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产主义萌芽于欧洲(参观了孽债的故事发生地之后)

共产主义萌芽于欧洲(参观了孽债的故事发生地之后)(1)

美丽的西双版纳

七彩云南之旅的最后一站,是美丽的西双版纳,导游安排我们参观了一个傣族的村寨——景洪市的曼那麻村。

曼那麻村并不大,我们刚到村口,就有一位穿着傣族服装的漂亮女孩(“骚哆哩”)迎上前来,带着我们去她家参观。 这个女孩迎头就是一句:“大家好,欢迎前来参观,我是全村最骚(译音,漂亮的意思)的女孩,今天由我为大家服务!”

原来,傣族有个习惯:他们把男士叫“猫哆哩”,把女士叫“骚哆哩”,相当于我们汉族“帅哥”和“美女”的意思;其实,这里的“骚”是译音,就是美丽、漂亮的意思。

说实话,这个称呼,让随团的几个老爷们差点笑晕,个个浮想联翩,半天都没回过神来……

有人说,人生至少要有两次冲动:一是来一次说走就走的旅行;二是有一场奋不顾身的爱情。这话我信,只是鱼和熊掌不可兼得,呵呵。

共产主义萌芽于欧洲(参观了孽债的故事发生地之后)(2)

曼那麻村的村牌号

共产主义萌芽于欧洲(参观了孽债的故事发生地之后)(3)

曼那麻村的村口

曼那麻村,是一个很有故事的地方。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这个普通的傣族村寨,虽然没有住过神仙,却是,这里却是当年电视剧《孽债》剧情的真实发生地。

作家叶辛在《孽债》一书里,描述了一批上海知青远赴西双版纳傣族村寨的真实故事,那是新中国的五六十年代,上海知青们一段激情燃烧的岁月,也是西双版纳当地女孩的一部血泪史!

在《孽债》这部电视剧里,五个可怜的孤儿远赴上海寻找自己的爸爸,最终又带来了一系列的家庭纷争和情感纠葛,其主题曲《哪里有我的家》更是催人泪下:“美丽的西双版纳,留不住我的爸爸;上海那么大,有没有我的家;爸爸一个家, 妈妈一个家……”

时至今日,曼那麻村里的七八十岁的老人仍然对上海人耿耿于怀……

共产主义萌芽于欧洲(参观了孽债的故事发生地之后)(4)

西双版纳的知青

这里,还部分地保留着母系社会的习俗,女人的地位远远高于男人,和我们汉族传统不同的是:村寨里,谁家如果生了女孩,就会杀猪宰牛放鞭炮;而如果谁家生了男孩,就会这里的黎明静悄悄,甚至连邻居都会说他们家生了个赔钱货!

男孩儿为什么被称为“赔钱货”呢?原来,这里的男孩结婚,必须要嫁入女方家,而且要带着男方家庭的一半财产,还要在嫁过去之前给女方家做三年的苦力,什么脏活、累活都得干!当然,嫁过去之后就不用再卖苦力了,但是还要做饭和带孩子,赚钱养家的重任由女方来承担。

傣族人普遍信仰南传佛教,它起源于印度佛教中的小乘佛教。曼那麻村,民风淳朴,路不拾遗,这里普遍实行人民公社制,连随我们临行前购买各家各户的热带水果,都是扫描村委会指定的微信号,再由村委会统一把钱分给村民。

共产主义萌芽于欧洲(参观了孽债的故事发生地之后)(5)

当地的妇女地位很高

因为受宗教的影响比较深,这里是没有小偷的,过去,当地的酋长对小偷的惩戒是非常严格的,据说要砍掉小偷的小拇指,而失去小拇指的小偷,无论以后出去买菜还是参加别人家的婚丧事,都很不受别人待见,如果搁在现在,出去打麻将估计都没有人愿意和他坐一桌,宁可三缺一!

当地的傣族人尤其是很多老人,平时没有攒钱的习惯,大概他们觉得钱是身外之物吧。所以导游告诉我们:“如果老人们手里有了钱,通常会放在枕头底下,但是由于当地的空气比较潮湿,被褥经常会被湿气打湿,钱就容易发霉,没办法,老人们就在晴天的时候,把钱放在院子里晾晒(那是真晒,不是假晒呀),但是从来不用担心有人会偷。”

共产主义萌芽于欧洲(参观了孽债的故事发生地之后)(6)

当地村民的住宅

说到这儿,有个小伙子插了一嘴:“导游,现在微信里动不动就晒这个、晒那个,是不是就从这来的呀?”众人大笑。

此次参观曼那麻村,让我深有感触,看来共产主义社会不是不能实现的,但是前提是:首先,要有高度统一的信仰;其次,物质要极大丰富,或者虽然达不到极大丰富但是每个人都要心无杂念。

七彩云南之行,处处皆是风景,但印象最深的却是西双版纳,却是这个叫作曼那麻村的地方。

—— THE END ——

共产主义萌芽于欧洲(参观了孽债的故事发生地之后)(7)

美丽的西双版纳

共产主义萌芽于欧洲(参观了孽债的故事发生地之后)(8)

美丽的导游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