略转变,立下了不朽的功勋。平定"安史之乱"后,雎阳父老缅怀忠良,以无比崇敬的心情,在当地建立了纪念张巡、许远的"双忠庙"。他们的爱国精神,永远铭记在人民心中。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