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

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1)

1、小说中的庸人

说起唐僧,大家对其了解最多的途径可能就是影视小说了,在《大话西游》中唠唠叨叨、磨磨唧唧的老和尚。

还有《西游记》中仁慈善良又有些昏庸迂腐的取经人。

说到《西游记》,当时看的时候,有几集看的我真是又急又气,当时唐僧留给我留下了很不好的印象。

他不仅软弱怯懦,不知进退,在困难面前动辄惊慌流泪,而且,昏庸迂腐,耳软心活,常常误信谗言,敌我不辨。

郭沫若先生都有诗云:

人妖颠倒是非淆,对敌慈悲对友刁。

咒念金箍闻万遍,精逃白骨累三遭。

千刀当剐唐僧肉,一拔何亏大圣毛。

教育及时堪赞赏,猪犹智慧胜愚曹。

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2)

反之,对孙悟空却怜爱备至,情有独钟。

所以,每当看到唐僧惩治处罚,为取经事业立下汗马功劳的悟空时,我都遏制不住心头的愤慨,有时好几天过去,心中仍然很气愤。

但其实《西游记》中的唐僧,不过是文人笔下塑造的文学形象,并非玄奘的本来面目。

通过阅览唐代史籍、玄奘亲自著述的《大唐西域记》和《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了解到他的感人事迹和伟大的精神追求,知道过去种种看法并非来自于历史真实,实在是错怪了他。

2、历史上的圣人

唐僧俗家姓陈,洛阳偃师县缑氏乡陈河村人,十三岁出家,法名玄奘。

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3)

他聪敏好学,悟性极高,通过熟读各种佛经,走访远近名僧,发现各名师所讲经论互有歧异,各种经典也不尽相同,而且真假难辨。

于是,他立志赴天竺取经求法。

但上奏朝廷之后,却没有获得批准,等到贞观三年,长安饥荒,朝廷允许百姓自行求生,他才借机出行。

“乘危远迈,杖策孤征”,他徒步踏上了茫茫西行路。

他穿越河西走廊,横穿帕米尔高原,到了今天的阿富汗,参谒了当地的佛家圣地,然后南行,穿过克什米尔山区,进入现在的巴基斯坦,接着继续南行,终于踏上佛祖的诞生地印度。

足迹遍及印度的北、西、东南部,拜访各地名寺高僧,掌握了梵文,领悟了深邃的佛理,从而声名远扬,获得崇高声誉。

玄奘历时十七年,跋涉五万里,亲历一百一十余国,克服了重重险阻,于贞观十九年回到长安,带回六百五十七部佛经、七件金银佛像,还有许多果菜种子,为加强我国同南亚诸国的友好往来和开展文化交流做出了杰出贡献。

随后,他又潜心译经七十五部,并写出一部鸿篇巨制《大唐西域记》。

记录了西游所见所闻,内容涉及当时印度等国的政治、经济、宗教、文化、艺术和山川、城郭、道路、风物、气候等各方面情况,具有颇高的史料价值。

他是一位世界性的历史人物,是举世公认的杰出的翻译家、旅行家和宗教哲学理论家。

鲁迅先生赞颂中国的“脊梁”,其中“舍命求法”的人物,即包括玄奘在内。

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4)

他不仅在国内有深远的影响,而且,世界各国对于他都有很高的评价。

他的弟子慧立记述他的生平及西行取经求法历程的珍贵文献《大慈恩寺三藏法师传》(简称《玄奘传》),受到了各国学者的高度重视。

早在19世纪初就被译成法、俄、英文。刊刻于公元1071年的汉文本《玄奘传》,发现于日本奈良的兴隆寺。

1930年在新疆还出土了由回鹘僧人详古舍利翻译的回鹘文本的《玄奘传》,成书于10世纪上半叶,比奈良本还早了一百余年,惜已残损不全。

3、传说中的神灵

关于玄奘,在新疆地区,那里更是流传着富有神话色彩的传说。

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5)

横亘吐鲁番盆地东北部,有一座长达百余公里、宽十余公里的呈赭红色的山峦,这就是闻名遐迩的火焰山。

《西游记》中讲:

“有八百里火焰,四周寸草不生,若进得山,就是铜脑盖、铁身躯也要化成汁哩!”

唐僧师徒来到山下无法穿过,便由孙悟空三借芭蕉扇,连扇四十九扇,断绝火根,永不再发,取经队伍才得以通过,继续西行。

可是,当地的传说却是这样的:若论唐僧的法术,原本可以顺利通行,无须在此耽搁时间。

但他一向以仁爱惠民为本,当看到这里烈焰蒸腾,上无飞鸟,下无草木,人民生活极端困苦,便动了恻隐之心。

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6)

于是,他智擒牛魔王,取得纯阳宝扇,一扇熄火,二扇生风,三扇甘霖普降。

从此这一带才广种棉花瓜果,人民赖以养生发展,世代康宁。

至今,当地维吾尔族人民还认为火焰山胜金口旁的峭石为唐僧当年的“拴马桩”。

葡萄沟断崖上有“牛魔王洞”和高昌古城中唐僧曾在那里讲经。

说到葡萄,也还有一个传说:唐僧西天取经归来,路过已经熄灭多年的火焰山,把从域外带回来的葡萄种子交给当地七位贤人,并点地出泉,穿岩造井,传授葡萄栽植技术。

经过当地人民世世代代的辛勤劳动,这一带成为世界闻名的“葡萄之乡”。

取经路上的传说对唐僧主要是神话,而在唐僧的故乡洛阳偃师县,则流传着大量富有人情味、紧密贴近生活的传说和故事。

在那里流传着许多关于唐僧的童年生活故事。

传说“皂抱凤凰槐”是一棵能够扭颈的皂角树,传说玄奘去西天取经时,树头向西,归国后,树头又扭向东边。因此,又称为“望子树”。

西原墓地有玄奘父母的合葬墓。

当地传说:玄奘西天取经,一去十几年杳无音信,母亲思子心切,日日燃香拜佛,为远在天边的儿子祈福。

玄奘取经归来,得知母亲已经去世,却又找不到坟地,心里十分难过,便牵着白马漫步郊原。

忽然,白马长啸一声,前蹄在地上踏出一个大坑,涌出泉水,待大水退后,玄奘母亲的坟墓便清晰地展现出来。

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7)

关于“晾经台”也有这样一个传说:玄奘取经归来,路过少林寺,遭遇大水,润湿了经卷,他们赶忙把经卷抬到高台上晾晒。

恰值观音云游归来,在空中看见唐僧师徒忙碌的身影,便吹过一阵轻风,很快就把经卷吹干了,从此,这里香火兴旺。

4、每个“唐僧”都很重要

那么唐僧已经这么厉害又传奇了,为什么《西游记》还要以孙悟空为主角呢?

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8)

这就要先说作者吴承恩,生在中国封建社会的末世。

呈现在他的眼前的,一方面是明代的上层统治者荒淫腐朽,政治黑暗,社会矛盾十分尖锐。

另一方面科场受挫,怀才不遇,因而对当时的社会现实深为不满,产生一种潜在的批判意识。

所以在《西游记》这部小说中塑造一个孙悟空——一个勇于反抗专制压迫,富有斗争精神的英雄形象的思想基础。

宋元以来一些民间创作,又在这方面为他提供了直接的基础与鉴证。

如南宋时的话本《大唐三藏取经诗话》中即出现了神通广大的孙行者形象,并已取代唐僧成为故事中的主角。

他还借鉴了猴精无支祁(大禹治水时收伏的水神,后被镇锁于淮阴龟山脚下)的神话传说。

这样一个蔑视皇权和等级制度,又积极乐观,勇敢无畏,极具叛逆思想和斗争精神的神话英雄形象,就活跃在作者笔下了。

历史学家“发现”故事,作家“发明”故事。

真实历史唐僧一行几人去取经(历史上真实的唐僧千里走单骑)(9)

就唐僧来说,这三种形象,无论是史籍记载下的圣人、民间传说中的神灵,还是神话小说里的庸人,作为一种观念形态,它们不仅不能相互取代,而且,在各自的领域中都是有其重要的存在价值的。

,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文章作者的个人观点,与本站无关。其原创性、真实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和原创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自行核实相关内容。文章投诉邮箱:anhduc.ph@yahoo.com

    分享
    投诉
    首页