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传实修道家呼吸吐纳功法(袁了凡静坐要诀白话)

真传实修道家呼吸吐纳功法(袁了凡静坐要诀白话)(1)

图:(宋)石恪 《二祖调心图》局部(二)(现藏日本东京国立博物馆)

调息篇(一)

天台宗的禅门口诀,只说调息是关要,修禅有诸多方法,如果只以调息一法而言,共有三种:1.六妙门;2.十六特胜;3.通明观。

六妙门:所谓六妙门,即:数,随,止,观,还,净。其中每一门具体的修证,皆可分为两法:比如数,有修数和修相印,乃至净,有修净和净相应。每一门各分成两法,一共十二法。

一.数:什么叫修数呢?学者调和气息,使气息自然中和,令其既不阻滞也无虚浮。安详的徐徐数息,数出息或数入息都可以,只需自觉方便,但不必出入息皆数。从一数到十,将心收摄在数字上,不令驰散,这就是修数。什么叫数相应呢?自觉心已任运自然,虽没有刻意计数,但心与出入息自然相应,安住于息,当出入息逐渐安宁,心相逐渐细微,便会觉得数息之心太过粗糙,心反而和数息不能相应,于是不愿再数。学者此时就可以停止数息,进而修随。

二.随:心随着呼吸的出入,住于息上,毫不分散,就叫做修随。当心愈加细微,能感到息入息出长短之相异,息似乎遍及全身,与身体任运相依,同时心怡然安宁,这就是与随相应。接下来又觉随也粗糙,有所厌倦,如同人困乏已极迫不及待地想要躺下入眠,再无心他顾。学者此时便可以舍弃随,进而休止。

三.止:止有三种,此处只用制心止①。收摄心,熄灭所有的攀缘思虑,不再继续之前的数和随。心安静下来,专注凝于一处就是修止。然后觉得身心泯然消融入定,不见内外样貌,如同之前说过的欲界未到地定,因有定法摄持心,心自然不动,即为与止相应。学者此时的心念虽然寂静,但因缺少智慧,不能脱离生死,因此还需要智慧反观照了,故应舍止求观。

四.观②:在刚才的定心中,以心之眼目观照身体中细微的呼吸,观想其如空中的风,身体的皮、筋、骨、肉、脏腑、血液,皆如芭蕉树般中空不实,身体内外秽污不净,令人厌恶;然后观照定中的喜乐等感受皆无常变坏,本质为苦;再观照定中心识无常迁流,刹那生灭,丝毫不可得,既无落实之处也无常住之时;再观照定中善恶诸境,皆随因缘的改变而变幻,毫无自主和自性可言。以上就是修观。

如此观照的时候,会觉得呼吸出入于全身的毛孔,心如久久沉睡后睁开的双眼一样清澈,能够彻见筋骨、腑脏等物,身内身外无一处洁净,各种痛苦逼迫身心,诸法刹那更迭改易,都无自性,心中翻滚的爱执我见,终是空欢喜徒悲伤,了无所依。这就是与观相应。

观中的解悟既然已经生起,心缘这些观照的境界,各个去分析遮破,便觉得念头不断迁流,其中并无真实,此时就要舍观修还。

五.还:既然已知观从心而发,便可推知如果顺着观的这些分别境界走下去,并不能回归心源,因此应当反观这颗心来自何处。

心能够观照觉察,那么是因为这觉观的现象,心才存在的吗?还是在我们一无所观之时心就已然存在呢?如果“心”是由于“心的觉观”而产生,那就意味着先有“心的觉观”而后才有 “心”, “心的觉观”先于“心”而存在,可是数、随、止三法中都没有“心的觉观”,难道说心就不存在了吗?

如果说心不是由于觉观而生,那么心是前念的觉观心灭时产生的呢,还是未灭时产生的呢?如果是前心未灭时产生,那么觉观心与无觉观的心就是一,没有区别;如果心是前念的觉观灭了以后产生的,那么,已灭的法就如同凋零的花,不可能再生出什么了,也就是说,前念心将无法产生当下的心。如果说心是“又灭又不灭”而生,那也不可能,灭和不灭相违,此命题不能成立。或者果说心是“非灭非不灭”而生,也一样不成立,道理如上。总之,心在以上各种情况下皆不可得。因此可知,心本来空寂,我们所谓的“(能)觉观的心”是有赖于众缘合和而显现的,其中并没有坚固不变的心之自体。能观之心不真实存在,所观之心也不真实存在。能所双遣,境智双忘,返归心源就叫做修还。从此智慧得以开发,不需要用功勤作,自然能破析万法,复归本源,这就叫做还相应。

学者应该了知,如果一心想要离开能所或境智,归于无境智的状态,其实还是摆脱不了心和境这一对儿的束缚。为什么呢?因为只要有心的存在,它必会落于两边,此时就要舍还修净了。

六.净:了知心本来清净,便不会生起妄想分别,受想行识亦本来清净。妄想的息灭就是修净。简要的说,心常清净就叫做修净,不得能修所修以及净与不净相,就叫做修净。到了这一步时,忽然心与智慧相应,自然无碍,任运开发。心好似消失了般,无有依傍,就叫做与净相应。证净有两种情形:一者相似证,好似清净而实则非净;二者真实证,三界所有的垢障杂染都尽除了。

观众生之空性叫做观;观一切有实法之空性叫做还;观诸法平等无别之空性叫做净。另外,空与三昧相应,称为观;无相与三昧相应,称为还;无作与三昧相应,称为净。

再者,一切观外法叫观,一切内观心称为还,一切既非内亦非外的观叫做净。

从假(表象)入空的观叫做观,从空入假(表象)的观叫做还,空假统一之观称为净③。这六妙门是三世诸佛入道之根本,诸佛凭此证得一切法门,降伏外道。

注释:

三止:天台宗建立三止三观,三观就是空、假、中三观。三止为:

一、体真止。意思是体会到无明之妄和实相之真,故名体真止。诸法乃因缘所生的假和之法,本体为空,空即为真,因此要止息一切攀缘妄想。体真止是对于空观之止。

二、方便随缘止,又名系缘守境止。此为菩萨方便善巧。菩萨安忍不动,知空非空,历境随缘,分别病药,化益众生。方便随缘止是对于假观之止。

三、离二边分别止,即是文中的制心止。不落任何有无、生灭、一异、轮涅等二边之相,故名离二边分别止。知真非真,则空边寂灭;知假非假,则有边寂然。第一止偏于真谛,第二止偏于俗谛,俱不会于中道。离二边分别止是对于中观之止。

:六妙门之观门一法,便是观修四念处。四念处也叫四念住。小乘于五停心观之后修四念处观。依五停心以止乱心,是为止,依四念处以发观慧,是为观。一身念处,观身不净;二受念处,观受是苦;三心念处,观心无常;四法念处,观法无我。就苦谛而修四念处,就身、受、心、法,而观不净、苦、无常、无我,破常、乐、我、净之凡夫四倒。四念处以慧为体,慧力能使念遍于身、受、心、法所观之处,故名念处,慧力还能使念住于身、受、心、法所观之处,故名念住。六妙门第三门止缺少智慧照了,不能解脱,紧接着第四门观生发智慧,是这么个次第。

三观:空、假、中三观,参考注释①。

真传实修道家呼吸吐纳功法(袁了凡静坐要诀白话)(2)

图:国家图书馆藏民国版《静坐要诀·调息篇》部分(佛学书局,1934年)

原文作者:

袁黄(1533年-1606年),初名表,后改名黄,字庆远,又字坤仪、仪甫,初号学海,后改了凡,后人常以其号“了凡”称之,浙江嘉兴府嘉善县魏塘镇人。晚年辞官后曾隐居吴江芦墟赵田村,故一作吴江人。明代思想家。

袁黄青少年时聪颖敏悟,卓有异才,曾受教于云谷禅师,对天文、术数、水利、军政、医药等无不研究,补诸生。万历十四年(1586年)中进士,为万历初嘉兴府三名家之一。万历十六年(1588年)授河北宝坻(今属天津)知县,任职五年,业绩辉煌。万历二十年(1592年),调任兵部职方主事,适日本侵略朝鲜,蓟辽经略宋应昌上疏请袁黄到军营赞画,与刘黄裳浮海渡鸭绿江。后突遇日军攻城,袁黄率领部下及3000名朝鲜兵击退之。不久,李如松兵败碧蹄馆,兵部尚书石星主张拨款议和,袁黄上书提出将骄应罢兵。李如松诬袁黄以十大罪状,袁黄遂罢归家居,闭户著书。卒年74岁。

他的《了凡四训》劝人积善改过,强调从治心入手的自我修养,提倡记功过格,在社会上流传甚广。(摘自:百度百科)

本段原文:

见‬《静坐要诀》(明)袁了凡 (《袁了凡静坐要诀》【明】袁黄, 上海古籍出版社,2020年版)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