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

25.奥托大帝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1)

奥托一世(912-973年),又译鄂图一世,德意志国王(936年-973年在位),神圣罗马帝国皇帝(962-973年在位),史称奥托大帝。

公元10世纪,正当德意志国家形成的关键时期,一位伟大的人物应运而生,他就是大名鼎鼎的奥托大帝。10世纪之初,东法兰克王国(德意志王国)已形成若干大公国,包括萨克森、法兰克尼亚、巴伐利亚、士瓦本、洛林、图林根等,其中以萨克森公国最大,919年,奥托的父亲“捕鸟者”亨利一世被选为德意志国王,他一生致力于维持德意志各公国间的同盟,抵御东欧马扎尔人(匈牙利人)的入侵,并建立了一支强大的军队,他的努力,为一个伟大时代的来临做好了充分的准备。

936年,“捕鸟者”去世,奥托继其父为萨克森公爵,并于同年被选为德意志国王。他一生的功业融汇在他一次次南征北战之中。他的武功可分成三大部分:平定德意志内部各公国的叛乱,巩固了德意志国家;打败东欧马扎尔人的入侵,并使帝国向东扩张;入侵意大利,操纵教 皇,并加冕为皇帝。当奥托初登王位的时候,他发现自己正处于一个个危险的敌人的包围圈中。

937年,他的异母兄弟唐克马尔领着一班萨克森贵族首先向他发难,接着法兰克、巴伐利亚、洛林等公爵纷纷响应,企图从叛乱中分得一杯羹。此时,初登大宝的奥托丝毫不显得稚嫩,他不慌不忙,利用中等贵族来反对大贵族,很快瓦解了反国王联盟。唐克马尔在部众向奥托投降后自杀,法兰克公爵被迫求和,奥托从容收拾巴伐利亚,赶走了阿诺尔夫公爵,任命其弟贝特霍尔特既位,但同时收回了巴伐利亚公爵相当一部分权力,944年贝特霍尔特死后,奥托任命自己的弟弟亨利为巴伐利亚公爵。

939年,法兰克公爵和洛林公爵联手发动反国王的战争,奥托在士瓦本公爵的支持下打败了他们。奥托将法兰克领地和洛林领地的大部分置于自己的直接控制之下,任命他的女婿为洛林公爵。士瓦本公爵去世后又任命他自己的儿子柳道尔夫既位士瓦本公爵。这样,奥托即位没几年,便控制了德意志的大部分:萨克森和法兰克尼亚归国王自己统治,巴伐利亚、士瓦本、洛林分别归国王的弟弟、儿子、女婿统治。

953年,奥托的儿子和女婿因意大利的权利分配问题对奥托不满,与美因茨大主教联手起来反对国王。奥托利用德意志贵族对匈牙利人入侵的恐惧,使他们联合在自己的旗下,很快就打败了叛乱者,954年召开帝国会议重新分配土地,将各公国都置于自己信得过的人的控制之下,从此,奥托的权威在德意志境内再也没有受到过挑战。

德意志对东欧的扩张在奥托时期获得了突破,950年波希米亚公爵对奥托称臣纳贡。但奥托在东欧面临着一个长期困扰德意志人的心腹大患——凶悍的蛮族匈牙利人(马扎尔人),954年,匈牙利人入侵,955年,在奥格斯堡附近的莱希菲尔德战役中,奥托率领德意志和波希米亚联军,几乎完全歼灭了匈牙利骑兵,从此解除了匈牙利人的威胁。在冷兵器时代,任何已进入文明社会的军队能够打败蛮族的军队都是了不起的大事,奥托一生的威望最主要来自于这次胜利,被尊称为“奥托大帝”、“祖国之父”。

奥托另一项对历史有重大影响的行动是他对意大利的入侵,从此开创了一个传统:每个有作为的德意志国王都要进军意大利,并在意大利加冕为皇帝。对次史家历来褒贬不一,奥托的意大利政策更多来源于他对权力、名誉和财富的渴求,但也与当时德、意民族国家尚未形成,不少人认为意大利属于兼任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德意志国王所应得的一部分财产有关。

961年,为摆脱意大利城市贵族的控制,罗马教皇约翰十二世向奥托求援。奥托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很快敉平了罗马的叛乱,吞并伦巴底国家,扶正了教 皇的位子。962年2月2日,教 皇在罗马圣彼得大教堂为奥托加冕,奥托从此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帝。11天后,皇帝和教皇签订“奥托特权协定”,规定皇帝为教 皇的保护者,教皇要忠于皇帝,教 皇的产生要由皇帝决定。

奥托初步使皇权居于教权之上。后来,为维持他对教皇的控制,他又两度进军罗马。奥托还进军意大利南部,挑战拜占廷帝国,虽然没有成功,但获得了拜占廷帝国对他的地位的承认。奥托在内政方面影响最大的举措是明令主教教区为采邑,主教享有领主的一切世俗权利,这使得主教们成为托起奥托庞大帝国的坚实支柱。在帝国东扩的过程中,主教们在意识形态方面的活动也贡献重大,为维持对新征服的斯拉夫人聚居区的长久统治,奥托在这些地区新建立了奥尔登堡、梅泽堡、迈森等主教辖区,在斯拉夫人的基督化过程中,这个时期意义重大。

人们喜欢将查理曼和奥托大帝相提并论,这两人确实也有诸多共同之处。他们都是神圣罗马帝国早期的皇帝;他们都有一个能干的父亲,为他们的事业打下坚实的基础;他们都通过一系列的征战,确立了一个庞大的帝国,在这个过程中几乎未经历过失败;他们都扶助过罗马教皇,并被教皇加冕为皇帝。但相比起来,奥托的帝国不包含法国,疆域不如查理曼的大;查理曼不但武功赫赫,而且也是一个伟大的立法者和文艺赞助者,奥托的功业则主要只来源于马背上。总的来说,奥托大帝对历史的影响还是要略逊色于查理曼。

26.红胡子腓特烈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2)

腓特烈一世(1123—1190),绰号红胡子、巴巴多萨。德意志霍亨斯陶芬王朝国王(1152年—1190年在位)和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5年—1190年在位)。他也是德意志的士瓦本公爵(称腓特烈三世,1147年起)和意大利国王(1154年—1186年)。

他生活在一个动荡的时代,德意志内部为了争夺国王的位置,连年厮杀不休,而国王与教皇之间为了争夺主教叙任权等权力,也斗了数百年难见分晓。这是一个尚武的时代,而他正是这个时代典型的尚武帝王,一生醉心于金戈铁马的生活。

他的正式称谓是霍亨斯陶芬的德意志国王腓特烈一世,绰号为红胡子,因为他有一脸鲜红色的胡子。但在意大利人看来,此绰号的含义是这个入侵者在意大利残杀无辜,意大利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在意大利语中,红胡子的译音为巴巴多萨。因此,他也常被称为巴巴多萨。他是希特勒最崇拜的人物,希特勒将他入侵苏联的计划定名为“巴巴罗萨”计划。

他的父亲、霍亨斯陶芬家族的士瓦本公爵康拉德三世1138年凭借武力加政治手段当选为德意志国王,他的母亲是韦尔夫家族的成员。在这个时代,德意志王侯中以霍亨斯陶芬和韦尔夫家族的势力最为强大,拥有这两个家族血脉的腓特烈无疑是最灼手可热的人物。1147年父亲去世,他继任士瓦本公爵,1152年3月,当选为德意志国王。

自奥托大帝开始,每个德意志国王要获得神圣罗马帝国的皇冠都必须亲自进军意大利由教 皇加冕。但当时教权和王权的争夺非常激烈,集中体现在主教叙任权的争夺上。他的前辈亨利四世曾因与教皇的纷争被开除教籍,为了恢复教籍,亨利四世跪在卡诺莎城堡的雪地中三天三夜向教皇哀求,才得以恢复教籍,但当他收拾好旧河山之后又重新进军罗马,罢黜了教皇,报了旧仇。

红胡子腓特烈也许已经认识到了他与教皇的纷争不可避免,为了巩固后方,他于1150年让实力雄厚的萨克森公爵“狮子”亨利放手侵占易北河以东的斯拉夫人土地,并给予其主教任命权,还把巴伐利亚领地归还于给他,条件是他必须在军事上给予支援。1156年,又将类似权力给予奥地利边地侯巴奔堡家族,并晋升其为公爵,奥地利走上独立发展的道路,就发端于此。

稳固了后方之后,红胡子开始寻求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153年发动了第一次远征意大利。在进军途中,他接到了教 皇尤金三世的求救信,原来是教士阿诺德领导人民夺取了城市政权,选举了罗马元老院成员和执政官,主张教会放弃领地过使徒的简朴生活。这真是天赐的机会,腓特烈加速进军镇压了这次起义,以拯救者的身份进入罗马城。

但新任教皇哈德良四世是个不懂变通的倔老头,他在为腓特烈加冕时,坚持要腓特烈按照惯例为教皇牵马、扶镫,激怒了腓特烈,结果使庆典会场变成了战场,近千人被杀。但不管过程如何狼狈,腓特烈已通过加冕获得了“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称号(在他之前的德皇,一直只称为“罗马帝国皇帝”,从他开始又冠上“神圣”二字)。

此后,红胡子开始致力于控制意大利各城邦。意大利是当时沟通西欧和东方的拜占廷、阿拉伯的媒介,商品经济十分发达,另一方面,意大利政治上四分五裂,各城邦各自为政,这种情况无疑容易刺激侵略者的野心。1154年,红胡子曾召开隆卡利亚会议,重申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对意大利拥有主权,包括任命官员、征收税收等权力。但腓特烈每年从意大利掠取了大量财富(远超过在德意志的收入),引起了北意大利城邦的不满,便组织起以米兰为首的反德皇的城邦集团。

以我们现在的观点,红胡子的意大利战争无疑属于侵略行为,但当时德国和意大利民族国家尚未形成,“神圣罗马帝国”界限未清,红胡子并不认为自己是侵略者,相反认为自己是在镇压统治下的反叛势力。

于是,红胡子腓特烈于1158年和1160年两次进军意大利,分别被称为他的第二次、第三次意大利战役,均获得胜利,迫使北意大利城邦同盟屈服,但后一次进行得异常艰苦,新任教 皇亚历山大三世加入到他的敌对阵营,宣布将他革出教门(绝罚)。经过两年的围攻才拿下了米兰。红胡子无情地摧毁了米兰城,并宣布亚历山大三世为伪教皇。

红胡子在意大利的暴行引起越来越多的反对者。1167年,意大利各主要城邦(包括威尼斯、维罗纳等)组成“伦巴第同盟”,共同支持米兰反对腓特烈,并取得了教 皇甚至拜占廷帝国的支持。红胡子于是发动第四次意大利战役,一开始进展顺利,攻占罗马,教 皇仓皇出逃,红胡子在罗马第二次加冕为皇帝。但北意大利城邦市民奋起反抗,加上瘟疫流行,红胡子军中死了两千多骑士,皇帝本人身陷重围,被迫化装成一个农民狼狈逃脱。这是红胡子在意大利第一次惨遭败绩。

心有不甘的红胡子腓特烈于1174年第五次入侵意大利,北意大利各城邦严阵以待,加入“伦巴第同盟”的城市增加到22个(意大利各城邦之间以及它们与教皇之间如此团结还是第一次,由此也可见腓特烈的影响),一开始试图以和谈解决,但伦巴第同盟要求教皇参加和谈遭到腓特烈的反对。1176年,双方会战于米兰附近的林雅诺,这是中世纪有名的战役之一。腓特烈大军歼灭性的打击,本人也身受重伤,不得不投降。

1177年,腓特烈被迫与教皇亚历山大三世签订威尼斯和约,归还教产,同时承诺不再干涉教 皇国的内部事务,还跪在亚历山大三世的脚下吻他的脚。1183年,与伦巴第同盟签订康斯坦茨和约,腓特烈归还了一切掠夺的土地,放弃在各城市任命自己官吏的权利,废除隆卡利亚会议的一切决议。腓特烈保留了形式上的最高任职权,并规定伦巴第同盟在皇帝出巡时必须接待和配合,算是保留了一点脸面。

腓特烈发动的意大利战争以失败而告终,但他1186年第六次南下意大利却取得了另一种形式的胜利。这一次,他到米兰为他的儿子(后来的亨利六世)与西西里王国女继承人康斯坦丝举行婚礼,并让新任教皇乌尔邦三世为新婚夫妇加冕为意大利国王和王后,实际上为他的后继者控制意大利埋下了伏笔。

红胡子腓特烈由于将主要精力放在意大利,使德意志各诸侯获得了良好的发展机会,如前所述,他给予了“狮子”亨利等邦君以诸多特权,他在位时期也是德国由君主专制向封建制转化的一个关键时期。不过,后来“狮子”亨利因为没有尽到配合腓特烈入侵意大利的义务,被腓特烈没收领地,并被迫流亡英国。在这方面,腓特烈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利益行事,并没有长远的一贯的策略。

腓特烈据说和蔼可亲、体魄和才智均过人。他不知疲倦的兵戎生活使他成为德国军国主义者眼中的英雄,但在意大利人眼中,他显然是个恶魔。1159年攻打克里马城时,竟以50名克里马成的儿童作为前驱抵挡矢石,此举大大损害了他的英雄形象。不过,1189年,当穆斯林英雄萨拉丁攻陷基督徒手中的耶路撒冷时,他号召欧洲国家进行十字军东征,并以67岁高龄亲自率军远征,使他第一次成为全欧洲人眼中的英雄。但当他在征途中渡过一条叫萨勒夫的小河时溺水身亡。一代战神竟以这种戏剧性的方式结束了他的一生,以致许多德意志人都不愿意相信这个事实,传说他只是在某个地方休息,还会回到他的祖国。

红胡子腓特烈一世与比他稍晚的英国狮心王理查颇为相似,都是一生征战,而在其他方面的成就则不多。

27.腓特烈二世(霍亨斯陶芬家族)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3)

腓特烈二世(1194-1250),西西里国王(1197-1250),德意志国王(1212-1250),耶路撒冷国王(1229-1243)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220-1250)

德意志历史上有两个著名的腓特烈二世,本文所论述的是中世纪霍亨斯陶芬家族的那一位。他的祖父腓特烈一世令意大利人的鲜血染红了他的胡子,他的父亲亨利六世像怒孔的北风刮过西西里,留下的是一片狼籍,他作为霍亨斯陶芬王朝的“第三风暴”,在欧洲大地上再一次掀起了皇帝和教皇的大战,终于两败俱伤,也使欧洲的政治格局和制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他的父亲是德意志国王亨利六世,母亲是西西里女王康斯坦丝。3岁时,父亲去世,为逃避战火,随母到西西里岛。一年后母亲又去世,教 皇英诺森三世成为他这个高贵的孤儿的监护人。他从小在西西里长大,后来也一直热爱西西里。西西里在当时是一个十分特殊的地方,它位于西欧天主教文明跟拜占廷东正教和阿拉伯伊斯兰教文明的交汇处,又曾受北欧诺曼人入侵,是多种文明的十字路口,这在腓特烈的性格和思想中有明显的印记。

在那个尚武的年代,每个著名帝王的政绩都是由一系列战役堆积起来的,腓特烈也不例外。他的武功可分为四个部分:西西里、德意志、北意大利及教 皇国、耶路撒冷。

1209年,腓特烈与阿拉贡的康斯坦丝结婚,康斯坦丝带来了丰厚的嫁妆,包括一批骑士。腓特烈以此为基础,很快挫败了西西里贵族的阴谋叛乱,真正控制了西西里的军政大权。后来,腓特烈在西西里大力削弱领主贵族和教会的力量,增强王权,并兴建城堡、海港,建海军、商船队等,1231年颁布西西里新宪法。他的建立开明专制主义和国家集权的思想,最突出地体现在他对西西里王国的经营上。

接着,他把眼光投向他父祖的故土德意志。在亨利六世去世后,韦尔夫家族的奥托四世打败了亨利六世之弟菲立普夺得了王位。但奥托四世因背叛了同教皇英诺森三世的盟约,英诺森三世就支持腓特烈,让他同法国国王结盟,反对奥托四世同英王约翰的联盟。1214年著名的布汶战役,腓特烈与法国的同盟大获全胜,奥托四世被废黜。

腓特烈于1220年加冕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后将德意志王位让给他的儿子亨利,自己回到西西里。但腓特烈在德意志奉行一种与在意大利不同的政策,在德意志各诸侯与莱因城市联盟发生矛盾时,支持诸侯打击城市联盟,给予他们更多权力,引起他的儿子亨利不满,以致父子最终反目成仇。最终,亨利在1234年反叛腓特烈,被打败后废黜,腓特烈另立康拉德(康拉德四世)为德意志国王。

而腓特烈对耶路撒冷的征服很有意思,是唯一一次“和平十字军东征”。他于1225年与耶路撒冷王国女继承人伊莎贝拉结婚,1228年,通过外交计谋,以及出色的外语能力和谈判技巧,从埃及苏丹手里得到了耶路撒冷及附近地区,1229年,他为自己加冕为耶路撒冷国王。

但腓特烈与教皇的斗争则异常艰苦漫长。皇帝与教皇的权力之争是中世纪西欧政治生活的主题之一,而腓特烈与教皇之争还带有另一层含义。腓特烈的思想中具有中央集权的因素,他积极在意大利实践他的思想,以巩固的西西里王国为基地,致力于控制北意大利,而夹在中间的教皇国就成为主要的障碍。腓特烈即位后的前两任教皇英诺森三世和霍诺里厄斯三世分别是他的监护人和老师,在他们配合下腓特烈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从格列高里九世(1227-1241)开始,教俗之争就不可避免地成为焦点。

1227年,格列高里九世将腓特烈二世开除教籍,并派军进入西西里,迫使腓特烈放弃在耶路撒冷的大好局面回师西西里,结果腓特烈打败教皇军队,并迫使格列高里为他恢复教籍。

此后,双方都在北意大利积极发展势力,教皇利用伦巴第联盟同腓特烈对抗。1237年,腓特烈率军攻入北意大利,在科尔泰努瓦战役中击溃伦巴第同盟,兵临教 皇国边境,并夺取撒丁尼亚,将他在西西里建立的中央集权体制移植到占领区。格列高里九世再次将他开除教籍。1241年,腓特烈攻入教皇国,几乎占领罗马,格列高里九世愤懑而死。

1243年,英诺森四世接任教皇之位,他出逃到法国的里昂,借助法国的力量与腓特烈对抗(这也是教皇国发展史上的一大转折)。1245年,英诺森四世在召开宗教大会,历数腓特烈的罪名,将腓特烈开除教籍,并号召各国君主攻击腓特烈,后来还企图买通腓特烈的近侍毒死腓特烈。腓特烈针锋相对,发布致欧洲君主公开信抨击教 皇的统治,引发了神学上的大论战,双方的支持者同时在德意志和意大利展开战争,结果互有胜负。当战事呈胶着状态之时,1250年,腓特烈突然病逝。不久之后,霍亨斯陶芬王朝就覆亡了。

腓特烈二世的思想具有超越时代的因素。其一是如前所述的,他的中央集权的思想,其二是他在宗教、文艺方面的自由主义倾向,这与他生长于西西里这个多种文明的十字路口密切相关。

腓特烈虽然一生都没有脱离天主教徒的身份,但他在他的领地没收教会财产,削弱教会势力,他身边的侍从多为伊斯兰教徒(这也是教皇指责他为“异端”的原因之一)。他在西西里创办了第一所大学——那不勒斯大学,高薪聘请各地学者任教,他本人也被称为“第一等的人才”。由于当时东方的文化学术水平要高于西欧,他在大学里和宫中聘请的学者多来自中东。他让不同信仰的人和睦相处。他还赞成解剖尸体。他与圣徒方济各的故事被广为传诵。他请方济各来做客时,派一个美女去考验方济各,方济各用烧红的煤铺在自己身下以克制欲望。腓特烈钦佩不已,与方济各就宗教方面的诸多问题长谈了一夜。

在腓特烈的影响下,意大利的文艺学术空前活跃。在他去世之后半个世纪,意大利就进入了伟大的文艺复兴运动时代。腓特烈征战一生,但他在政治上的主要影响是导致教 皇国的衰落和德意志诸侯力量的进一步扩大。我认为,他在文艺史的地位要高于他在政治史上的地位。

28.查理四世(德意志)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4)

查理四世(1316-1378年),德意志国王(1346-1378年),神圣罗马帝国皇帝(1355-1378年),他统治时期是中世纪捷克最强盛的时期。

查理四世,来自卢森堡家族。自从他的父亲约翰通过联姻取得了波希米亚(捷克)王位之后,这个家族便以德意志最强大的诸侯的身份,成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有力竞争者。

查理四世中等身材,有点驼背,衣着朴素,性格谦和,他也许是继罗马帝国马可·奥勒留、拜占庭帝国君士坦丁七世之后,欧洲最负盛名的学者型皇帝了,这使他在中世纪众多穷兵窦武的德意志君王中,显得格外突出。他从小受到良好的教育,保持写日记的习惯一直到30岁,嗜好读西塞罗、但丁的著作,翻译过奥古斯丁的著作,喜欢与大学者交往。他与意大利著名诗人、文艺复兴运动的先驱之一彼得拉克保持了长期的密切的联系,庇护并资助过意大利法学家巴尔托鲁、《论国王与皇帝的权力》的作者卢波尔德等人。

而更令他流芳后世的是他对布拉格的营建。从小他就决心把布拉格建成能与帝国首都的地位匹配的国际都会,后来周游列国的经历更丰富了他的蓝图。他亲自参与布拉格的城市规划,修建塔楼、城墙等,还在布拉格附近兴建了卡尔斯腾堡。他建立了布拉格大学,这是中欧第一所大学,并以重金聘请著名学者到布拉格大学任教,到查理四世去世时,这座新兴的大学已有11万学生。他还通过他的老师——罗马教皇克莱芒六世,使布拉格被提升为大主教区,使他的波希米亚王国取得了教会自治权。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5)

 

但这个学者型皇帝对历史的影响并不限于这些令人愉快的事物,他在复杂的德意志诸侯的角逐中,以及更加敏感的教权和皇权之争中所做的努力,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历史,其中的代表作就是1356年的《黄金诏书》。

查理四世17岁就被父亲任命为波希米亚军队总司令,随父四出征战,巡游列国。后来其父双目失明,他成为其父的共治者,1346年正式继承了王位。他的骑士生涯历时不长,对他个性的影响也不大,但也让他见惯了权力江湖的险恶。就在他初出茅庐之时,他就曾差点被政敌毒死。

但查理四世的政治斗争手段同多数德意志君王不同,主要不是靠征战,而是凭借金钱收买、联姻、许诺和缔结盟约来达到自己的目的,在这方面,他可谓得到了外祖父鲁道夫一世的真传。他在位期间也发动过若干次战争,但规模都很小,更像是清除山贼。

在当时的德意志,存在着十几个大诸侯,二百多个小诸侯,上千个独立的帝国骑士领地,还有众多的自治城市。由此形成了松散的邦联,皇帝是这个邦联的名义上的领袖,但实际掌握的权力不过相当于一个大诸侯。经过长期的合纵联衡、战争和吞并,大诸侯中形成了七个最为显赫者,他们分别是特里尔、科隆、美因茨三个大主教和莱因宫廷伯爵、萨克森公爵、勃兰登堡边区伯爵、波希米亚国王四个世俗诸侯。要想建立对帝国牢固的统治,有两种可行的办法:或者同小诸侯、自治城市、教会联合起来打击大诸侯,建立自己至高无上的统治地位,或者同大诸侯联合起来共同宰割整个帝国。显然后一种方法的风险较小,也成为作风谨慎的查理四世的必然选择。

1354年,查理四世利用北意大利王公之间互相倾轧,许多人盼望有一个强大的统治者来稳定局面的绝好良机,带大军进入北意大利,第二年在米兰接受了伦巴第铁王冠,在罗马正式加冕为皇帝。就在这一年11月,他在纽伦堡召开了盛大的帝国议会,除了各诸侯之外,还有众多法学专家参加,中心议题是制订帝国宪法的问题。有两个问题引起了争议,一是皇帝的选举问题,包括如何选举、是否允许教 皇介入,二是各诸侯对自己领地内的城市和民众的权限问题。

1356年查理四世在梅斯召开了又一次帝国议会,这次大会上查理四世颁布了《黄金诏书》,诏书的主要内容有以下两点:1、明确皇帝由七大选侯选举产生,皇位虚悬时由萨克森公爵和莱茵宫廷伯爵摄政;2、各选侯拥有自己领地内的关税和铸币权、矿山开采和贩卖食盐权等(在此之前,这些权限在皇帝和选侯间不明确),禁止封建主结盟反对自己的封君,禁止城市结盟反对诸侯,冒犯选侯被视为叛逆罪。选侯实际上在松散的邦联框架之内拥有了自己领地内的专制君主权力。此外,诏书回避了教皇和教廷在皇帝选举时的作用问题,实际上剥夺了教皇的权力。

查理四世对诸侯们这么慷慨的原因之一是想换取他们对他儿子文策尔继承王位的支持(实际上,正是他本人在破坏诏书中选举的原则),他还向诸侯的宫廷中送去大量的金银。事实证明,这个私心杂念成了查理四世执政的一大污点,他的儿子虽然顺利继承了他的王位,但最后终因“体弱多病、学识疏浅、有失体统”的原因,被诸侯们废黜。

查理四世放弃对整个帝国权力的欲望的同时,加强了在自己的领地波希米亚王国上的集权,并通过赎买等办法扩大了波希米亚的版图。他在位时期曾努力促使正处在“阿维尼翁之囚”的教皇返回罗马。

查理四世的《黄金诏书》确立了德意志以大诸侯为政治实体的格局,这个格局一直到1806年神圣罗马帝国寿终正寝之前都没有质的变化。这是他对历史最大的影响。此外,他对文化的赞助使文艺复兴运动的激情开始在德意志大地上燃烧,后来,胡斯运动和马丁·路德的宗教改革都发生在德意志,与此当有一定关系。这一明一暗的两点,正是查理四世被列入最有影响帝王行列的原因。

29.腓特烈二世(普鲁士)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6)

腓特烈二世(1712-1786年),普鲁士国王(1740-1786年在位),生于柏林,即位后实行开明君主制。曾两次发动西里西亚战争。1756年发动对法、俄和奥地利等国的七年战争。他虽然不是古斯塔夫二世那样的军事革新家,也不是拿破仑那样的战略家,然而他是一位机动作战战术大师,常常打败实力大大超过自己的敌军。靠着坚韧和运气,使得普鲁士国家幸存下来。1772年同俄、奥乘波兰内政危机第一次瓜分波兰领土,获得西普鲁士。1785年组建由15个德意志联邦国组成的诸侯联盟。1786年在波茨坦去世。恩格斯称他“建立了历史上无与伦比的骑兵”,他的军队“是欧洲模范的军队”。

普鲁士精神,这是一个令人十分敬畏名词,但这种精神是建立在它的军国主义体制的基础上的。整个国家就是一座大军营,整个国家机构就是一部军事机器,全力支持着一支庞大的代表国家荣誉的军队。“普鲁世精神”在腓特烈二世时代发展到了它的极点,这个国王也以“战神国王”的形象留在青史之中。

腓特烈二世无疑是个幸运儿,祖先留给他的资本是丰厚的。霍亨索伦家族从一个瑞士山区的城邦主发展到北德意志广阔土地的统治者,爵位又从伯爵到选侯再到国王。更重要的是,留给了他一支强大且效率很高的军队。但腓特烈少年时代却是一个酷爱自由,喜欢文学艺术,反感专制和服从,充满叛逆性格的人。他偏偏有一个古板固执的“军人国王”父亲,于是父子间展开了一场人间常见的管制与反管制的较量,只是当这种较量发生在王家时,就变得更加残酷了。少年腓特烈经常遭到父亲的棍棒殴打和言语刺激。18岁时为抗拒父亲为他安排的婚姻,计划同几个同伴出逃,结果被关进监狱,其父还安排他观看了同伴被砍头的场面。

在狱中的日子使他度过了青春期的躁动,他开始变得深沉理智,霍亨索伦家族的传统在他身上开始显现。在此后的日子里,他找到了对政治和军事的浓厚兴趣,并参加了波兰王位继承战争的实践,初步建立了一套军事理论。1740年他继承了王位同时也继承了一支8万多人训练有素的军队,并继续扩充这支军队,使之达到20多万人,成为实践他的理论“政府的基本法则都是扩张领土”的工具。

腓特烈不但是一个杰出的军事统帅,而且是一个睿智的军事理论家。他创立了著名的“斜进战斗队列”的理论,其要点是将本方作战队的一翼缩回,加强准备进攻的另一翼,使之在局部上形成优势而攻击敌方的侧翼,适用于以少打多的情况,在敌方大部队未投入战争之前就取得一个决定点上的胜利。他还确立了许多著名的作战原则,如“保护你的侧翼和后方、迂回敌人的侧翼和后方”、以歼灭敌方有生力量作为主要目标等。

腓特烈即位第一年就遇到了实践的大好机会。1740年奥地利女大公玛丽亚·特蕾西亚继承父位,因为女性继位在德意志史无前例,腓特烈便以此为借口同法国、巴伐利亚、萨克森结盟,发动对奥地利的战争,奥地利一方则有英国支持,史称“奥地利皇位继承战争”。腓特烈对其皇位不感兴趣,他要的是德意志人集中的发达工业基地西里西亚。战争进行得十分顺利,普军很快就占领了整个西里西亚,并先后在莫尔维茨会战和霍图西斯会战中击败奥军。腓特烈聪明地利用奥地利同法国、巴伐利亚的矛盾,节节胜利,最后通过《德累斯顿和约》割占了整个西里西亚。成为这场战争最大的受益者。

但倔强的玛丽亚·特蕾西亚不肯善罢甘休,决心夺回西里西亚,通过外交手段将法国、俄国、瑞典都拉拢到自己一方,而腓特烈则同英国结盟。1756年狼烟再起,这场战争更加惨烈,英法主要在海外作战,而欧洲大陆则是普鲁士独自跟奥、法、俄等国较量。腓特烈在外交上的失策导致自己以寡敌众,但在军事上却取得一系列经典之作。1757年的罗斯巴赫一役是运动战中歼灭敌人的杰作,洛伊滕战役是“斜进战斗队列”的完美实践、“动机和决心的杰作”。但尽管如此,面对力量远大于己的各大敌国军队的步步进逼,普鲁士的国力消耗几尽,柏林危在旦夕,腓特烈一度携带烈性毒药随时准备自杀,幸亏俄国政权更迭使他得到了喘息之机,最后体面地结束了“七年战争”,保住了西里西亚。

在领土扩张方面,腓特烈还在1772年以武力为后盾,伙同俄、奥两国第一次瓜分波兰,取得了波罗的海沿岸大片土地,将东普鲁士同国家本部连在一起。

腓特烈为后人景仰的原因主要在于他军事上获得的声誉,但他在政治方面也是一个高手。他为自己的统治冠上当时欧洲最流行的标签“开明专制”,实际上专制有余,而开明不足。他改组了“财政、军事与王室领地最高管理处”,使权力更加集中在国王本人手里。他要求臣下高效廉洁,但不允许他们有独立的思考,“国王是唯一的头脑,官僚机构只是他的手脚”,他让每个臣下都专注于自身负责的领域,而只有自己才掌握全面情况。当然,这一切的前提是国王本人十分勤政,从早到晚批阅公文来信从不倦怠,用“呕心沥血”来形容也不为过。

当然,作为一个受过18世纪启蒙思想影响的帝王,腓特烈的“开明”也并非只是粉饰之词。他领导了在当时欧洲属于领先水平的司法改革,第一次在普鲁士公布了统一的宪法草案,表达了法治精神和国王完全放弃干预司法的司法独立精神,秉承罗马法“众人之事,应由众人决定”的精神,下令让臣民对法律条文广泛讨论,广泛征集意见。18世纪的政治家哲学家对“开明”的注解,如宗教宽容、鼓励科学文化、放宽书报检查等方面,在宪法中都有所体现。腓特烈称自己“论禀性是个哲学家”,与执启蒙运动之牛耳的伏尔泰有密切交往,但最终还是由于志不同道不合而分道扬镳了,在腓特烈晚年的思想中,“专制”的成分还是越来越重。

腓特烈致力于改善农民状况,兴修水利,并推行重商主义。他在位40多年时间,尽管饱受战火摧残,但普鲁士的经济仍取得迅猛发展,人口从220万增加到543万,年税收收入翻了近两翻,国库储备从800万塔勒增加到5000万塔勒。他给他的后继者留下的,是一个强盛而且蒸蒸日上的普鲁士。他也因此被后人尊为“腓特烈大帝”。

腓特烈大帝是一个公认的军事家政治家和自封的哲学家,同时也是一个文笔优美的作家,留下了《战争原理》、《政治典范》、《军事典范》、《布阵法与战术纲要》等诸多著作。他终身热爱文学艺术,擅长吹奏长笛。

腓特烈大帝的军事实践和理论上承古斯塔夫二世、杜伦尼、欧根等,下启拿破仑、毛奇等,在欧洲军事发展史上是一个重要人物。他改变了欧洲的政治格局,后来普鲁士能累积到统一德意志的力量,腓特烈大帝时代是一个关键。但也有人认为,腓特烈时代的普鲁士,已经可以找到后来纳粹德国的影子。

不可否认,腓特烈大帝是个十分复杂的人物。

30.德皇威廉一世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7)

威廉一世(1797-1888年),全名威廉·腓特烈·路德维希,普鲁士国王(1861-1871年在位),德意志帝国第一任皇帝(1871-1888年在位),他死后,因为德意志统一的伟大成就,被其孙威廉二世尊为大帝。

霍亨索伦王朝,这个曾经的欧洲历史上最幸运的世系,带着普鲁士从一块贫瘠的沙丘平原上悄悄地崛起,沿着腓特烈·威廉大选侯、腓特烈大王等人的辛勤足迹,使普鲁士精神成为一个令欧洲人畏惧而钦佩的名词。19世纪中期,这个幸运世系又诞生了一个无比幸运的帝王,在他的手中,德意志近千年来的统一梦想终于得以实现。尽管人们谈起德国统一之路,总是首先想到铁血宰相俾斯麦或军事改革家毛奇,但站在统一的最高荣誉的宝座上的,毕竟是他这位德国皇帝——威廉一世。

威廉一世是普鲁士国王威廉·腓特烈三世(1797-1840年在位)的次子。在威廉记事的时候,正好遇上拿破仑的铁蹄踏破普鲁士大地的英雄时代。年轻的威廉就投身到反对拿破仑,寻求普鲁士独立的大潮中,从此奠定了一个军人的本色。1814年普鲁士全境从拿破仑手中解放并反手一击成为拿破仑的主力之一,威廉以一个王子的身份充分享受到了其中的荣誉。此后,威廉一直致力与普鲁士的军事建设和军队工作。

19世纪30年代起欧洲民族主义思潮风起云涌,以普鲁士为主体统一整个德意志的构想也被诸多仁人志士提出来。但这时的人绝不会想到这个殊荣会落到威廉头上,因为一方面德意志统一阻力重重,由14世纪的《黄金诏书》和17世纪的《威斯敏斯特和约》确立起来的德意志邦国林立的格局根深蒂固,而周边的大国都不愿意看到一个统一而强大的德国出现在它身畔;另一方面,威廉作为国王的次子,也不是王位的自然继承人。

但形势的发展出人意料,1840年,威廉·腓特烈三世驾崩,威廉的哥哥即位,是为威廉·腓特烈四世。威廉·腓特烈四世没有后嗣,只好立威廉为王位继承人。1858年,威廉·腓特烈四世精神病发作不能视事,就由威廉代为摄政王,1861年威廉正式即位。

多年的军旅生活使军队中服从的原则在威廉的思想中根深蒂固,使威廉的思想比他兄长更守旧,面对1847—1848年革命浪潮,威廉一直主张武力镇压,反对其兄召开议会的妥协做法。1861年继位之后,他仍以加强普鲁士的军事力量为己任,主张增加军事预算,并将兵役制从二年延长到三年,因此与议会发生矛盾,以至一度想退位。

关键时刻,一个个性和能力都十分出众的人物出现在他周围的历史舞台上,改变了一切。他就是俾斯麦。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8)

俾斯麦

俾斯麦是一个典型的德意志容克贵族的子弟,年轻时曾得到狂暴的名声,后来担任过普鲁士驻俄罗斯和法国的公使。危机时刻,威廉力排众议起用俾斯麦为首相。俾斯麦一上任,就发表了一篇著名的演说,这篇演说因后来俾斯麦成功的实践而更显得价值非凡,“当代的重大问题不是通过演说与多数派决议所能解决的……而是要用铁和血来解决。”他鼓励国王:“既然我们迟早是要死的,能不能死得更体面一些?……陛下已经没有别的路可走,只有奋斗!”从此赢得了威廉对他的政策的坚决支持。

俾斯麦上台后,首先就解决了与议会的问题,他在军费和军役问题,在这些提案不可能获得议会通过的情况下宣布议会休会,开始在没有议会的条件下进行统治(后来,俾斯麦实现了德国统一之后重新召开议会,得到议会的欢呼)。接着,德意志统一的三部曲很快就开始了他激扬的旋律。

1864年,普鲁士与奥地利联手,很快就打败丹麦,夺取荷尔斯泰因和石勒苏益格;1866年,普奥战争,一场原本被认为势均力敌的战争却出现了一边倒的局面,只用了七个星期就打败了奥地利,与奥地利签订了“不割地,不赔款”的条约,奥地利退出了德意志邦联,以普鲁士为首,北德意志24个邦国和3个自由市缔结同盟协定,组成“北德意志联邦;1870年,在俾斯麦的挑逗下,拿破仑三世对德宣战,结果只用了1个多月就在色当战役中给予法军以毁灭性打击,消除了德国统一最后,也是最大的障碍,南德意志四个邦加入德意志联邦,同时从法国取得阿尔萨斯和洛林。

1871年,威廉一世在凡尔赛宫宣布就任德意志帝国皇帝,德国统一完成,以“第二帝国”之名出现在历史上。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9)

威廉与俾斯麦堪称古今君臣相得中的典范,但绝对不是什么琴瑟和鸣。两个倔老头经常发生争吵,结果通常是国王在万般无奈的情况下勉强接受了首相的意见,而最后总是证明了首相的意见是正确的。1866年普奥战争取得柯尼希格莱茨大捷之后,国王主张直捣已近在咫尺的奥地利首都维也纳,但当时普鲁士面临法国干涉的危险处境,弄不好将前功尽弃。俾斯麦极力劝说国王放弃进攻,以有利的形势与奥地利签订体面的和约,当国王一直不肯让步时,俾斯麦急得流下热泪,打算从四层楼上跳下去。

最后,国王终于十分痛苦地答应放弃进攻,但要把当时的情形记录下来存放在国家档案馆中,“以证明他当时是多么无奈和委曲求全”。还有一次,国王和俾斯麦因争辩一个问题从白天一直吵倒午夜,当国王最终屈从了俾斯麦的意见之后,趴倒在沙发上大哭起来,而满头大汗的俾斯麦回到房间之后,马上摔烂了几件东西才使自己的心情平静下来。

实际上,铁血宰相俾斯麦最成功之处在于他的外交,不愧是“能一只脚玩七个皮球”的高手。在德意志统一过程中要面对的潜在敌人有法国、奥地利和俄国。俾斯麦能够在与奥地利战争时使法国保持中立,在与法国战争时使奥地利保持中立,而与这两国战争时使俄国都保持中立(他的后辈对此应感到汗颜,德国在两次世界大战中都遭遇围殴的局面)。不过,当矛盾发展到只能用武力来解决时,普鲁士总能在两个月之内就击溃对手,对此,军事改革家毛奇居功至伟。毛奇也是威廉一世的骄傲,亲自领导了德国统一战争的数次关键战役。

德国统一大业完成之后,登上皇帝宝座的威廉一世已到垂暮之年,他更加放手让俾斯麦去干。俾斯麦在此后的日子里为了缓和汹涌的工人运动,进行了一系列具有开创性质的社会劳工立法和社会保险立法,深刻地影响了欧洲乃至世界各国,其意义不亚于使德国统一。他致力于建立一个各种力量互相牵制的欧洲新秩序,而让德国在此间扮演重要的制衡角色。

1888年,91岁的威廉一世皇帝平静地离开了人世(这也许是欧洲帝王在20世纪之前的最高寿命),他的去世也意味着一代名相俾斯麦政治生命的结束。9天之后,俾斯麦怀着热泪在这为久经考验的战友墓前敬献了鲜花之后,离开了柏林回到自己的家乡。德国历史上一个伟大的时代结束了。10年后,俾斯麦逝世,他简朴的墓碑上只写着“冯·俾斯麦伯爵,威廉一世皇帝忠实的德国仆人。”

31.美尼斯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10)

美尼斯,约公元前3100年(具体时间不详),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开国国王。他统一了埃及,开启了法老统治时代,建立了在人类文明史上具有长期而辉煌影响的王国,约在公元前3100年,他征服下埃及,使整个埃及初步统一成一个国家,开创了古埃及的第一王朝。他在尼罗河三角洲南端(今开罗附近)修建了新都白城,即后来的孟斐斯城,作为埃及的首都。美尼斯在统一上、下埃及后,曾向外发动征服战争。据历史学家推断,埃及著名的“纳尔迈石板”中刻画的征服者即是美尼斯。据说美尼斯在位时间达26年,他是在一次打猎中不幸身亡的。

在今天留下赫赫大名的上古时代帝王中,古埃及的美尼斯恐怕是年代最早的一个了。他是古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是古埃及国家统一的奠基者。古埃及是世界古国中的古国,而美尼斯正是站在这一切开端处的特殊人物。

尼罗河每年7月到11月定期的泛滥带来了肥沃的黑色土壤,这是给它子民慷慨的赠予。这方肥沃的土地滋生了越来越多的人,于是,有了农业,有了文字,有了神庙,有了智慧,也有了私有制和连绵不断的战争。一般认为,古埃及同两河流域一样,大约于公元前3500年前后最早进入了文明时代。

经过不断的混战,古埃及形成了两大地域性王国。南方的河谷地带为上埃及,北方的三角洲地带为下埃及,分界点大约在今天的开罗。上埃及崇尚白色,国王头戴白冠,国库称白屋,崇拜鹰神荷鲁斯;下埃及崇尚红色,国王头戴红冠,国库称红屋,崇拜蜜蜂神或眼镜蛇神。

在美尼斯之前,他的前辈蝎王已开始了统一上下埃及的战争,不过成就不大。美尼斯在公元前3100年前后成为上埃及国王,他发动了大规模征服下埃及的战争。战争的惨烈场景和期间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迹已经湮没在五千年的历史长河中了,但其结果却永恒地记录在青史之中,美尼斯征服了下埃及王国,成为第一个得到“上下埃及国王”称号的君主。

为巩固对下埃及的统治,美尼斯在河谷和三角洲的交界处,也就是原上下埃及的交界处建立了一座要塞城市——白城,被后来希腊人称为孟斐斯,遗址就在现在的开罗附近。美尼斯还修了一条长堤坝以防止城市遭受尼罗河泛滥时淹没。建这座城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对下埃及的控制,防止来自三角洲地带的反攻。

埃及的统一在历史上意义重大,它使得埃及人民更少受到战争的摧残,加强了整个埃及的经济和文化交流,同时也使埃及逐渐形成了比较完善和稳定的国家体制。历史证明,埃及文明在统一后发展迅速,并超过了纷争不断的两河流域文明。古埃及的31个王朝由此开始,就像尼罗河一样漫长。

不过,通常认为上下埃及真正融为一体经历了非常漫长的过程,到第二王朝末年才最终完成。

目前还没有考古学证据以证明美尼斯的存在,但许多史家通过象形文字注音、生活年代和生平事迹的分析,认为美尼斯同已被文物所证实的上古帝王纳尔迈就是同一个人。

纳尔迈留给后人的瞻仰的文物有纳尔迈调色板、纳尔迈权标头和利比亚贡赋调色板等,这些文物正好向后人展示了他的功业和事迹。

在纳尔迈调色板中,正面雕刻着这位威风凛凛的统治者头戴白冠,拿着权标击杀一个跪在他面前的三角洲首领的俘虏,而鹰神荷鲁斯在站在他的前方保佑着他,背面则雕刻着头戴红冠纳尔迈正在侍从的陪伴下检阅已被杀了头的俘虏,还有一头公牛在用角破坏敌方的城墙。调色板充分体现了纳尔迈征服下埃及的历史和他身份的变迁:正面是他在征服下埃及的过程中,此时他头戴白冠表明他还只是上埃及的国王,背面是他已经告捷之后的情形,头戴红冠表明他已是下埃及的国王。

纳尔迈权标头,雕刻着头戴红冠的纳尔迈,手执王权象征物坐在九层台阶之上,头上有华盖,身边有侍从执伞提鞋,旁边有仪仗队。更引起后人无限猜测的是,他前方的轿子里坐着一位公主。通常认为这位公主是他在征服下埃及之后得到的新娘。

利比亚贡赋调色板刻着许多动物在挖掘城墙,每个城墙中都有象形文字注明城市名称。由于此调色板被认为是来自利比亚,也印证了纳尔迈曾经远征利比亚的历史。

32.图特摩斯三世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11)

图特摩斯三世(公元前1514—1450年),被认为是古埃及最伟大的法老(公元前1504年—1450年在位)之一,被称为“古代世界之拿破仑”。

在古埃及的31个王朝中,第18王朝是延续时间最长,版图最大,国力最鼎盛的一个朝代,而图特摩斯三世则是这个王朝的集大成者。通常认为,是图特摩斯使埃及完成了从一个地域性王国向洲际大帝国的质变。

在从中王国向新王国过渡的第二中间期中,埃及遭受到喜克索斯人的入侵,陷于四分五裂中,第十八王朝的创建者雅赫摩斯领导了驱逐喜克索斯人的战争,在共同奋战的过程中,埃及重归一统,并在尚武精神的激励下,将这场民族解放运动发展成大规模的对外扩展。从雅赫摩斯开始,历经阿蒙霍特普一世、图特摩斯一世,埃及的兵锋南达尼罗河第三瀑布,北指叙利亚北部、幼发拉底河上游,成了一块越吹越大的蛋糕。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12)

到了图特摩斯三世的父亲图特摩斯二世在位时期,这个短命的法老没有留下多少业绩,却留下了一个能干的妻子——哈特谢普苏特,哈特谢普苏特不但把持朝政22年,而且还曾正式戴上王冠,是世界上有史可靠的第一位女帝王。图特摩斯三世是父亲同次妃伊西斯的结晶,从小生活在哈特谢普苏特的阴影中,在对嫡母恐惧、敌视而又带有几分崇拜的复杂心境中逐渐长大成人。

哈特谢普苏特尽管在内政方面颇有手段,但对外则几无建树。公元前1482年,女法老突然死亡,到她的阿蒙神那里报告去了,年已32岁的图特摩斯终于得以亲政。图特摩斯上台后立即展开对这位嫡母政敌的报复,企图将她留下的痕迹从埃及大地上抹去,到处破坏她的纪念性建筑物。虽然从长期的郁郁不得志中摆脱出来,享受到了掌握权柄的快感,但他初期面临的形势还是很严峻的,国内新旧交替之际政局不稳,而叙利亚南部的卡迭什王国正企图组织反埃及同盟。图特摩斯在稳定了国内局势之后,立马发动了他执政后的第一仗,进军叙利亚和巴勒斯坦。他在军事会议上力排众议,冒险越过一条峡谷,突然出现在敌方大本营美吉多城下,迫使卡迭什王国投降。这个纸糊起来的反埃及同盟也烟消云散了。

初战的完美胜利大大刺激了图特摩斯的野心,何况他血脉中还流淌着祖宗留下的不安分的因素。他执政期间对外扩展的重点是西亚的叙利亚。在首战告捷之后,图特摩斯又花了近20年的时间反复多次征讨,才最终确立了对叙利亚的统治,而他对叙利亚的征服严重刺痛了西亚大国米坦尼,强强相碰终不能免。而米坦尼王国的悲哀在于它的对手是如日中天的埃及第十八王朝的杰出军事家图特摩斯三世。数次大战埃及都取得了压倒性优势,其中公元前1472年图特摩斯还一度渡过幼发拉底河追击对手。最后米坦尼屈服,还成为埃及的盟友,这使整个西亚地区大为震动,亚述和巴比伦都同埃及修好,巴比伦还将一位公主送给图特摩斯为妃。两个历史最久远的文明中心第一次以联姻的形式相结合。

奥托一世和查理曼大帝(从奥托大帝到威廉一世)(13)

随着图特摩斯的威名暂行暂远,越来越多的地头蛇向他称臣纳贡。他的舰队同样所向无敌,东地中海成了他的势力范围,爱琴海诸岛、克里特岛、塞浦路斯岛都在他的海上帝国之中。

向北扩展是他的战略重点,但图特摩斯也没有忘记埃及以南的热土,尽管这些地区的文明程度稍逊一筹。南方的边界在图特摩斯时代被推进到尼罗河第四瀑布(今埃塞俄比亚境内)。

为了巩固新征服地区的统治,图特摩斯三世在西亚驻扎精悍的军队,并派驻总督进行治理,同时也利用当地土著王公进行统治。每征服一国,他便让其王公的子弟带到埃及,一方面作为人质,另一方面也让他们接受埃及的教育,培养对埃及的感情。这一招为世界各地的征服者所惯用,而图特摩斯三世显然为原创。

晚年的图特摩斯逐渐倾向于享受富贵尊荣。他让他的儿子阿蒙霍特普二世成为他的共治者。图特摩斯三世去世之后,他的前三个继承者继续保持了埃及军事上的强势,但只限于巩固祖先留下来的成果,而鲜有扩展。或许图特摩斯三世所征服的地盘,在他那个时代的生产力和交通状况下已是极限。

图特摩斯三世因他的征服而被誉为“第一个曾经建立了一个具有任何真正意义的帝国的人,也是第一位世界英雄”、“古埃及的拿破仑”。先进的中东诸文明第一次被如此紧密地联系在一起。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