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编赞美诗385首试听(我的中年与望乡)

【传媒故事类话题】

我在由我参与主编的《中国的南丁格尔》一书的附录中,编入了《四代中国诗人盛赞南丁格尔作品介绍》的文章。开头一句我即写道:南丁格尔的精神及其影响在中国由来已久并日益深远。

从英国塞西尔·伍德汉姆-史密斯所著的《南丁格尔传》汉语译文中,可以看到卡尔·马克思是怎样评价弗罗伦斯·南丁格尔这位既温柔又倔强的女性的,马克思曾写道:“在当地找不到一个国人有足够的毅力去打破这套陈规陋习,能够根据情况的需要不顾规章地去采取负责行动。只有一个人敢于这样做,那是一个女人,南丁格尔小姐。当她确信必需的物品都在仓库里,于是带领几个大胆的人,真的撬开了锁,盗窃了女王陛下的仓库,并且向吓得呆若木鸡的军需官们声称:‘我有了我需要的一切。现在请你们把所看到的去告诉英国吧!全部责任由我来负!’”

在我国九年义务教育三年制初级中学教科书《语文》和《英语》中,既有毛泽东在世界反法西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撰写的光辉著作《纪念白求恩》(此文发表时,毛泽东还为延安《解放日报》国际护士节专版题词:爱护护士 尊重护士),又有以英语教学的形式重点向学生推荐的国际主义战士诺尔曼·白求恩、现代医务护理创始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的光辉事迹。这说明,无论是在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伟大进程中,始终贯穿并且包含着人道主义和国际主义的教育。

这里,侧重介绍的是四代中国诗人,在不同的岁月里,以诗歌盛赞南丁格尔的诗人创作背景以及作品发布呈现(依照首次发表时间顺序)——公木、李又然、胡昭、萧三、鲁藜、张子扬。

公木:《南丁格尔》

公木早在世界反法西战争暨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期间,作词《南丁格尔》。著名诗人、歌词作家公木,就应作曲家麦新之约,写过题名《南丁格尔》的歌词,这首词很快写完后,由麦新谱曲,曾在解放区广为传唱。诗人公木还是一位学者、教育家,于1998年10月30日在长春病逝,享年88岁。公木原名张松如,1910年6月出生于河北省辛集市北孟家庄,1928年考入北平师范大学。1938年,他入延安抗大学习,并于当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在此期间他创作的诗歌产生了很大影响,组诗《八路军大合唱》中的《八路军军歌》、《八路军进行曲》等尤为著名。他与萧三等人共同发起成立了延安诗社,并参加了延安文艺座谈会。他还是《中国人民解放军军歌》《东方红》的词作者。公木历任中国作家协会文学讲习所所长、中国作家协会青年作家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吉林大学中文系主任、吉林大学副校长等职。多年来把丰富知识和满腔心血投入教育事业,培养了一代代学子,受到人们的崇敬和爱戴。

1942年4月,一个操着南方口音的青年从延安的鲁迅艺术学院找到公木所在的八路军总政治部文艺工作室,当面约写一首歌词,用以纪念5月12日国际护士节(南丁格尔的生日恰在这一天)。公木很快交卷,歌名最先叫做《护士之歌》。约稿者是麦新,由他作词谱曲的《大刀进行曲》成为民族的呐喊和时代的强音。1947年6月6日,时任中共内蒙古开鲁县委宣传部长的麦新,遭匪徒袭击而壮烈牺牲。公木不忘麦新,在麦新遇难五十周年纪念日,写了一首《麦新之歌》来缅怀他,在出版《公木文集》的时候,将这首《护士之歌》改题为《南丁格尔》。公木的后人,写公木传,也用较大篇章突出并翔实地介绍了麦新和公木的这次成功而愉快的合作。

公木:南丁格尔

南丁格尔,你仁慈的象征;

南丁格尔,你热情的化身。

为着你呀,我们骄傲,

你的名字鼓舞着我们。

我们决不使你的荣誉玷污!

我们新中国的护理员,

为千万将士的工作,

我们新中国的护理员,

人类的爱,同志的爱,

崇高像天,博大像海,

为反法西斯战斗!

南丁格尔,我们带着你的事业向前,

南丁格尔,我们带着你的事业向前,

向前,向前!

/

新编赞美诗385首试听(我的中年与望乡)(1)

李又然素描像/冯羽作

李又然:《抬——担架队》

李又然(1906.4.16~1984.11.13),著名诗人、散文家、翻译家、教育家;1928年入法国共产党,属巴黎中国支部成员;1941年入中国共产党,属中共中央直接吸收党员。抗日战争在延安八年,从事创作、翻译和教学工作;解放战争在东北三年,担任文艺和教育方面的领导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在北京执教于中央文学研究所。

著有散文和讲义《国际家书》《伟大的安慰者》《李又然散文集》;译有纪实文学《马克思与燕妮》《一个高贵的灵魂》,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哥达纲领批判》,诗选《马雅可夫斯基诗选》《聂鲁达诗选》《希腊诗选》《波特夫诗集》,小说《教授》《基督第四次跌落在他的十字架下》《在死的阴影里》,剧本《任性的玛丽亚纳》。

这首《抬——担架队》恰为《中国解放区的南丁格尔们》写照,原诗名为《抬》,见报改为《担架队》;作者署名李则蓝。原刊载于《东北日报》第四版副刊(1947年5月21日),后转载于《吉林日报》第四版副刊(1947年5月28日)。

李兰颂于2003年3月29日11:20,在潘家园旧货市场,寻找此诗多年的夙愿就在眼前,但是,这份一个月的《东北日报》合订本,尽管已经泛黄斑驳又近乎粉碎,商贩却还要价人民币300元,几番侃价未果,无奈就地抄录,倒是一分没花。

李又然:抬——担架队

前线的战士

是我们的弟兄

他们淋雨淋雪淋炸弹

生龙活虎地作战

自己负伤

保卫了我们的生命和财产

救护他们

就是救护自己

来!大家抬

大家抬

抬民主联军伤兵

是争取独立和平

/

我们抬的是英雄

——最亲的弟兄

我们的弟兄是英雄

英雄是我们的弟兄

来!大家抬

大家抬

他们为人民负伤

把他们抬到安全的后方

/

来!大家抬

大家抬

脚步齐整地抬

同心协力地抬

抬过河,抬过桥

抬过森林和山岗

我们的责任光荣又艰巨

我们的肩膀沉重而轻松

/

民主联军伤兵去养伤

是要再上人民自卫战的前方

再去消灭“中央军”

再为人民立军功

来!大家抬

大家抬

不要颠簸

不要跌倒

不要摇摆

不要匆忙

要平稳地抬

轻轻地抬

让我们光荣负伤的弟兄

在担架上好好休息⋯⋯

/

五四节于吉北

胡昭:《一朵红花》

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前往朝鲜战地的著名诗人胡昭,为因救护而光荣牺牲的红十字会员写下了诗作《一朵红花》,人物和场景感人至深。胡昭原为中共吉林省作家协会党组成员、副主席、顾问,文学创作一级。于2004年2月15日15时25分在吉林省人民医院不幸逝世,享年71岁。胡昭生于1933年4月,吉林省舒兰县人,满族;1947年参军,历任东北民主联军纵队某部独立团宣传队员,中共榆树县委宣传部干事,吉林日报社副刊组编辑;1953年毕业于中央文学研究所,《作家》月刊编辑、副主编。中国作家协会第四届理事、第五届全委,全国少数民族文学工作委员会第四届、第五届成员。1949年开始发表作品,1955年出版第一部诗集《光荣的星云》,以后出版诗集十多部(《草原夜景》《小白桦树》《山的恋歌》《从早霞到晚霞》《瀑布与虹》《雁哨》《杨靖宇》《生命行旅》),多次获得大型文学奖项。1991年获国务院特殊津贴,为当代诗坛所瞩目。

胡昭乳名有富,本名胡忠臣。出生时竟屏气不哭,被父亲倒提双脚扔入草丛,后被大姨捡回放在温水中反复揉搓,得以活命。3岁时,在东北军当通讯队长的父亲病死。两年后母亲带其改嫁张姓,生一妹一弟。13岁时母亲与小弟死于非命,诗人被土改工作队收留,送入吉北地区联合中学读书。1948年10月,在东北民主联军六纵队北八独立团宣传队当班长的他,被调回榆树县委,两年后进入中央文学研究所,因年纪小,被称作“东北来的小娃娃”。学习期间曾去朝鲜战地生活实习、赴广西参加土改,在全国诗坛崭露头角,尤以短诗《军帽底下的眼睛》最为出色,真实刻画了博大母性英勇参加战地救援的安详神态。而又有谁知道,胡昭在下放时,曾为女儿在县医院里当了一名护士那样地高兴。这一定是诗人自身成长的坎坷经历所至,更足以看出诗人对于南丁格尔及其理念的无比尊敬和深刻理解。

胡昭:一朵红花

1951年冬,在一个志愿军的庆功大会上,野战医院首长给功臣们戴花;戴到最后,手里余下一朵:原来一个红十字会员英勇牺牲,同志们为他追记大功一次,给功臣们做红花时也为他做了一朵。

/

几百双手掌拍起来,

几百对眼睛跟上台,

功臣们笑着连连敬礼,

一朵朵红花胸前开。

音乐一声声低下来,

掌声一阵阵稀下来,

院长手里还有一朵花,

这朵红花该谁戴?

/

有一个名字闪光亮,

在功臣榜上头一排;

一个笑眯眯的小圆脸,

在同志们眼前现出来。

他的挂包又鼓又圆,

有一颗红十字绣在上边。

无论冬夏,他总是红红的脸,

奔走在担架队的头前。

/

穿过风雪,穿过层层封锁线⋯⋯

把伤员从危险送向安全,

和同志们一个个握手道别,

他又来往在风雪中间⋯⋯

那一天,跑啊跑得正高兴,

四架敌机出现在头顶。

他镇定地指挥着隐蔽,

朝鲜的山河啊掩护着我们。

/

红十字走在最后,在最后,

狠毒的敌机在接连俯冲。

啊!公路上扬起一片雪花;

啊!公路上扬起一片枪声⋯⋯

这雪山看见的,这松林看见的,

松林里同志们看见的:

他的血把朝鲜的白雪染红,

为大家献出了年青的生命。

/

请把花戴在他的名字下面,

院首长!这朵红花是他的。

同志们!我们起立。

红花颤巍巍向我们答礼。

他活着,同志们!

他笑眯眯地坐在功臣席上。

今晚,他跟我们一起欢庆胜利;

明天,要同我们一起上战场。

/

音乐一声声低下来,

掌声一阵阵稀下来,

院长手里还有一朵花,

这朵红花该谁戴?

年青的战士就像一朵红花

开放在朝鲜,开放在人心上,

这花恰如南丁格尔的烛光之火

开得红彤彤,明亮亮!

/

新编赞美诗385首试听(我的中年与望乡)(2)

萧三素描像/徐悲鸿作

萧三:《护士同志》

萧三与毛泽东是同学,两人曾一起浪遏飞舟,漫步橘子洲头。他同时也是中共早期坚定的领导人。萧三学识渊博,精通俄、英、法、德数种语言,是《国际歌》的中文主要译者,是一位诗人。萧三于1896年出生,1983年逝世。早在20世纪初叶就投身革命运动。1924年1月,他和任弼时等代表中共莫斯科支部,参加了伟大列宁的护灵和葬礼。同年夏天回国,参加了第一次大革命。在以后的抗日战争和人民解放战争中,以及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事业中,萧三都是身体力行的革命实践者,他担任过许多重要职务。萧三真正的诗歌生涯,是从30年代初开始的。1930年,他代表中国左翼作家联盟,出席了在苏联哈尔科夫举行的国际革命作家会议,参加了国际革命作家联盟的工作,主编《国际文学》中文版。其间,他结识了苏联的高尔基、马雅可夫斯基、奥斯特洛夫斯基、阿·托尔斯泰等;美国的史沫特莱、哥尔德;法国的罗曼·罗兰、阿拉贡、巴比塞等许多国家的著名作家、诗人。为中外文化交流和促进世界各国对中国革命和中国工农红军的了解和声援,做了大量的工作。

新中国成立以后,萧三肩负起国际文化交流和保卫世界和平的使命,作为中国人民的使者,常年奔走于世界各地,出席过历届保卫世界和平会议。他还主持我国的国际文化交流工作,访问过许多国家,两次出席亚非作家会议。他同约里奥·居里、爱伦堡、苏尔科夫、聂鲁达、杨·德尔达、安德尔-卢瓦尔省逊·聂克修、亚马多、万徒勒里、伊文思⋯⋯等几十个国家数以百计的著名政治家、文学家、艺术家、诗人、科学家和学者,都有密切的友好交往。萧三为人刚正,作风朴实,平易近人,助人为乐。1962年,他把自己主编的《革命烈士诗抄》的编辑费全部上缴。1981年他又把《萧三诗选》的全部稿费捐赠给四川灾区人民。这首《护士同志》作于1958年3月北京医院,字字句句足见对南丁格尔精神的盛赞和鼓励,也是号召更多的人向“护士同志”学习。

萧三:护士同志

假如你写“护士日记”,你要写下:

从这个病房到那个病房,

一天要走多少公里;

给这个和那个病人打针,

一天要打多少西西(CC)⋯⋯

/

假如你写“护士日记”,你要记下:

在漫长寂静的夜里,

无论院里月光如水,或者雪花纷飞,

你要在病房门前轻轻地,轻轻地

谛听病人的呻吟,叹息,

睡眠、呼吸⋯⋯

/

你假如要写“护士日记”,你要写下:

你整天整夜

要怎样和颜悦色。

体贴心细,给病人以安慰。

/

你知道:你的一颗善良的心

完全交给了病人,

有时患者不药而起,

你想,病人对你是多么感激!

/

我们都要向你学习。

学习你服务的精神:

不声不响,全心全意,

为了别人,忘记自己!

/

鲁藜:《人类的花朵赞——为纪念世界红十字日作》

以写《延河散歌》和《泥土》诗作著称于世的鲁藜,1994年5月8日世界红十字日当天,不顾在病榻上的万般孤独与痛苦,应护士小姐之约,写下了晚年力作——《人类的花朵赞——为纪念世界红十字日作》,发表于当年当月17日《天津日报》文艺副刊上。实际上,也是当年当月——12日,就是国际护士节⋯⋯五八,国际红十字运动缔造者亨利·杜南生日,世界红十字日;五一二,国际护理专业创始人弗罗伦斯·南丁格尔生日,国际护士节⋯⋯早在延安时代,中共中央主办的《新中华报》和《解放日报》每逢国际护士节,都以专版庆祝的,这传统直到东北解放区也延续着,中共中央东北局主办的《东北日报》和吉林省委主办的《吉林日报》每逢国际护士节,都以专版庆祝的。1939年诺尔曼·白求恩以身殉职,鲁藜曾做诗——《我们加拿大的白同志埋葬在这里》,那时鲁藜正与长篇纪实小说《白求恩大夫》的作者周而复一起,奔走和战斗在抗日最前线。

看得出来,鲁藜写诗一生,也是关注人道事业的一生。1992年8月24日,鲁藜致友人沙驼信中就透露说:“能为《中国红十字报》登稿,很高兴⋯⋯”而他于1994年5月8日给《今晚报》副刊部编辑信中说:“我自春节前即在医院中度过整个春节,回来后又受肺部炎症影响又到天和病房,昨日才比较好,即得以出院回家休养。5日有一位护士告诉我,要我为她们护士们写一首诗,说是5月12日是国际红十字日(应为国际护士节),我当即陆陆续续写出初稿,经昨日与今日匆此完稿《人类的花朵赞》。可是见您报上已刊载五八世界红十字日纪念,现寄去请你斟酌,可以改去副题,也可以作废。请不必客气,这是新近二月来第一首诗了,致编安!”这就是20世纪30年代入党、写诗、成名,在白区做地下工作,抗日跑在最前线,进城担任文协主任的鲁藜,为人道事业充当志愿者的辛苦经历。

鲁藜:人类的花朵赞——为纪念世界红十字日作

人们常常要到风景胜地

去欣赏那些如火又如雪的玫瑰

或是徘徊在风光旖旎的海河长堤

去欣赏那千姿百态的月季

但是人们却常常忽略在他的身旁

那胜过国色天香的人类的花朵

是那些发辫上仿佛开着一朵白莲

是那些仿佛来自天上披着

云裳的韶华女郎

她们那纯真的脸上总浮现着

水仙花般的笑容

她们总是那么轻快

又那么辛勤地穿梭于病房内外

正是由于她们

那么不怕苦、不怕脏也不怕臭

敢去向生命的一切仇敌:

细菌、污垢、死亡拼搏

⋯⋯才给予我们医疗环境的日日夜夜

带来那么清静、清新、

清洁和晶莹的阳光

/

我常常在静寂的深夜时分

躺在那洁净而又松软的病榻上

心中充满感激和真诚的敬意

特别是想起那战火纷飞的年代

有多少我的战友

通过白求恩的手术台跨过死亡

现在我的双眸也饱蕴着热泪

衷心感谢今日那些人道主义的

花朵们的照顾

才让我这残冬的生命又重绽春花

/

有时候我也独自不禁地微笑

好像我由高龄又返回幼龄的时代

那方小小又有弹簧的白床

就像是我的八十年前的摇篮

世界上惟有慈母才那么体贴入微

而今却是人类的花朵们

能那么无微不至地关怀——

每蹒跚一步,每吃一口,

每时的体温,每一秒的脉搏⋯⋯

就是那些比大自然的花卉更芬芳的花朵

才让我又能站起来,举起我的笔

/

衷心感谢真正伟大革命者

“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号召下

也是在伟大人道主义的精神鼓舞下

我衷心祝愿这新一代白衣战士们的成长

我衷心祝愿世界永远和平

我衷心祝愿世间人人平安健康

/

新编赞美诗385首试听(我的中年与望乡)(3)

张子扬:《提灯女神》

2003年4月,在非典型肺炎横行肆虐期间,著名导演、诗人张子扬的诗作《提灯女神》,作为中国作家协会印发诗传单的一种传播在祖国各地。张子扬1956年生于哈尔滨;1984年毕业于中央戏剧学院,1998年毕业于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1984年开始,曾任中央电视台文艺部导演,国际部、影视部主任,广播电影电视总局电视剧管理司副司长;现为中国电视剧制作中心副主任,受聘中国传媒大学、中央戏剧学院等大学客座教授。他导演过央视多台元旦及春节文艺晚会并获奖;八次赴西藏并拍摄过有关西藏的纪录片,举办过《西藏》摄影展;组织创办多个受欢迎的栏目,《人与自然》《正大综艺》《环球》等,监制过多部颇受好评的电视连续剧,《雍正王朝》《突出重围》《牵手》等。著有报告文学《角儿涅磐》《啸傲菊坛》,论文集《荧屏感悟》《视境心语》,诗歌集《半敞的门》《提灯女神》;荣膺“全国百佳电视艺术工作者”“全国百名青年艺术家”称号。

张子扬之母杨焕琴出生于贫苦人家,少时上了富人家舍不得让子弟上的护士学校,毕业后在日伪医院里做工。大东北挣脱日伪魔掌的前夕,杨焕琴英勇无畏地抵制敌人最后的疯狂,保护了珍贵的手术室器械,有力地支援了很快发生的解放战争,成为新中国护士中最早的青年团员、共产党员、劳动模范,当卫生局处长、医院院长,到年龄后以副局级离休。如今她在多家媒体发表了许多篇回忆录,其中大比例是整日里写下的日记,最近还将拿这些文章与儿子张子扬同出一本书,名为:《石匠的闺女,从穷孩子到总护士长;母亲,深情叙写自己和儿子的经历。护士的宝贝,从少先队员到总导演;儿子,激情领略母亲对自己的抚育——爱之泉·情之语》。这应该更包含母子俩对于南丁格尔博爱精神的礼赞。

张子扬:提灯女神

当寂寞和疼痛的窗帘遮住了健康的光

一切都堕进了健康的深夜

灵魂开始因窒息而哮喘

奥德赛也因无助而放弃了手中的勇敢

你来了

哼着我们听不见的歌曲如和风一般

像电影中的慢镜头——

长发与白纱裙如梦似地飘曳

这一瞬间 让人想起圣女贞德带队出征

如圣母关注着躺在她膝上的耶稣

如自由女神领导着7月28日的起义

⋯⋯

你的目光和抚慰让疼痛朦胧了

朦胧中生命重又受了洗礼

恐惧羞惭地躲了起来

勇敢又开始小声地歌唱

黑暗中渐渐地看清了你

南丁格尔——提灯女神!

/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