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隶字体善字怎么写(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骨)

骨【gǔ】是一個後起的字,在古文字初創的早期,是以「歺」或「冎」來表示「骨」。

歺【è】,象形字,甲骨文的字形像剔去筋和肉之後的殘骨。本義是殘骨。

汉隶字体善字怎么写(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骨)(1)

《說文解字·歺部》歺:

列骨之殘也,从半冎。……徐鍇〖注〗:冎,剔肉置骨也。歺,殘骨也。故从半冎。

「歺」在作偏旁時,也寫作「歹【dǎi】」。从「歺/歹」取義的字都與作惡、死傷、禍殃等不吉祥的意思有關。

从「歺」的會意字:

(生命終止,魂魄離開了人的形骸)

以「歺/歹」作意符的形聲字:

(未成人就死了)、(斬首)、(給屍體穿衣入棺)、(死後入柩待葬)、(殉葬)、(危險)、(災禍)、(傷害)、(歼,消滅)、(本義是脂膏久置而變質)、(分割)

由「死」衍生的字:

(死後的軀體)、(死後埋入土中,不久上面就被草覆盖了)、(有爵位的大官死了)

冎【guǎ】,象形字,像一個接一個的骨關節。于省吾先生說:像骨架相支撐之形。本義是剔去了肉的骨頭。

汉隶字体善字怎么写(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骨)(2)

《說文解字·冎部》冎:剔人肉置其骨也。象形。頭隆骨也。

从「冎」的會意字有:

(从半冎)、骨(肉中之骨)

以「冎」作聲符的形聲字:

(歪斜)、(剔肉離骨)、(經過)

骨【gǔ】,會意字,篆文像剔去了肉的骨形。本意是指骨頭——脊椎動物支撐肉體的骨架。

汉隶字体善字怎么写(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骨)(3)

《說文解字·骨部》骨:

肉之覈(實)也。从冎有肉。

段玉裁注:肉中有骨也。

是「肉中有骨」,而不是「有肉包著的骨頭」。从冎【guǎ】从肉,表示骨肉相連之意。

《黃帝內經·素问》:腎主骨......久立傷骨。

《黃帝內經·素問》:味所禁:苦走骨,骨病無多食苦。

《黃帝內經·靈樞》:苦走骨,多食之,令人變嘔。

中醫認為:與骨有關的疾病都是由腎虛引起的,而長久站立的人也容易得骨病。同時,苦味是从骨走的,所以與骨有關的疾病不要多吃苦味的食物。

【骨肉之親】

孩子本來就是父母身上分出來的骨肉,就像草木有果實,大樹有樹根一樣。無論日後分離相距有多遠,也始終是心靈相通,生則喜悅,死則悲傷。

《呂氏春秋·精通》:

父母之於子也,子之於父母也,一體而兩分,同氣而異息。若草莽之有華實也,若樹木之有根心也,雖異處而相通,隱志相及,痛疾相救,憂思相感,生則相歡,死則相哀,此之謂骨肉之親。

《淮南子·說林訓》:

親莫親於骨肉。

【骨肉相連】

骨頭和肉相連在一起。比喻關係親密,無法分割。

《管子·輕重丁》:故桓公推仁立義,功臣之家,兄弟相戚,骨肉相親,國無飢民。

《韓非子·備內》:

夫妻者,非有骨肉之恩也,愛則親,不愛則疏。

夫妻之間本沒有骨肉之親,靠的是以「愛」為紐帶。與任何沒有血緣關係的人相處,連結親疏的紐帶,也同樣是「愛」。

【風骨】

人所受的教育不同,價值觀也不同,從而形成不同的氣質和風度。有的人是剛正不阿、英勇頑強的「俠骨」;有的人則是諂媚阿諛、奴顏婢膝的「媚骨」。

鄭板橋:「虛心竹有低頭葉,傲骨梅無仰面花」

徐悲鴻:「人不可有傲氣,但不可無傲骨。」

做人要有志氣、有原則;但是不能自命不凡、目中無人。

【建安風骨】

魏晉建安時期的文學作品以風骨遒勁而著稱。當時的文壇巨匠有

「曹氏父子」

(曹操、曹丕、曹植)和「建安七子」(孔融、陳琳、王粲、徐乾、阮瑀、應瑒、劉楨),他們共同的藝術風格都是雄健深沈、悲涼慷慨。

由此,「風骨」就成為評判文藝作品的基本美學標準。

以「骨」作意符的形聲字:

(人的軀體)、

(大腿股骨)、

(膝蓋骨)、

(脛骨)、

(禽獸之骨)、

(骨髓)、

骷髏(乾枯的頭骨或屍骨)

以「骨」作聲符的形聲字:

(光滑)、

(狡猾)

汉隶字体善字怎么写(漢字的字元身體與五官骨)(4)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