蒹葭是诗经的哪一部分(蒹葭苍苍美在哪)

蒹葭是诗经的哪一部分(蒹葭苍苍美在哪)(1)

姜广辉《诗经演讲录》

姜广辉先生是当代著名的中国经学史专家,他考虑到以前编纂的《中国经学思想史》专业性太强,遂尝试编写一套面向大众的准确性与趣味性相结合的经典通俗讲稿。2013年出版了《易经讲演录》,今年又出版了《诗经讲演录》,计划明后年出版《论语讲演录》等。

《诗经演讲录》从《诗经》的国风、小雅、大雅、颂中选出有代表性诗作共57首,将它翻译成现代白话诗,并穿插许多故事进行讲解,希望能引起广大读者学习《诗经》的兴趣。书前约两万字的《开头语》,实际是一个诗经学小史。书后附有《孔子诗论》,是最新出土的先秦诗学资料,本书稿所整理的本子是国内唯一被翻译成英文在西方传播的版本。

这里从中选出两篇讲演,从中可见思想史专家与文学史专家的不同解读方式。

曹风· 蜉蝣

原文:

蜉蝣之羽,衣裳楚楚。心之忧矣,于我归处。

蜉蝣之翼,采采衣服。心之忧矣,于我归息。

蜉蝣掘阅,麻衣如雪。心之忧矣,于我归说。

译文:

蜉蝣长出薄翅膀,像穿演出新衣裳。我的心里好忧伤,谢幕结局会怎样?

蜉蝣长出薄羽翼,像穿华丽新外衣。我的心里好忧郁,最终我有啥结局?

蜉蝣离土死得快,像披麻衣如雪白。我的心里好感慨,谁人与我说未来?

解说:

先解释几个字词:1、“蜉蝣”,又名渠略。一种会飞的昆虫。生命极其短暂,往往朝生而夕死,死而羽翅整饰。2、“楚楚”,鲜明貌。3、“采采”,华丽貌。4、“掘阅”,诸家解释不同,清人李光地谓:“‘掘阅’者,掘然而飞,仅阅朝暮,言其突现也。”今取其说。

蜉蝣作为一种昆虫,生长于水泽地带。幼虫期生活土中,个别种类有活到二三年的。一旦出土化为成虫,即不饮不食,在空中飞舞交配,当完成其物种延续后,便结束生命,一般都是朝生暮死。人们看到蜉蝣这个从出生到死亡的过程,将之视为生命极其短暂的昆虫。

蜉蝣成虫有一对相对其身体而言显得很大、完全透明的翅膀,还有两条长长的尾须。蜉蝣喜欢在日落时分成群飞舞,繁殖盛时,死后坠落地面,能积成一厚层。北魏傅玄《短歌行》说:“蜉蝣何整,行如军征。”蜉蝣的短暂生命及其整批的死亡,特别引人瞩目,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蜉蝣》这首诗便是以蜉蝣起兴,来写人生的困惑。

《毛诗序》说:“《蜉蝣》,刺奢也。昭公国小而廹,无法以自守,好奢而任小人,将无所依焉。”《毛诗序》认为这首是讽刺奢华的。曹国本来很小,又受各大国的胁迫。曹昭公非但无治国之法以保全国家,反而好奢侈,好任用小人,国家危亡无日,而君臣整日讲究服饰,其行为就像蜉蝣一样。君子为此感到忧虑,故写此诗来讽刺他。

朱熹的解释与《毛诗》一派的解释没有很大区别,只是指出,没有确凿的资料证明此诗一定是讽刺曹昭公的,他认为此诗或许是讽刺时人奢侈之风的。

木槿花朝开而暮落,蜉蝣朝生而夕死,成为生命短暂的象征。这引起哲人关于生死问题的思考,也成为后世文人咏叹的常用题材。

晋朝的傅咸作有《蜉蝣赋》,他为之写《序》说:“读《诗》至《蜉蝣》,感其虽朝生暮死,而能修其翼,可以有兴,遂赋之。”他的《蜉蝣赋》很短,今录之如下: “有生之薄,是曰蜉蝣。育微微之陋质,羌采采而自修。不识晦朔,无意春秋,取足一日,尚又何求?戏停淹而委余,何必江湖而是游。”意思是说蜉蝣虽然生命短暂,还会修饰华丽的羽翼,给人以美好的感受。

阮籍《咏怀诗》第七十一说:“木槿荣丘墓,煌煌有光色,白日颓林中,翩翩零路侧。蟋蟀吟戸牖,蟪蛄鸣荆棘。蜉蝣玩三朝,采采修羽翼。衣裳为谁施,俛仰自收拭。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木槿花、蟋蟀、蟪蛄、蜉蝣等生物,虽然生命都很短暂,但都各自发出自己的色彩和声音,阮籍由此感叹说:“生命几何时,慷慨各努力。”

人类有两大焦虑,一是制度的焦虑,一是生命的焦虑。制度的焦虑是希望有一个好的社会制度,人们可以和平、幸福、自由地生活在其中。生命的焦虑,是意识到生命的短暂,希望了解生命的真谛和意义,从而获得永生。从中国思想史看,唐以前的人们更多的是制度的焦虑,因而思想家们更着重于礼制和法制的建设。唐以后的人们更多的是生命的焦虑,因而有佛教、道教、宋明理学关于心性问题和生死问题的哲学探索。反映在文学上则出现普遍的“生命苦短”的感叹。下面我们举几个典型的例子。

唐代白居易《效陶潜体诗十六首》,其第十二首云:

“烟霞隔玄圃,风波限瀛洲。我岂不欲往,大海路阻修。神仙但闻说,灵药不可求。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逝者不重回,存者难久留。踟蹰未死间,何苦怀百忧。念此忽内热,坐看成白头。举杯还独饮,顾影自献酬。心与口相约,未醉勿言休。今朝不尽醉,知有明朝否?不见郭门外,累累坟与丘。明月愁杀人,黄蒿风飕飕。死者若有知,悔不秉烛游。”

这首诗不再说蜉蝣的生命短暂,而是说人的生命的短暂,人们都想象仙家那样“长生久视”,但这只不过是一种幻想,“神仙但闻说,灵药不可求。长生无得者,举世如蜉蝣”。诗中表达了一种人生苦短、何不及时以行乐的情绪。

白居易这首诗,明显影响了明代的李汛,他在《仲秋游鳬潭》一诗中开头便说:“秉烛何妨作夜游,百年光景类蜉蝣。”这两句相当概括地表述了人生苦短、及时行乐的思想。与白居易如出一辙。

再看苏东坡的《赤壁赋》,东坡与客人乘江船月下至赤壁之地,他借客人之口说:“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尊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眇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感慨人生如蜉蝣之短暂,个人如沧海一粟之渺小,希望自己能修炼成长生不死的神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

明代唐寅写给他的好朋友文征明一封信。这两位都是明代文化艺术上的巨匠。唐寅在《与文征明书》中说:“窃窥古人,墨翟拘囚,乃有《薄丧》。孙子失足,爰着《兵法》。马迁腐戮,《史记》百篇。贾生流放,文辞卓落。……仆素轶侠,不能及德,……若不托笔札以自见,将何成哉?譬若蜉蝣,衣裳楚楚,身虽不久,为人所怜。仆一日得完首领,就柏下见先君子,使后世亦知有唐生者。岁月不久,人命飞霜,何能自戮尘中,屈身低眉,以窃衣食,使朋友谓仆何?使后世谓唐生何?”中国古代有三不朽的思想:“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唐寅同许多传统知识分子一样,虽然感慨人生如蜉蝣短暂,也要绽放出生命的美丽。文人墨客能做什么呢?“托笔札以自见”,希望在著书立言方面来成就自己。否则便成为“屈身低眉,以窃衣食”的无用之人了。

《蜉蝣》这首诗虽短,却引发了人们对生命意义的深沉思考。我们可以称之为哲理诗。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