赤壁赋文段赏析(古文赏析之前赤壁赋)

作者 苏轼

赤壁赋文段赏析(古文赏析之前赤壁赋)(1)

一、作者创作《赤壁赋》的时代背景

宋神宗熙宁年间,王安石创行新法,苏轼反对王安石变法,引起王安石的不满,他感到在京境遇越来越艰难,因此请求外任被批准,到杭州去任通判。后来又转知密州、徐州、湖州。

元丰二(1079)年,御史李定等摘出苏轼讽刺新法的诗句,说他以诗讪谤朝廷,把他逮捕入狱,这就是有名的"乌台诗案"。

苏轼被捕后,经过长时间的审讯折磨,最后获救,被贬到黄州作团练副使。这篇文章就是他被烂黄州后第三年七月(1028年7月)游"赤壁鼻矶"时所作。

赤壁赋文段赏析(古文赏析之前赤壁赋)(2)

二、分段赏析

这篇文章,作者主要阐述了自己在失意的时候对人生的看法。全文可分为三段:

第一段,从"壬戌之秋……泣孤舟之嫠妇"。

这一段,作者先叙述了泛舟的时间。时间是壬戌即宋神宗元丰五年(1082),既望是七月十六日。望是农历每月十五日,所以既望则是十六日。人物是苏子与客,地点是驾着小船游于赤壁之下,即赤鼻矶。接着对江上的风景着笔描绘:清风、白露、月色、水光这些景色组成了一幅美丽的画卷。在这些境界中,作者有着凭虚衘风、羽化登仙的快感。于是乎饮酒唱歌,这歌词里洋溢的情感是对当前境界的满足和对所想的人一一美好理想的象征一一的向往。

第二段从"苏子愀然……托遗响于悲风"。

客人的洞箫吹出极其幽怨的声调,引起主人和客人之间的一场问答,文章的重点又转移到关于人生态度的论辩上来。洞箫声"如怨、如慕、如泣、如诉”,不仅足以使藏在幽壑中的蛟龙起舞,使孤舟中约寡妇暗泣,也足以使被贬失意的作者内心惊动。因此,他不禁愀然,正襟危坐,询问客人为什么要奏出这样的音调来。于是,客人从赤壁的月夜,想到曹操约诗、赤壁鏖战,都成了陈迹,又想到"吾与子”何能长存,于是顿生哀愁。这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借客人的口述说出来的。

第三段也是最后一段,作者以眼前的水、月为喻,说出变与不变的大道理,以显示心情的旷达,其实作者并未摆脱失意中的无聊之感,写水与清风明月,与第一段照应。

赤壁赋文段赏析(古文赏析之前赤壁赋)(3)

三、全文赏析

苏轼在这篇赋里,充满着浪漫主义的色彩。作者把"美人"作为他始终向往的美好理想的象征,不仅在那首歌里,唱出了他即使在当前的环境里,也没有遗忘她的心情;而且,在这以前的"诵明月之诗,歌窈窕之章"一句之中,也已暗示出这个情怀了。这里表达了作者的理想不能实现,心情苦闷的条件下,找到了解脱。其他如"浩浩乎如冯虚衘风,而不知其所止,飘飘乎如遗世独立,羽化而登仙","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也都反映出久处在压抑的现实生活中,作者夹杂着道家飞升成仙的思想,以及要求解脱精神上的苦闷心情。

作者是一个有政治抱负,希望在功业上有建树的人,现在却处于受压抑的被谪生活中。月夜江上,他会被美好的自然景色所陶醉,暂时忘记现实生活,他也会因客观事物的偶然刺激而突然清醒,回到现实,感念长江无尽,而人生有限,空有抱负,没有施展的机会。于是,他可以抛弃一切,追求出世长生,待到发觉是不可能的,又会抑郁得无可自解。于是故作旷,归宿到赏风景,喝美酒,以取乐眼前,消极意味颇浓,并且说明变中有不变,可想中有可乐,来宽慰自己。这种曲折反复的思想活动,是这篇文章的主要线索。

总之,这是一篇流传千古的范文。

赤壁赋文段赏析(古文赏析之前赤壁赋)(4)

图片来自网络,如有侵权立即删除。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