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代楷模陈亚丽(在一抹清香体验传承的魅力)

湖北日报记者冯汉斌 通讯员邓宏颖 文/图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踏过樱花第几桥?”这是诗僧苏曼殊的著名诗句。

11月18日下午,陈亚丽坐在“亚姐香铺”里,在一片香氛中吹响了尺八,声音婉转而深挚,如倾如诉。

尺八是“无师自通自得其乐”,陈亚丽还有一项非常专业的手工技艺,那就是传统合香制作,这项技艺入选了宜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她也因此承担了作为第六代传承人的重任。

陈亚丽是“70后”,老家在宣恩县,1985年随父母迁居宜昌城区,从此再也没有离开过这座城市。

“在宣恩,我们家可以说是手工制香世家,外公尤其拿手手擀香,也就是土香,将枫香叶、山上的花草和一些植物的根采集回家,磨成细绒,再合成为香。”陈亚丽说,小时候她很好奇,为什么将这些东西鼓捣一下,做出来就是香的,她跟着大舅学到了手艺,还改变器具、方式,融入了自己的理念。

目前,陈亚丽能制作合香40多种,香丸100多种,香粉30多种,各种衍生品30多种。在她周围,聚集了数百位合香爱好者,一起支撑着传统合香制作技艺的传承与发展。

时代楷模陈亚丽(在一抹清香体验传承的魅力)(1)

陈亚丽在制作合香。

传统合香制作技艺选用的香料都为自制。采集带有香味植物的根、茎、叶、花、果实等,晒干,然后蒸馏、炒、煮、泡、烘焙进行炮制。

香枫树、艾草、薄荷、香叶、梅、兰、竹、菊、白芷、沉香、玫瑰、佩兰等,都可以萃取为香料。

采集香材是个体力活,陈亚丽常背着一个竹筐,到大山里去采摘制香的原料,筐里总要放些制作完成的合香制品,与当地居民以物易物,时间久了也就成了朋友。

传统合香制作程序非常复杂,要经历采集、晾晒、炮制、配伍、打粉、筛粉、合泥、晾晒、理香、窖藏十个阶段。

传承人除要掌握合香制作的基本步骤外,更需要通过鼻子去感觉、感受合香微妙的香气变化,适时调整香料配比。

陈亚丽的口头禅是“草木皆香,万物可盘”,她也很喜欢这样的挑战,在堪为“香料王国”的家里,只要把线香一点,马上就来精神了。

在这个属于她的空间里,有石舂、石磨等制香工具,线香、香丸、塔香、香粉等香产品,香囊、香牌、香艺刺绣、香皂、香脂、香蜡烛、香水等香艺产品,各种珍罕木料香料、普通的艾蒿和果皮,她都一一收入囊中。

陈亚丽的合香作品中,最珍贵的,是依照《红楼梦》中的配方制作的“冷香丸”,“这个香丸花了我五年的时间,为此我给它做了特殊的妆点,十丸为一帖,然后用金箔包上,从原料采集到做成,其中的艰辛只有自己才知道。”

在宜昌生活了30多年,陈亚丽早已把自己融入到宜昌的山水人文中,她的合香制品中,很多款都是用屈原的篇名命名的,如《思美人》、《湘夫人》、《云中君》、《橘颂》等等。

“屈原的作品中,大量写到美人香草,可以说是中国香道的鼻祖。有时候,我会觉得自己是在做合香,也是在传承屈原文化。”为让更多的人了解传统合香,陈亚丽常在家中带徒授艺,也应邀到小区传授合香知识,而每年举行的大型非遗展示活动,她都是积极的参与者。

五问“守艺人”:

记者:您的座右铭是什么?

陈亚丽:做传统,做自己。

记者:从事这项手艺有多长时间了?是从谁手上学的?

陈亚丽:前前后后有十多年了!主要从舅舅那儿学的。

记者:请讲讲守艺史上亲身经历的小故事。

陈亚丽:中途曾经想到过放弃这门手艺。干我们这行,很难收集香料,有时候还买到了假香料。常拜托朋友帮我寻找国内没有的香材,也经常上山去采摘各种本土的原材料,有时被狗追着咬,还掉入过大水坑。

记者:为传承和弘扬这门手艺,作为传承人,您做了哪些工作?

陈亚丽:经常通过社区开展各种传习活动。

记者:这门技艺在传承上还存在哪些需要解决的问题?它的未来在哪里?

陈亚丽:需要增加大家对传统合香的认知,让更多的人使用合香,扩大合香的使用场景。随着物质水平的提高,人的精神需求也会提高,喜欢和热爱合香的年轻人会越来越多!

湖北日报客户端,关注湖北及天下大事,不仅为用户推送权威的政策解读、新鲜的热点资讯、实用的便民信息,还推出了掌上读报、报料、学习、在线互动等系列特色功能。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