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

一部《西游记》令唐玄奘的西行之旅家喻户晓,同时也揭开了古代高僧为求佛法、普度众生所付出的艰辛。正如其开篇所讲,“混沌未分天地乱,茫茫渺渺无人见。自从盘古破鸿蒙,开辟从兹清浊辨。覆载群生仰至仁,发明万物皆成善。欲知造化会元功,须看西游释厄传”,唐玄奘是通过实践,跋涉西行而寻求“造化会元功”的真谛。而在玄奘之前,我国历史上第一位尝试西行的高僧是三国时期的朱士行,但因大小乘派系之分,他只抵达了于阗国(新疆和田一带),便被迫留于当地。而真正完成西行,并将“真经”带回中土的第一人名叫法显。由于法显归国时已经75岁,其翻译经书只做了两年就隐居荆州,专注于《佛国记》的编写,所以在译经方面的名气被四大译经家鸠摩罗什、玄奘、不空、真谛掩盖。但其带回中土的戒律经书,对于汉传佛教的发展具有里程碑的意义,因此在230年后,感受颇深的玄奘才重新踏上法显走过的西行之路。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1)

西游记剧照

自西汉武帝时期派遣张骞出使西域起,中原与西域的联系就不断加强,随之促成了“丝绸之路”,再到汉宣帝于公元前68年正式设立西域都护,这条商贸之路也逐渐成为中西方文化交流的主干线。相传汉明帝梦见一位金身之人于皇宫飞行,金光耀眼,一位大臣向明帝解释说西方有一种人人拜敬的佛,可能就是明帝梦中的佛像。所以明帝派遣蔡愔等十八人为使,到大月氏国求佛法,于永平十年(公元67年)请来了迦叶摩腾和竺法兰两位高僧,用白马载着佛像和经典到洛阳传法。明帝还为此二人修建白马寺,专用于二人传法,以及梵本佛经的汉译,这便开启了佛教在中土的传播。《西游记》里的猪八戒、沙和尚、白龙马的原型很可能就是这里说的迦叶摩腾、竺法兰和白马。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2)

白马寺

佛教的传播虽然有了途径,却在本土宗教的盛行下发展缓慢,直到进入两晋南北朝时期,中原大地进入了旷日持久的战乱当中,现实世界里的极度悲惨令人民向往佛教传扬的精神乐土,推动佛教进入兴盛发展阶段,法显就是这个时期的人物。他俗姓龚,生在一个普通农家,三个哥哥皆早年夭折,法显貌似也难逃这样的命运,3岁时重病不愈,父母不忍他像几个哥哥一样,于是另辟蹊径,将他送进了寺庙,从此开启了他的僧侣生活。在战乱的年代里,人民不断涌入寺庙剃度为僧,也推动了这一时期的佛教发展,因而也造就了“道安法师”这样的得道高僧。公元379年时,前秦苻坚发兵10万攻打东晋襄阳时说:“朕以十万之师攻取襄阳,唯得一人半。”意思就是此战就是为了道安而来。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3)

佛学有两大系,一为禅法,一为般若,道安法师就是当时的两系之集大成者,他被苻坚清往长安讲学,道安也就于此著下《僧尼规范》,这是借鉴西方传来的不完整戒律而编撰的僧侣行为规范,以及修行的心境准则。但由于此戒律并不全面,因而解决不了僧侣之间常发生的争端,导致争端的原因既有行为准则的不统一,也有佛经理解的不一致,这也导致了汉传佛教进入一个发展的瓶颈期。最明显的是因戒律经典缺乏,使广大佛教徒无法可循,以致上层僧侣穷奢极欲,无恶不作。到了390年,后燕吴柱叛乱时,曾立僧侣法长为皇帝,以佛教为幌子,裹挟十万僧侣信徒祸乱河北。以慈悲为核心理念的佛教非但没有为百姓带去和平安康,反而参与了杀戮,这都和戒律缺失有密不可分的关系。此时的法显为了维护佛教的“真理”,矫正时弊,年近古稀却毅然决定西赴天竺,寻求戒律。

法显的西行之路

公元399年,62岁的法显与慧景、道整、慧应、慧嵬一起,从长安出发,踏上了西行之路。为何《西游记》的西行团队是5位,可能是参照了法显西行,而非玄奘。因为玄奘在历史上的西行之请遭到了唐太宗的拒绝,他是从长安只身一人偷渡出境的。待玄奘到了瓜州关外的一座寺庙里,才遇到了一个名叫石磐陀的胡商,渡化收为徒弟,后来根据此地附近千佛洞壁画考证,这个石磐陀满脸长毛,环眼朝天鼻,獠牙外露,好像猴子一般,于是认为石磐陀就是《西游记》中孙悟空的人物原型。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4)

石磐陀与玄奘

“上无飞鸟,下无走兽,遍望极目,欲求度处,则莫知所拟,唯以死人枯骨为标帜耳。”——《佛国记》

法显的团队到达张掖(今甘肃张掖)后,遇到了智严、慧简、僧绍、宝云、僧景五人,扩大为十人“巡礼团”,在去往敦煌的路上加入了慧达,由此奠定了11人的取经团队。而玄奘出境时,石磐陀离开了他,直到抵达了高昌国,才有了高昌国王麴文泰资助的4个徒弟、25个随从、1名翻译官员,组成了31人的西行团队,此时的高昌国王与玄奘结拜为兄弟,“御弟”是针对鞠文泰的,而非李世民。法显则是在敦煌太守李浩的资助下,由熟悉地理方位的官员带出阳关渡白龙堆大沙漠,而在230年后,玄奘差点死在这片沙漠中。法显在其游记中首次写到了“沙河”,所以《西游记》里流沙河的灵感可能也是源于此。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5)

玄奘与鞠文泰

但在此之后,玄奘的历程要比法显更为顺畅,玄奘在高昌国获得了鞠文泰的“介绍信”,也就是《西游记》里说的“通关文牒”,由于高昌国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地位,因此与沿途的国家关系交好,鞠文泰的介绍信为玄奘打开了一条坦途。而法显出了玉门关就要面临朱士行曾遇到的问题,即小乘佛教与大乘佛教的不兼容。这主要是源于两派对佛教的理解,前者倡导个人解脱,后者提倡普度众生,中土盛行的是大乘佛教。法显一路经过鄯善国(今新疆若羌)到达茑夷国(今新疆焉耆),茑夷国则信奉的是小乘教,法显团队在此不受待见,连寺庙都不让投宿,无奈之下,智严、慧简、慧嵬三人返回高昌(新疆吐鲁番)筹措行资,在求得前秦皇族苻公孙的资助后,才转向西南,穿越了塔克拉玛大沙漠,玄奘则是沿着绿洲小国一路前行。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6)

法显的西行及归国路线图

较为幸运的是法显到达西域佛教中心于阗国时,并未像朱士行一样受阻,他遇上了当地的大型佛教活动——“佛诞节”。在参加完这场盛大观礼后,法显团队顺利行至子合国、于麾国,且11人皆成功翻越葱岭。230年后的玄奘也曾到达葱岭,但玄奘的团队在平均海拔4000米的雪山上,损失了一半随从和马匹,包括两名高昌徒弟。在此之后,法显的队伍分头行动,法显和慧应、宝云、僧景等人经宿呵多国、犍陀卫国到达弗楼沙国(今巴基斯坦白沙瓦)。慧景则因生病到达那竭国修养,由道整陪同暂住。法显团队是一个平行的组合,并不像玄奘的团队,一个核心,其余皆是随从或徒弟。法显的团队可以理解成游僧的组合,他们的目的各有不同,或是搜求佛典、或是从师受学、或是亲睹圣迹、或是求访名师。弗楼沙国是北天竺的佛教中心,这里已经能够达成诸多人西行的心愿,所以团队中的慧达、宝云和僧景在此参访佛迹以后便返回了中土,而慧应却不幸在此圆寂。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7)

印度佛寺

“彼众僧叹曰:奇哉,边地之人乃能求法至此。自相谓言:我等诸师,和上相承,未见 汉道人来到此地也。”——《佛国记》

随着队伍的离散,法显也只能独自前往那竭国,与慧景、道整会合后继续踏上通往“西天”的路程。而西行的信仰并没能赢得佛祖的眷顾,当三人翻越小雪山(阿富汗的苏纳曼山)时,在北阴处遭遇“毒龙”(雪崩),久病初愈的慧景最终没能渡过这一劫难,被永久的封印在了高山雪原之上,此时的11人团队已只剩下法显、道整二人。正如那句“敢问路在何方,路在脚下”,这两位高僧并没有停下脚步,他们经罗夷国、跋那国、毗荼国、摩头罗国,两渡大江大河,于404年进入中印度的佛教发祥地拘萨罗国,并如朝圣者一般参访了释迦牟尼的诞生地—迦维罗卫城。根据《佛国记》的记载,这里的僧人感叹道从未有汉人到达此处,也佐证了法显是第一位到达“圣地”的中土高僧。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8)

玄奘翻越葱岭

次年,法显到达佛教极其兴盛的达摩竭提国巴连弗邑,这里的戒律十分齐全,正是法显此行的核心目的地。他在这里停留了3年,夜以继日的学习梵语,抄写经律,著名的《摩诃僧祗律》就是在此地抄写完成的。道整在此也达成了瞻仰圣地、寻访名师的目的,相比较中土的僧律残缺,这里才是最佳的修行之处,于是决定留在此地。至此,11人的取经团队只剩法显一人,这与《西游记》里的人性设定倒有几分相似,五人团队只有唐僧一心向佛,其余四位皆是自我救赎,悟空贪恋过花果山的自由;八戒贪恋过高老庄的逍遥;沙僧、小白龙则是老实本分的洗白以往的罪过,这可能就是众生百态的内含体现吧。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9)

法显与道整剧照

此时的法显不仅是一位“朝圣者”,眼前的极乐佛国并没有泯灭他取经的使命感,他孤独的继续前行,支身一人周游了南印度和东印度,并在恒河三角洲的多摩梨帝国(印度泰姆鲁克),用了两年的时间学习经画佛像,他认为象形的佛祖才更容易促进佛法的传播。这本是他完成取经任务的终点站,公元409年,75岁的法显明白,他的身体已经不允许再度跋涉东归。而幸运的是,他在摩梨商人的口中,得知印度东海岸有船队经常前往中土进行贸易,这就是《汉书.地理志》中所提到的海上交通线,也就是后来的“海上丝绸之路”。409年年底,法显便搭乘商舶,纵渡孟加拉湾,到达了狮子国(斯里兰卡),而在玄奘的《大唐西域记》里,它叫僧迦罗国,这就是印度东海岸的丝路起点。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10)

孤身一人的法显

法显在狮子国一边寻访商船的航行计划,一边继续抄录当地的佛经经典,两年之后,他终于踏上了归国的商船。而这一段旅程又极具神秘性,因为出发的时间为8月,季风既是船舶前行的动力,又是风暴的来源,船舶航行半个月就遭遇了强暴风,船破水入,幸遇一岛,补好漏处又前行。在这次风暴中,法显还差点被印度教徒当做祭品扔进大海,幸好是一位中土商人出面阻拦才保住了法显的生命。据《佛国记》记载,该船漂泊了一百多天,到达了耶婆提国,目前考证该国是印度尼西亚的苏门答腊岛,或者是爪哇岛。但根据当时的季风强度、风向计算,众多学者认为法显所在船只应该是抵达了美洲大陆,倘若真是如此,法显发现新大陆要比哥伦布早了1000多年。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11)

法显抵达崂山纪念石像

再次启程之后,78岁的法显终于在东晋义熙八年( 412年)七月十四日抵达山东崂山。一去一归共计十三年,对于这十三年,法显的总结是“顾寻所经,不觉心动汗流!”也许在信仰和理想面前,所有的艰辛都不值一提,法显在抵达崂山后,立即投入翻译戒律经书的工作中,他在和时间赛跑,用他所剩不多的时光,为中土佛法奉献出最后的力量。由于此时的前秦已经灭亡,法显在顿足之后便前往了佛教氛围浓厚的东晋建康(南京),并受到东晋皇帝的礼遇和支持,他在道场寺同佛陀跋陀罗、宝云等人译出《摩诃僧祗律》40卷,《僧祗比丘戒本》1卷, 《僧祗比丘尼戒本》1卷, 《大般泥洹经》6卷, 《杂藏经》1卷。此后便隐居荆州辛寺,利用剩余的时光写下了游记《佛国记》,后增补为流传至当代的《法显传》,并于元熙二年( 420年),圆寂于此,卒时八十六岁。

法显西行的意义绝不亚于唐玄奘

玄奘西行至印度呆了十七年,因此是印度佛教里影响最为深刻的中土僧人,具有“名震五竺 ”的美名,且因获得官方支持,以团队的力量带回中土佛经52筐、657部,这些佛经是在众多僧人配合下完成翻译的;由于归国后得到唐太宗的“国师”礼遇,成为大唐佛教首屈一指的得道高僧,门下弟子遍布全国,颇具影响力;加之唐朝的统一繁荣,玄奘宣扬佛法的环境更为理想,因此成就较大。而法显归根结底属于自发的游僧,前秦政权给予的支持仅限于出发时的合法性,他在印度佛教中心仅仅呆了三年,带回佛教经律也只有30余卷,这些经卷的翻译工作也仅有几位僧人配合而已;由于年龄渐老,他也只将剩余的时间用于编写游记自传,并未传法授教,且在南北朝的乱世中,他也无法像玄奘一样安心研佛,故而在成就上不及玄奘,但这决不能否定法显西行的意义。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12)

玄奘于印度剧照

  • 法显的西行背景与目标

其实就佛教的发展来看,法显又是为汉传佛教奠基的先行者。在他出发前,东土佛法并没有统一的戒律,僧团修行没有统一行为规范,法显大师为求得佛教真正的戒律,决意在65岁的年龄启程求取律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以规则先行,若无正确的规章制度加以约束,事物的发展必将失去方向,戒律对于汉传佛教来说就是规章制度的体现。

法显所在的时代,佛教传至中土已约300年,佛法已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久矣,这是文化认同差异下,经历矛盾冲突到改善适应的过程。南北朝时期,北方的游牧民族统治者大都扶植佛教,是作为统治工具维护政权稳定,如后赵、前秦、后秦、北凉,崇佛极为突出。而随着“衣冠南渡”,南迁的北方汉人也将尚佛的文化带入江南,可以说法显所处的时代,是我国古代佛教发展的第一次高峰。不仅本土僧尼数目与日俱增,得道高僧辈出,且从印度、西域前来传法的僧侣也日渐增多。诸多高僧的影响力突破了地域和政权的界限,以至于荷坚不惜为了一个和尚发动大规模战争。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13)

“安既德为物宗,学兼三藏,所制僧尼轨范佛法宪章,条为三例:一曰行香定座上讲经上讲之法;二曰常日六时行道饮食唱时法;三曰布萨差使悔过等法。天下寺舍遂则而从之。”——《道安传》

佛教的发展虽然迎来了高峰,但发展越快,问题也就越多,究其根源,则是清规戒律皆是“外来的和尚”带到中土的,虽然经过整理,形成本土戒律雏形,但皆是东拼西凑的结果,并无详实的正统戒律。尤其是僧尼人数日增,僧伽已经形成,寺院管理暴露出很大的问题。苻坚用战争请到长安的高僧道安,在五重寺拼凑整理的戒律,成为当时唯一一部“集大成”的戒律,可见戒律蓝本的缺口之大。为此,中国僧人或者居士前此往西域求法者,颇亦有人。但是他们多半只到了西域而止。在佛教发展企图打破瓶颈的时期,西行求法的需求愈加的迫切,所以当法显准备西行时,能够自发的组成一支求法团队,虽然他们的目的各有不同,但突破眼下修行瓶颈的愿望是一致的。而在他们当中,搜寻经典的目标又非常明确,即侧重于印度本土的、完整的佛教戒律。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14)

年轻时的法显剧照

  • 玄奘西行的背景与目标

唐玄奘所处的时代,佛教的发展并没有南北朝时期兴盛,在南北朝中后期开始,佛教的发展就成为各个政权解决兵员、劳动力问题的重要阻碍。所以历史上的“三武灭佛”,有两起发生在南北朝中晚期,一是北魏太武帝灭佛,另一个是北周武帝灭佛。这两次灭佛行为对佛教的传播造成了很大的伤害。道安曾说过“不依国主,佛事难立”,这也说明佛教与本土宗教相比,生根较晚,更需要国家的扶持,而这两次灭佛行为,反而促进了道教的繁荣。唐朝初期之所以不支持玄奘西行,一方面是防止对突厥作战时的间谍活动,另一方面也与统治者更崇尚道教有关。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15)

偷渡被抓的玄奘剧照

而玄奘之所以一心向西,是因这个阶段的佛教,在不同宗派之间因对佛经解读不同产生了很多争议,尤以摄论宗与地论宗之间有关法相之说的争议突显。本来佛法传播就受到抑制,传法时内部尚且出现争议,这对佛法的传播更为不利。玄奘西行是为解惑、是为求得《瑜伽师地论》,目标也很明确,如果说法显是西天取律,那么玄奘则是真正意义上的西天取经。所以从这一层含义上讲,法显是为佛教的传播打下制度基础,玄奘是为佛教的传播朔本正源。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16)

法显抄经工具

玄奘的西行,可以看作是沿着着法显走过的路径重温先行者的壮举,只不过他出发时只有27岁,身体条件更加优越。且在高昌国受到鞠文泰的支持,又在盗匪猖獗的丝绸之路上受到西突厥国王的卫队保护,这一切都是法显不具备的。他可以潜心于天竺游学17年,带领团队抄录大量佛经典章,因为他有的是时间和精力。而法显在中印度时,抄写经书皆是亲自完成,而且因无纸墨,他是将经文刻录在贝多罗树坚硬的叶子上,这就是他带回的经书称为“贝叶经”的原因。

玄奘归国选择原路返回,这一程的艰辛是因为当年对鞠文泰的许诺,在拒绝鞠文泰的挽留之后,他答应归来时于高昌国讲法三年,但当他走到高昌时,这里已经驻扎了大唐的边关军,这里也成了大唐安西都护府的管辖区域。法显虽然是海陆乘船归国,但也差点命丧大海,不能以艰辛的程度来衡量两人的选择,反而是玄奘的《大唐西域记》、法显的《佛国记》,都成为研究地理历史的重要文献,也成为印度史料空白的重要借鉴。

唐玄奘西天取经的真实历史(西天取经第一人)(17)

法显纪念铜像

法显以近耄耋的年龄,带着信仰和使命归国,这就是他最大的成就,这种西行的精神不仅在于弘扬佛法,更在于对理想的执着与坚韧。玄奘是取得了辉煌的成就,他创立了法相宗,翻译了一千三百三十五卷经文,推动了唐朝皇帝对佛教的重新认知,为佛教第二次发展高峰奠定了坚实基础。玄奘取得如此成就,又何尝不是法显这位先驱打下的基础呢?抛开戒律、西行路线的客观贡献,法显作为“西天取经”第一人,踏上西行之路的勇气、不甘廉颇老矣的精神、不惧风暴回归的信念,不都是唐玄奘后继向西的动力吗?法显在《佛国记》中写到:“诚之所感,无穷否而不通;志之所奖,无功业而不成。成夫功业者,岂不由忘失所重,重夫所忘者哉!”这不正是《西游记》开篇“造化会元功”的真谛所在吗?

参考史料:《大唐西域记》、《法显传》、《汉魏两晋南北朝佛教史》、《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