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

太原文化底蕴深厚,民风淳朴。晋祠庙会、徐沟背铁棍、老陈醋、傅山传说故事、太原莲花落、太原锣鼓、中路梆子、六味斋酱肉生产技艺、双合成糕点生产技艺、太原面食制作技艺……独具三晋文化特色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极为丰富。

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介

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

药膳“八珍汤”(俗称“头脑”),是一种对养生健体十分有功效的清真食品,自明崇祯年间由傅山先生创立以来,在太原地区已传承了370多年,是太原地区独具特色的地方名吃。

“八珍汤”制作时选料讲究,工艺程序复杂,方法技巧要求十分严格。在选料备料时,要达到备料全、选料精的要求。精选成块的肥嫩上等羊肉做原料,经过清洗、净肉、加辅料煮炖、出锅晾存等诸道工序将肉煮熟,并将羊汤、羊油撇出备用,同时将诸种辅料严格按照既定制法或煨、或腌、或煮、或蒸,做好备用。制作“八珍汤”就是将上述材料按照既定的程式、比例,上火熬煮,并加入黄酒调制而成。

2008年,中医养生(药膳八珍汤)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清徐徐沟背铁棍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2)

清徐徐沟背铁棍艺术是一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民间舞蹈艺术形式,它吸纳了民间手工技艺、民间美术、民间音乐、民间口头文学、民间戏剧、民 间杂技等兄弟艺术形式的艺术特色,被誉为“空中舞蹈”“无言戏剧”“活动雕塑”“流动杂技”。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3)

徐沟背铁棍作为一项民俗活动,起源可以追溯到金大定二年(1162),由抬神求雨活动演化而来,于明嘉靖年间最终形成,至今已盛行400余年。它内容上取材于民间传说、戏曲故事及现实生活。一根棍反映一出戏或一个故事,一根弓弦要站一人……上下一体,同歌共舞,魅力无限。徐沟背铁棍是该地区历史文化的积淀,是对其他艺术形式的巧妙借鉴和利用,有着很深的历史研究价值、艺术价值和科研价值,同时也有很高的时代价值。

2008年,清徐徐沟背铁棍艺术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4)

郭杜林晋式月饼是山西特殊地域条件下产生的反映山西民间文化习俗的特产,其形制古朴,口味淳厚,酥绵爽口,甜而不腻,以“酥、绵、利口、甜香、醇和”的口感特征著称于世。据传,清康熙年间,太原一家点心铺里有姓郭姓杜姓林的三位师傅,技艺都很高。一日,三人喝酒耽误了干活儿,和好的面发酵了,三人只好往发酵的面中和生面,加碱面和油糖,做成包馅饼,没想到此饼风味十分独特,倍受百姓欢迎。后人为纪念这三个师傅,就叫此饼为郭杜林。

郭杜林晋式月饼纯手工制作技艺和口传身授的传承方式,保留着300年以来制饼业的传统技艺。而“以面为馅”的特殊工艺,具有北方制饼技艺的特征。作为“郭杜林”晋式月饼技艺的正宗传承,太原双合成食品有限公司为“郭杜林”的成名、延续作出过重要的贡献,并且为继承、发展、保护“郭杜林”晋式月饼技艺积极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2008年,郭杜林晋式月饼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赵光晋。

晋剧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5)

晋剧《于成龙》

晋剧是山西省四大梆子剧种之一,因产生于山西中部,故又称中路梆子,外省称之为山西梆子,主要流传于山西中北部及陕西、内蒙古和河北的部分地区。

晋剧传统剧目丰富,经常上演的有200多出,包括《渭水河》《打金枝》《临潼山》《乾坤带》《沙陀国》《战宛城》《白水滩》《金水桥》《火焰驹》《梵王宫》《双锁山》等。在发展过程中,晋剧保留了蒲州梆子慷慨激昂的艺术特色,同时形成婉转细腻的抒情风格。晋剧唱腔丰富,包括乱弹、腔儿、曲子几种,板式多变,表现力强。作为山西省的代表性剧种,晋剧在山西地方戏剧、音乐、民俗、历史等的研究中占有重要地位。

2008年,晋剧(太原市)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郭彩萍、武忠、高翠英、李月仙、阎慧贞、谢涛。

莲花落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6)

莲花落由“晋中落子”发展演变而来,是一种流传于太原的古老的民间说唱形式,起源于佛教,流行在宋代。莲花落表演者常为一人,自说自唱,自打七件子伴奏。所谓七件子为分执于两手的竹板,因其右手所执两片大竹板,左手所执五片小竹板,大竹板打板,小竹板打眼,相互配合有板有眼,说唱之词则随着板眼节奏进行表演,又俗称“七件子”。莲花落的传统曲目,多以当地人熟知的历史故事、民间传说为主要内容。长篇的有《五女兴唐传》《万花楼》和《呼延庆打擂》等;短篇的有《小两口打架》《小寡妇上新坟》和《夫妻挑水》等。

2011年,莲花落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曹强。

六味斋酱肉传统制作技艺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7)

六味斋是始创于清乾隆三年(1738)的著名的中华老字号,位于太原市,其生产的酱肉是三晋名吃,曾作为皇宫贡品享誉京师。六味斋酱肉“熟而不烂、甘而不浓、咸而不涩、辛而不烈、淡而不薄、香而不厌、肥而不腻、瘦而不柴”的特点正体现了“以和为美”的中国食文化。为保持传统特色,六味斋至今还承袭着260多年的生产工艺,选料、分割、煮制均按照传统制法进行生产。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8)

2008年,六味斋酱肉制作技艺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老陈醋酿造技艺(美和居)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9)

“山西老陈醋”为中国四大名醋之首,其工艺源于自西周以来的制醋工艺。山西老陈醋生产工艺有特定的原辅料,有经典的原材料配方,特别是有一条独特的工艺技术路线。如采用了“低温酒醪液体发酵”“高温接种引火,熏淋醋醅结合制醋”“夏伏晒、冬捞冰,贮陈老熟”等工艺。这套技艺在中国酿醋技术上独树一帜,而且是最富科学内涵、大有发掘潜力的传统技艺。可以说它是中国传统技艺传承并不断发展的一个典型代表。正如中国酿造业泰斗秦含章所说:“东湖(山西老陈醋)的酿造工艺是中国最好的酿造工艺。”

2008年,老陈醋酿制技艺(美和居)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郭俊陆。

太原锣鼓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0)

太原锣鼓是由历史久远的“社鼓”演变传承而来的,流行于太原地区及晋中、吕梁部分地区。其节奏雏形可追溯到先秦时期,最早结构的形成可追溯到宋代庆元年间(1195—1200)。号称铙钹之乡的太原锣鼓在击镲方面有着惊人非凡的技巧,不仅能用各种手法,还能在演奏中边击边舞,矫健威武的英姿和铙钹上下翻飞,一片金色海洋的场景令人振奋。太原锣鼓的演奏形式多种多样,最能表现山西浓厚的乡土气息。20世纪50年代盛行的演奏“双一二五”鼓曲给“大家具”声部配以口哨声,更是民间锣鼓中绝无仅有的。

2008年,太原锣鼓被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代表性传承人为刘耀文。

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介

山西面食传统制作技艺(刀拨面和蘸片子制作技艺)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1)

刀拨面是山西面食一绝。拨面用的刀长约50厘米,两端有柄,刀刃平而直,不能带“鼓肚”,与之相匹配的案板平整而光滑。拨面时,将擀好的面折叠成5至6层,然后一刀接一刀地连贯拨出,速度极快,刀与案碰撞。山西刀拨面虽然制法简单,但它筋软利口,风味独特,与刀削面、剔尖、拉面一同被誉为山西四大面食。

蘸片子也叫蘸尖尖、拖叶子、菜疙瘩,是汾阳、平遥、介休、孝义及清徐一带民间家常面食。它用料广泛,食法多样,但做法相似,是一种以各种蔬菜蘸面煮食的面食,就是用白菜、菠菜、莜麦菜等叶菜的菜叶部分(菜梗另作他用)切成大片,逐个在用白面或豆面调成的稀糊中滚裹均匀,在开水锅里汆熟即可。吃时,配有不同口味的调料逐片蘸食,有用豆角拖红面糊蘸酸菜汤豆腐汁食用的,有用茄子削皮切条或片拖豆面糊蘸葱油汁食用的,也有将茄子、萝卜等共用,拖豆面、白面混合糊,蘸自己喜好的卤汁食用的,无一不是居民们喜爱的面食。如今,随着人们对营养、健康、美味的多重追求,蘸片子也成为人们的盘中佳肴。

2009年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扩展名录。

二鬼摔跤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2)

二鬼摔跤是活跃于太原市小店区一带的民间文艺表演形式,是节日、庆典、祈雨、丰收等民间喜庆、祈祷、祭祀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深受群众喜爱。二鬼摔跤是一种单人表演艺术,表演者在打击乐的伴奏下,背上背着两个竹绑的青脸红髯和青面獠牙的假人,假人双手相互把持。表演者脚手落地,呈“ㄇ”形,运用身上所系道具(假人)及双手掌握的假脚,按照打击乐节奏运动自身各个部位,自控内力,进行夸张的人物塑造,表演出两个假人扭打、推搡、对峙、竞摔、翻滚等激烈精彩的逼真打斗的形象动作,反映出二鬼贪婪自私、无知野蛮的本性。二鬼摔跤表演伴奏没有固定的曲目,主要靠表演者临场发挥。由于表演强度大,要求表演者有强健的体魄,具备一定的表演能力,以及舞蹈、杂技、哑剧、木偶剧等表演功底和技巧,表演难度非常大,所以表演者一般为男性,很少有女性参与这一活动。

2009年,二鬼摔跤被列入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傅山传说故事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3)

傅山传说故事是叙述傅山生平、经历、社会事迹、治病救人的民间口头文学。由于傅山一生不朽的学术成就、高超的医术及不平凡的经历、刚直不阿的性格,有关他的传说故事具有十分神秘的传奇色彩,在民间代代相传,脍炙人口。后世对傅山还有“奇人行奇事”的评价。因他生性豪爽、侠肝义胆,创立了傅家拳传之于世,许多侠义武打小说把傅山作为“武术宗师”和“侠客”予以描绘;又因他为医乐善好施,以其精湛的医术、高尚的医德普救四方百姓,当地人称傅山为“医圣”,民众崇奉其为“神”,至今仍有得了病拜“傅山神”求药医治的信仰活动。

2006年,傅山传说故事被列入第一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面花(太原面塑)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4)

面塑是远古人类饮食文化、民俗文化和民间美术的综合遗存,所塑造的形象简练概括、粗犷豪放、朴实丰厚、形态夸张、神韵突出,富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反映的内容飞禽走兽、花鸟鱼虫、民间故事、戏剧人物、十二生肖无所不包。这种极具地方特色的文化形式倍受世人青睐。

2011年,面花(太原面塑)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皮影戏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5)

皮影戏是集民间美术、民间剪纸、民间戏曲、民间音乐为一体的综合艺术。清徐皮影艺术活动可追溯到清代,清光绪十六年(1890)当地县志已有记载。当时,清徐有四五个团体开展皮影艺术活动。随着时代的发展,目前仍在坚持演出活动的皮影艺术团只剩下常丰村一家了。

常丰村皮影人物形象是靠民间老艺人对人物形象的意念化和夸张化,用牛皮做原料,经过选皮、制皮、画稿、过稿、镂刻、敷彩、发汗熨平、缀结合成等八道工序,手工雕刻3000余刀制作而成。一般皮影戏演出都是采用的碗碗腔调,而清徐常丰皮影在演出中还融入了祁太秧歌、山西民歌等民间小曲小调,受到了更多观众的赞赏和欢迎。

2011年,皮影戏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泥塑(不倒翁)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6)

泥塑(不倒翁)俗称扳不倒,源于宋代。清徐不倒翁起初是用红胶土和成泥再靠双手捏成的。后来为了使这种玩具经久耐用,在和泥时又用上了头发和麻头,在彩画上又增加了底色。而后,艺人们为了减轻不倒翁的重量,又从全泥改成用红胶泥底座,上半部用纸浆做成空心的不倒翁,为了增加光洁度增加了打磨工序,在彩绘上由原来的用锅底黑改用石颜料并增加了色彩。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7)

2011年,泥塑(不倒翁)被列入第三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选介

晋祠大米种植技艺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8)

晋祠大米的种植历史悠久。据史料记载,晋祠水稻早在西汉时期已大面积种植。晋祠水稻种植技艺包括浸种消毒、育苗、烤田、有机肥腐熟、秧田管理、插秧、病虫草害防治、水稻收割、脱粒、分级包装等多个环节。晋祠大米的特点是颗粒大而饱满,质色稍褐而透明,性软而韧,味香而甜,吃起来清香爽口有嚼头。古人描述晋祠大米“米洁白纤长,味殊精美”,从而赢得“晋祠大米香喷喷、肉筋筋”的千古美誉。即使连蒸数次仍然粒粒分明,互不粘连,香气扑鼻,鲜亮如初,素有“七蒸不烂”之说,堪称米中珍品。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19)

晋祠稻田

2010年,晋祠大米种植技艺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晋商诚信文化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20)

晋商之所以从明代开始在长达五个世纪的经商过程中能取得辉煌的成就,其在从事商业活动中恪守诚信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从而形成了“晋商诚信文化”,诚信也逐渐成为晋商的商贸习俗。

在市场经济和全球一体化不断深入的今天,诚信作为现代信用经济的基础,现代市场交易活动的基本精神和重要原则,越来越显示出重要意义。保护、弘扬、发展“晋商诚信文化和精神”,成为晋商后人的一项重要历史使命。

2010年,晋商诚信文化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青龙古镇民间文化

娄葑非遗(太原非遗丰富多样)(21)

阳曲县青龙镇历史上是北方闻名的重镇。随着时代的变迁,围绕着青龙古镇流传有众多具有传奇色彩的民间故事。这些以口头传播的民间传说,印证了中国社会历史发展在乡村的步履,是乡村历史文化的精神感悟。其主要传说故事有:烽火台纪事、青龙的传说、青蒿嘴故事、龙门会、海眼、龙滚珠的传说、凤凰单展翅、凤头寨、闯王避难坡、闯王床、闯王鼓、闯王题诗、慈禧夜宿青龙花园、神秘的骆驼队、七进院、王善人、武解元、泰山庙故事、养和堂、王孙娶亲、日本妾、龙池、蛤蟆坡传说、上花园、嘉庆御制金砖、柏木棺、千年槐、神道碑、三府沟、粮换石的故事等。

2010年,青龙古镇民间文化被列入第三批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责编:瑞 琴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