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

张中政斗镇墓兽铭文为什么要分为左右两厥。因为,古代左右代表天子皇帝的辅弼近臣,这里左侧铭文主要为《少府颂》,右侧铭文主要为《御史大夫赞》,皆为皇帝三公九卿左右辅弼重臣。就像北斗七星之外,还有左右两辅星一样。

古代左右,不仅仅是方位问题,还体现其政治君臣辅佐护佑、尊卑等级思想、军事列阵观思想、天地之道哲学思想、历史记言叙事思想、文化佩玉道德礼乐思想、宗教吉凶思想、天文星宿隐义思想、生活礼仪男女主客思想等等。

01 古代文化佩玉道德礼乐思想 :右徵角,左宫羽

1、古代五音配五行五德:宫为君属中央总四方。

《礼记·玉藻》:“古之君子必佩玉,右徵角,左宫羽;趋以采齐,行之肆夏,周还中规,折还中矩,进则揖之,退则扬之,然后玉锵鸣也。故君子在车则闻鸾和之声,行则鸣佩玉。”

其意是:古人随身佩戴玉佩,进退往来必有声响,而只有在适宜的步伐下,玉佩才能发出悦耳的、和谐的声音。言外之意是君子必定行为举止得体,行动光明磊落。

右徵角,左宫羽,本是古代五音的形式之一。所谓五音,即中国五声音阶中的角、徵、宫、商、羽,五个音级,阴阳五行家以五音配五行,宫属土,商属金,角属木,徵属火,羽属水。古代以五音配五德。其中宫,属君属土属中央。

《吕氏春秋.季夏纪》云:“中央土,其帝黄帝,其神后土。其音宫,律中黄钟之宫,其数五,其味甘,其臭香。祭先心。天子居太庙、太室,乘大辂,驾黄骝,载黄旂,衣黄良,服黄玉、食稷与牛,其器圜以掩。”

《荀子.乐记》及补记诸少孙《史记.乐书》云:“宫为为君,商为臣,角为民,徵为事。羽为物。五者不乱,则无惉懑之音矣。宫乱则荒,其君骄;商乱则搥,其臣坏;角乱则忧,其民怨;徵乱则哀,其事勤;羽乱则危,其财匮。五者皆乱,迭相陵,谓之慢。如此则国之灭亡无日矣。”

依五行学说 ,宫属土,居中央,总揽四方,所以象征着君。

《史记索隐》云:“居中总四方,宫巡最大,弦用八十一丝,声重而尊,故为君。”商为臣,五行金,四季属秋。

《索隐》云:“商是金,金为决断,臣事也。弦用七十二丝,次宫,如臣次君也。”角为民,角属木,属春,春天万物并生,又各自互相区别,也因为它的音清浊适中,因此象征民人。

《索隐》云:“弦用六十四丝,声居宫羽之中,比君为劣,比物为优,故云清浊中,人之象也。”徵为事,属火,因为它是微清,象征着事物,属夏,夏天万物茂盛,所以事多。

《索隐》云:“徵属夏,夏时生长,万物皆成形体,事亦有体,故配事。弦用五十四丝。”羽为物,属水属冬,冬天万物聚藏。

《索隐》云:“羽为水,最清,物之象。王肃云:‘冬物聚,故为物,弦用四十八丝。’”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1)

《国语.周语中》云:“服物昭庸,采饰显明,文章比象,周旋序顺,容貌有崇,威仪有则,五味实气,五色精心,五声昭德,五义纪宜,饮食可飨,和同可观,财用可嘉,则顺而德建。”

《韩非子.难二》云:“人主虽使人,必以度量准之,以刑名参之;以事遇于法则行,不遇于法则止;功当其言赏,不当则诛。以刑名收臣,以度量准下。”

《淮南子.天文训》云:“四时者,天之吏也。日月者,天之使也。星辰者,天之期也。虹蜺慧星者,天之忌也。”《淮南子.天文训》“…黄钟为宫,宫者音之君也,故黄钟位子,其数八十一,主十一月。…北斗之神有雌雄,十一月始建子…北斗所击,不可与敌。” 《礼记·仲尼燕居》云:“礼乎礼!夫礼所以制中也。”

《荀子.乐论》云:“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动以干戚(由兵器化礼器),饰以羽旄(配以舞蹈),从以磬管。故其清明象天,其广大象地,其俯仰周旋有似于四时。故乐行而志清,礼脩(修)行成,耳目聪明,血气平和,移风易俗,天下皆宁,美乐相善。”

《史记.乐书》云:“夫上古明王举乐者,非以娱心自乐,快意恣欲,将欲为治也。正教者皆始于音,音正而行正。故音乐者,所以动荡血脉,通流精神而和正心也。故宫动脾而和正圣,商动肺而和正义,角动肝而和正仁,征动心而和正礼,羽动肾而和正智。……弦大者为宫,而居中央,君也。商张右傍,其余大小相次,不失其次序,则君臣之位正矣。

故闻宫音,使人温舒而广大。闻商音,使人方正而好义。闻角音,使人恻隐而爱人。闻徴音,使人乐善而好施。闻羽音,使人整齐而好礼。”

《史记.历书》云:“黄钟为宫,林钟为征,太蔟为商,南吕为羽,姑洗为角。”

《汉书.律历志》云:“黄钟为天统,律长九寸.九者,所以究极中和,为万物元也.”所以黄钟为天统,象征万物的元始,设定九的 乘得八十一作为宫声,是有它的理论意义的。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2)

所谓“君子” ,按《诗经·关雎》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的解释,这里的“君子”是女子对男子的尊称。

但在先秦时“君子”多指的是君王之子,或是贵族,强调的是政治地位。直到后来“君子”一词才具有了品格,多指品德高尚的人。而这样的思想传播,离不开孔子。孔子有一套“君子论”,“君子”是孔子的理想化的人格。

2、古之君子必佩玉。

《礼记·玉藻》曰:“古之君子必佩玉,君子无故,玉不离身。”因为“君子于玉比德焉”(孔子语)。

古代男人带玉,就是希望自己像君子一样,或者自己本身就是君子。玉,总给人们带去吉祥、美好、温馨的回忆。中华古国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却有一万年的玉文化。玉成为君子的化身和象征,是纯洁之物,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美德的代名词。

古人已把佩玉同人的精神世界、行为举止、道德修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了。儒家赋予玉的种种传统道德观念不但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而且也与中国古代文人结下了不解之缘。玉中有德行,有浓郁的书卷气息。它陶冶和净化着世人的心灵,还培育着文人贤哲的高雅情怀。

因此,古代佩玉也就从政治等级制度,转向道德约束制度。其实,儒家思想中有关于玉的论述,不过是将玉的一些品质与社会上的道德规范捆绑在一起。

儒家思想的“三纲五常”中的“五常”,即仁、义、礼、智、信,正好以玉为载体得到了传播。并且,儒家文化中还包含了中国古代最完整的玉文化理论“三礼玉论”,即《周礼》、《仪礼》及《礼记》中有关玉文化的论述。因此,若不是要做什么见不得人不得体的事,必定玉不离身。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3)

《周礼》中孔子的言论:“子贡问‘敢问君子贵玉而贱珉?何也?为玉之寡而珉多欤?’(珉,即像玉的石头)孔子曰:‘非为玉之寡故贵之,珉之多故贱之。

夫昔者君子比德于玉。温润而泽,仁也;缜密以栗,智也;廉而不刿,义也;垂之如坠,礼也;叩之,其声清越而长,其终则诎然,乐矣;瑕不掩瑜,瑜不掩瑕,忠也;孚尹旁达,信也;气如白虹,天也;精神见于山川,地也;珪璋特达,德也;天下莫不贵者,道也。

《诗》云:‘言念君子,温其如玉。’故君子贵之也。’”

周代政治“典章制”里的用玉制度是用以约束天子、王侯、伯、子、男等各个层级,内容遍及吉礼、凶礼、军礼、兵礼及嘉礼五大方面。

根据记载,当时各个等级的佩玉制是:“天子以白玉为佩,黑色丝带串系。公侯以山玄玉为佩,红色丝绳串系。大夫以水青色玉为佩,纯色丝绳串系。世子以瑜玉为佩,杂色丝绳串系。士以美石为佩,赤黄色丝绳串系。”并且只有天子可以使用“全佩”。

02 古代军事列阵思想:车战左尊右卑

古代宗教祭祀和军事尚左。《左传.成公十三》年:“国之大事,在祀与戎”。

祀,就是古代宗教祭祀;戎,就是军事作战。在古代政教合一的时代,这是的重大事务。

古代宗教祭祀和作战戎事车战左尊右卑:乘车尚左,与射礼有关。在同时期域外的北方匈奴和南方的楚国,以及宴会和军事作战则以左尊右卑。古代作战以战车为主,将帅所乘之战,车将帅居左,御者(驾车)居中,执戟者(作战)居右。

成语“虚左以待”,则是说明古代 乘车则是左尊右卑。如《史记》所载战国时期魏公子信陵君窃符救赵,为了迎接贤士,他“从车骑,虚左,自迎夷门侯生。侯生摄敝衣冠,直上载公子上坐,不让,欲以观公子。”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4)

古人乘车,尊者在左,御者在中,另有一人在右陪乘。陪乘叫做骖乘,又叫车右。而兵车情况不同。主帅居中,御者在左,车右为有勇力之士,负责护卫。

《诗经 商颂》曰:“武王载旆,有虔秉钺。如火烈烈,则莫我敢曷”,这个有虔氏就是商汤(武王)的车右。

普通兵车则是御者居中,左边甲士一人持弓,右边甲士一人持矛。车后步兵七十二人跟随。“兵车之法,左人持弓,右人持矛,中人御。”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5)

射箭运动

乘车尚左与左边是弓箭手有莫大的关系。射为六艺“礼乐射御书数”之一。射箭是士大夫必须学习的本事,后来成了射礼。古代天子分封,也不是仅仅以功劳,还得通过射箭的考试才能为诸侯,即乡射礼,以礼观德,以礼择贤。

《吕氏春秋.慎行论》云:“舜为御,尧为左,禹为右。”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6)

《礼记 射义》:“是故古者天子以射选诸侯、卿、大夫、士。射者,男子之事也。”

“故天子之大射,谓之射侯。射侯者,射为诸侯也。射中则得为诸候,射不中则不得为诸侯。”由于这个缘故,车右都是护卫,车左则为士,大夫,卿,诸侯的位置,所以乘车以左位为尊,这就是“虚左以待”的根本来历。

03 古代宗庙宗法祭祀左昭右穆

1、指古代宗法制度

(1)左昭右穆。昭穆是宗庙或宗庙中神主的排列次序,始祖居中,以下父子递为昭穆,左为昭,右为穆。以下子孙分别排列左右两列,左为昭,右为穆。始祖之子为昭,始祖之孙则为穆;始祖孙之子又为昭,始祖孙之孙又为穆。这样一来,在昭穆的排列中,父子始终异列,祖孙则始终同列。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7)

左昭右穆

古代昭穆庙制规定,天子立七庙,诸侯立五庙,大夫立三庙,士立一庙,庶人无庙,以此区分亲疏贵贱。延伸到民间,祠堂神主牌的摆放次序也就是昭穆制度,如:始祖居中,左昭右穆。父居左为昭,子居右为穆。二世为昭,三世为穆;四世为昭,五世为穆;六世为昭,七世为穆;二四六世为昭,三五七世为穆;先世为昭,后世为穆;长为昭,幼为穆;嫡为昭,庶为穆。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8)

《周礼·春官·小宗伯》:“辨庙祧之昭穆。” 郑玄 注:“父曰昭,子曰穆。”

《周礼 小宗伯》郑注曰:“自始祖之后,父曰昭,子曰穆。”

汉桓宽《盐铁论·忧边》:“鲁定公 序昭穆,顺祖禰。”

《续资治通鉴·宋高宗绍兴元年》:“此事亦不难行,祇是道理所在,朕止令於伯字行中选择,庶昭穆顺序。”

(2)五服唯亲。

中国传统文化中还有所谓出五服的说法。这种说法同样来自于周礼。

《周礼》:“五世亲尽则祧。”意思是五世之后就不是亲人了。由于宗庙的数量有限,所以就要把远祖的神位挪移到祧(读挑三声)庙。移过去后,这位祖先祭祀的频率就很低了。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9)

已逝的天子,唯获有廟号者,可享受万世不祧(即神位不被迁出)的待遇,所以古代的天子死后都有庙号,就是为了保住被后世子孙祭祀的权利。

2、父子昭穆异制特例

如果昭穆制度不代表父子的世代交替,那么它的实质是什么呢?例如:懿王世的弁敦在“周昭宫”,宣王世的克盨、寰鼎、寰盘、四十二年逑鼎和四十三年逑鼎均在“周康穆宫”,幽王世的颂壶、颂鼎又在“周康昭宫”。

因此可以假设昭穆制度是一种循环,也与册命仪式有关:属于昭的王在昭宫举行仪式,属于穆的在穆宫举行。根据上述假设可作如下推理:昭王为昭,穆王为穆,龚王为昭,懿王为穆,孝王为昭,夷王为穆,历王为昭,宣王为穆,幽王为昭。

困难在于铭文显示懿王为昭,与上述推理矛盾。如果这种循环不是按照继位顺序编排,而是按照长幼次序编排,那么结果就不同了:昭王为昭,穆王为穆,龚王为昭,孝王为穆,懿王为昭,夷王为穆,历王为昭,宣王为穆,幽王为昭。这一次序与铭文完全相符。

这里,龚王与懿王为父子关系,但两者均为昭,进一步显示昭穆制度不代表父子的世代交替。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10)

3、指祭祀及墓地葬位的左右次序。

在墓地的葬位也同样以此为准分为左右次序。在祭祀时,子孙也要按照这样的规定来排列次序,用以分别宗族内部的辈分。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11)

《礼记·祭统》所说:“夫祭有昭穆,昭穆者,所以别父子、远近、长幼、亲疏之序而无乱也。”

《周礼·春官·冢人》:“先王之葬居中,以昭穆为左右。” 郑玄 注:“先王造塋者,昭居左,穆居右,夹处东西。”

明方孝孺 《孝友庵记》:“见 伯鱼 、 子思 之冢,昭穆序葬,而子孙咸祔其则。”

4、昭穆训诂

(1)昭穆制度源于周礼。昭穆和西周初年周公旦制定的周礼有密切关系,属于西周宗法制度的一部分。

《说文解字》:“宗,尊祖庙也。从宀,从示。” 宝盖头就是房子,示,《说文》曰:“示,神事也。凡示之属皆从示。”示最早见于殷墟甲骨文卜辞,商朝开国之君大乙汤的父亲,就名为示癸。

这个示癸,其实是后世所谓的庙号,也就是王者死后的尊称。所以说,宗法制度,其实就是古代的宗庙之法,和人类的血缘关系有关,还和宗庙制度,祖先崇拜,尊卑制度有关。

在古代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只有士以上的贵族才能立宗庙祭祀祖先。普通老百姓,也就是所谓的庶人,是没有资格建庙祭祖的。这就是古代宗庙制度中所说的,天子七庙,诸侯五庙,大夫三苗,士一庙。

也就是说,宗庙制度,其实是古代区分人们身份等级的重要标志,并不是说你有钱就能盖宗庙的。有了宗庙制度,就有了昭穆制。《礼记·王制》:"天子七庙,三昭三穆,与太祖之庙而七。"

古文走向奇怪的原因(古代东西左右及其尊卑微言隐义)(12)

(2)王者的宗庙,后来又指代国家。宗庙被毁,则国家灭亡。可见宗庙在古代的重要性。

《墨子·非命下》:"不顾其国家百姓之政,繁 为无用,暴逆百姓,遂失其宗庙。"

《尚书.酒诰》曰:“乃穆考文王,肇国在西土。”可见周文王是穆字派的先祖。

《诗经周颂》曰:“率见昭考,以孝以享。”《毛传》解释说:“昭考,武王也。”可见周武王是昭字派的先祖。

04 古代道教吉凶和阴阳藏气左右思想

1、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从先秦汉代尊贵和吉祥角度看,《道德经》有言:“吉事尚左,凶事尚右。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这源于中国古代的礼仪和中国古代的军事制度。君子是道德修养很高的人,上古传统的制度,以正治国,喜欢在左边;用兵的时候,喜欢在右边。寓意深刻,左为阳右为阴。

从内容来看,左边铭文表示不尚武力的文职官员。左边铭文记录张忠少史、黄门郎、东平相、少府等职官及事迹,此阶段,张忠正处于向上升迁时期,故言“吉事”。

其主要记述张忠从年少时候,经少史、黄门郎陪伴太子刘骜蹴鞠练身,于前32-前29年下派东平国为相,以接替前相王尊去管理、说服、教育桀骜不顺的东平王刘宇。再于前29年金车回朝任少府,并以少府兼侯任(待诏)御史大夫身份,接替因“河决不忧职”而自杀的前任御史大夫尹忠之职,前去馆陶、东郡等国协助校尉王延世治理黄河洪水灾害有功,顺利转正为汉成帝第三任御史大夫,成为西汉朝廷的“三公”之一,即副丞相。

这一路所述,都是走在人生的上升路段。无论少史、黄门郎、东平相,还是少府都属文官(君子)序列。正合《道德经》所言:“吉事尚左、君子居则贵左。”

右边铭文主要记述张忠在以少府兼代理和侯任御史大夫(前29年末至前28年初20多天),以及正式就任(前29—前23年6年)御史大夫时候的事迹。

其主要叙述张忠在御史大夫任上之间及其治河、辅助丞相乐昌侯王商及汉成帝等君臣,与王凤等专权篡汉等外戚势力的斗争。御史大夫的职责就是监察百官,属于司法序列。

况且,御史大夫的绣衣御史还肩负着对内缉盗安民的工作,相当于现今的内卫警察部队。

此阶段,张忠御史大夫之职,也有部分军兵之责,即绣衣御史,就相当于今天的内卫部队,其任职三公之一的御史大夫也达到了顶峰,而且张忠得年早逝,得年大概只有30岁“年少”时期,故言“凶事”。这也完全应验了《道德经》所言:“凶事尚右、用兵则贵右”之训。

2、左右的宗教意义:道教天道左旋,地道右转

按照道教十二经脉探秘与人迎脉口理论,天道左旋,而有春生夏长,秋收冬藏” “地道右转,便有秋生冬长,春收夏藏”。

End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