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隐闲吟枕石听松风(不应只雨一方田)

山隐闲吟枕石听松风(不应只雨一方田)(1)

龙眠山系蜿蜒俊逸,傍偎桐城古城,其主脉贯穿龙眠街道办事处境内,大徽尖主峰擎天,余脉东去,抵嬉子湖碧波,宛若游龙潜水,直通长江。明许浩诗云:“大小二龙山,连延入桐城;山尽山复起,宛若龙眠形”。两脉逶迤,峰回路转,绵亘54公里,龙眠河从两脉间斗折蛇行流出,沿河西岩诸多名胜古迹,李公麟的山庄别业,双宰相的园林墓葬,各路文人的石刻崖泉等,人文景观与自然景观交相辉映,宛若串串珍珠嵌缀其间。龙眠紫气,生发万千气象。现为“国家AA级旅游景区”、“安徽省龙眠山森林公园”、“安徽省生态示范乡镇”。

龙眠山不仅山色秀丽,还因为北宋画坛泰斗李公麟及李元中、李亮功三兄弟同时登第又同时归隐龙眠山,世称“龙眠三李”。李公麟自号龙眠居士,自绘《龙眠山庄图》。苏轼亲为此图题跋,而苏辙则作《龙眠二十咏》,一一品题山中20处胜景。黄庭坚与李公麟是至交好友,多次赋诗专吟龙眠山,其中有诗云:“诸山何处是龙眠,旧日龙眠今不眠。闻道已随云物去,不应只雨一方田。”龙眠山从此鹊声四起,蜚声大江南北。历代文人雅士、名家名宦纷踏而至,与这座名山结下不解之缘,或于山中筑山庄籍以修心养性,或于溪畔泉边建庐怡享天年,或结伴踏歌林间举杯吟风颂月,或曲水流觞赋诗填词,使得龙眠山更如卧龙栖凤,遐迩闻名。

自李公麟建4000平方米龙眠山庄,神来之笔绘《龙眠山庄图》之后,又有明代大学士何如宠建“泻园”、大司马孙晋建“椒园”、巡抚赵釴建“杏花村”、都御史左光斗建“三渡庵”和“寒知阁”、戴震建“太古山房”、姚文燮建“乐耕堂”、方大任与方文健“碾玉峡山房”、清宰相张英建“赐金园”等。一些名人还以龙眠为自号,如科学家方以智自称龙眠愚者,而诗人光秉仁和外交家黄镇均自号龙眠山人。

名人名家不仅生前喜爱龙眠山水之胜,死后也要以落叶归根回葬名山为荣。“父子双宰相,归葬同一方”的清大学士张英、张廷玉卜葬双溪的金鸡地和凤形地。文学家姚文燮魂落黄柏岭,抗日名将、桐城派作家姚莹夫妇合骨小河口,大诗伯潘江魄归河墅,经学大师姚永朴墓落双燕山,都司方法夫妇根归双河等等,都使这座山增添了卧龙栖凤的名气。

山隐闲吟枕石听松风(不应只雨一方田)(2)

马鞍寨上

宋以来,诸多名家大师因喜爱和流连这座名山而留下了大量题刻的摩崖巨字,如“龙眠处”、“品泉隈”、“喷玉泉”、“游龙谷”、“龙眠第一曲”、“听泉”、“锁云”、“云门”、“兰亭”等,笔力遒劲,势如游龙;字体端庄,状若飞凤,给龙眠山倍添不少智韵灵气。

龙眠山庄旧址被誉为“宋画第一”的李公麟的龙眠山庄就建在龙眠山区的双溪村。九百余年的时间长河隔开了我们,不能亲眼目睹他泼墨挥毫,但据《宣和画谱》记载,出自李公麟手笔的宫廷藏画有一百零七幅,他首创我国白描画法,以此便可见他的聪慧、勤奋、好学和勇于创新的精神。从苏轼为《龙眠山庄图》作跋,苏辙作的《龙眠山二十咏为李伯时赋》,可以发现李公麟的热情好客。如今,人如烟灭,但龙眠山庄二十景仍依稀可辩。

该景区另有赐金园、百步绕云梯冲、娓笔泉、别峰庵(明宰相何如宠故居)等人文和自然景点。在龙眠山,我们沿着先人的足迹,一步步走向远古、走向宋代的、明朝的,以及辨别不清年代的摩崖石刻,沉浸到恬静、高远的氛围中:披雪瀑、碾玉峡、宝山湾等如诗似画的场景,一个石块、一滴水珠,仿佛都有灵性,向人们述说远去了的时间,讲述着如烟往事和不朽人物。

(此文摘编于《安庆大观》)

山隐闲吟枕石听松风(不应只雨一方田)(3)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