帛本老子还原真实的道德经(细读道德经第二十章)

【细读《道德经》系列之第二十章】

上一章说,统治者要回到大道之上,弃绝圣智、仁义、巧利等失道的作为,就能取得良好的治理效果,文末还特别强调“绝学无忧”,要杜绝相关的悖道学说。这一章就是承接这个意思,如果还在国家层面教导相关的悖道学说和枝枝末末的知识,普通民众学习后,是没有用的。

全章以自嘲自贬的口吻,强烈对比出“道者我”与“众人”的不同,最后指明有如此不同的根本原因在于道者“贵食母”。道者懂得凡事依“道”而行,就好像婴孩注重从母体获得滋养一样。这才是最重要的。

帛本老子还原真实的道德经(细读道德经第二十章)(1)

【原文】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澹兮其若 海,飂兮若无止。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意译】

(在世俗之人的学习里,)知道应答得恭敬一点还是高傲一点,相差多少呢?知道这是赞美那是厌恶,区别在哪呢?他们也被教导,众人所畏惧的自己不得不畏惧,(等等。)这是极其荒谬的,因为这样的学习(只注重一些枝枝末末的东西,)远远未达到“道”的中心。

(所以,平日里)众人总是熙熙攘攘,(没有片刻的消停,)就好像要去参加盛大的宴会(那样热闹),又好像春日里登上高台欣赏美景(那样高兴。)而我总是淡泊独处,内心没有丝毫随众躁动的兆头,(宁静如常;)我对外界沌然无觉,就好像未长成幼孩的婴儿一样,(自适自在;)(然而,在外人看来,)我是那么地颓丧失意,就好像没有归宿的人一样,(其实,我只是没有期待、没有要求、随遇而安而已)。(总之,)众人都显得富足有余,唯独我若有所失。这些都只不过是因为我有一颗愚笨的心,与“道”浑然一体了!

(相比之下,)世俗之人光亮昭然,(高调示人,自我彰显;)唯独我昏暗无光,(处处低调,不事张扬。)世俗之人聪明细察,(总是精于个人算计;)唯独我闷声不响,(微妙玄通。)(俗人不明白,)极其沉稳的水波摇动,其底下是广阔深沉的大海;极其疾速的风,吹起来就好像没有停止的地方。众人似乎各有得意的依仗本事,唯独我是那么的顽愚和鄙朴,(毫无所长。)为什么唯独我和别人不同呢?是因为我(懂得凡事依“道”而行,)就好像婴孩注重从母体获得滋养一样。

帛本老子还原真实的道德经(细读道德经第二十章)(2)

【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人之所畏,不可不畏。荒兮,其未央哉!】

1、先说大家看到的比较盛行的翻译,是这样的:“应诺和呵斥,相距有多远?美好和丑恶,又相差多少?人们所畏惧的,不能不畏惧。这风气从远古以来就是如此,好像没有尽头的样子。”说实在的,这样的大白话,没有前提,没有逻辑,我真不知道它在说什么!老子是圣人,他老人家可以语焉不详,但我们不能使之突兀,不知所云。

2、理解的关键是要明确,前一章乃至全书的逻辑:要弃绝失道、离道之学,否则,治国就有忧患。在这里,老子就一些细节发出疑问:“唯之与阿,相去几何?美之与恶,相去若何?”说的是,统治者只倡导失道、离道的仁义礼等伦理学说,那么,民众知道“唯、阿”礼仪常识的不同、知道“美、恶”情感表达的不同,区别是不大的,下面提到的“众人熙熙”就是证明;而真正有差距的,是民众懂与不懂“道”理之间!比如宣导“不自生故能长生”、“外其身而身存,后其身而身先”、“既以为人己愈有,既以与人己愈多。”等等道理,对学习者来说,懂与不懂之间,区别就大了。再者,“不可不畏”的依据不能是“人之所畏”,而人唯一的行为依据是“道”!所以,紧接着的第二十一章开篇就说“孔德之容,惟道是从”。

3、注意几个字的含义。“阿”不是“呵”,是阿谀奉承之“阿”,相对于“唯”时,是表示“高傲地应答的语气神态”。“美”,是赞美。“恶”,是厌恶;跟第二章里“天下皆知美之为美,斯恶已”的“恶”一样,不是丑恶。“央”本义是中心,如果说它有“尽,完了”的意思,那是说者把词意或句意当字义了。

帛本老子还原真实的道德经(细读道德经第二十章)(3)

【众人熙熙,如享太牢,如春登台。我独泊兮,其未兆;沌沌兮,如婴儿之未孩;傫傫兮,若无所归。】

“众人熙熙”说的是,没有道学滋养的民众终日是不消停的,一直沉浸在追逐欲望的狂欢之中。这可以看成“民之难治”的一种表现,是“果”,而“因”在统治者失了道学。与众人相反的是“道者我”,呈现的是另一番状态:表面独泊,内心宁静;看似沌沌,实则自在;外在傫傫,本然“少思寡欲”无所期待也。

【众人皆有馀,而我独若遗。我愚人之心也哉,沌沌兮!】

这两句可以看成小结性质的表述。是啊,众人都显得富足有余,唯独我若有所失。为什么呢?这些都只不过是因为“我”有一颗愚笨的心,与“道”浑然一体了!

帛本老子还原真实的道德经(细读道德经第二十章)(4)

【俗人昭昭,我独昏昏。俗人察察,我独闷闷。】

这里的文字说的是“俗人”和“我”表象上的不同,解读时还要把它们背后的实质性东西也表达出来,才算完整。大家看:世俗之人光亮昭然,实质是高调示人,自我彰显;“我”昏暗无光,实质是处处低调,不事张扬。世俗之人聪明细察,实质是精于个人算计;“我”闷声不响,实质是微妙玄通。

帛本老子还原真实的道德经(细读道德经第二十章)(5)

【澹兮其若海,飂兮若无止。】

这句话的意思是,极其沉稳的水波摇动,其底下是广阔深沉的大海;极其疾速的风,吹起来就好像没有停止的地方。

类似的句式在第十五章出现过,比如“敦兮其若朴,旷兮其若谷,混兮其若浊”等,显然是对善为道者“微妙玄通”的赞扬。这里说的是,得到道的支持,既能极稳,也能极快。所以,我不认同那种偏负面的翻译。另外,“澹”,本义是“水波摇动的样子”,“飂”,本义是“风疾速的样子”,两者并列而用,是匹配的。所以,“澹”不取引申意义“淡薄”。

帛本老子还原真实的道德经(细读道德经第二十章)(6)

【众人皆有以,而我独顽且鄙。我独异于人,而贵食母。】

这里说的是,众人似乎各有得意的依仗本事,不明白“澹兮、飂兮”的我,以为唯独我是那么的顽愚和鄙朴,毫无所长。为什么唯独我和别人不同呢?是因为我懂得凡事依“道”而行,就好像婴孩注重从母体获得滋养一样。

“贵食母”,就是注重从母体获得滋养。比拟来说,就是凡事注重依道而行,就能获得道的支持和成就,“无为而无不为”。

总结一下,这一章可以看成是道者老子的自画像。因心静如常而独泊,因自适自在而沌沌,因少思寡欲而傫傫,因不事张扬而昏昏,因微妙玄通而闷闷,因贵食母而独异于人,因有愚人之心而与道浑然一体!这样的道者形象,在世俗的境界里,很不起眼;但在众多修道者看来,简直是高不可及,可以奉为楷模。

【细读《道德经》系列,欢迎点赞、收藏加关注。】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